六、如何让孩子自我纠错

1.儿童具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意大利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仅是一种生物体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自他一诞生,就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同时,儿童也不是成人的缩影,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无助和被动、那样依赖成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成人盲目的指导和不适当的干涉,会埋没儿童的发展潜力。这种盲目的指导和不适当的干涉在爱和帮助的伪装下,在成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蔓延开来,他们无意识的自我中心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蒙台梭利指出:“在儿童训练中的一个最初的错误可能会成为他精神生活中无数歧变的根源”[1]。我们要相信儿童具有主动学习、认识自己、修正自己的能力,而我们广大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掘儿童的这种能力,引导儿童自行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

【案例】帮助孩子启动自我纠错系统

乐乐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每天精力十分充沛,不光课外活动的时候像匹小野马,上课也很少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即使坐在座位上也总是要打扰其他的小朋友,更让人头疼的是午休时他从来不睡觉。对于不睡觉的孩子,如果不乱动,不随便讲话打搅别人,我们一般不会强制他们睡觉。可乐乐不同,他在**又蹦又跳又唱歌,趁值班老师不注意还会捅醒他旁边的小朋友。为此,他旁边的小朋友经常调床位。我们曾经耐心地抚摸他,哄他睡;也曾调开他周围的小朋友“孤立”他;也曾把他硬搂到**,强制他睡;小红花的威胁及平时的批评教育更不必说。但所有这些措施对乐乐来说都无济于事,甚至这些措施使他更加兴奋。在众多措施无效后,我们索性顺其自然。乐乐在下课奔跑时,我们不再刻意约束他。渐渐的,乐乐常常跑一阵后,就安静下来站在一边看我们活动,有时竟然会加入我们的活动。那次,我们玩木头人的游戏时,他不说不动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孩子都长。我灵机一动,有了一个主意。午休时,我走到正在说话的乐乐旁边悄悄对他说:“我知道乐乐很厉害,我们再来一遍‘木头人’的游戏,看你自己能不能躺在**不说不动。”乐乐似懂非懂,但非常肯定地对我点了点头。就这样,在木头人的这个游戏中,他启动了自己的自我纠错系统,学会了自制。

2.自我纠错的过程是儿童重新建构学习的过程

蒙台梭利认为,错误是认知自我建构的工具,对错误的认识可以促使儿童仔细观察、分析当前的学习经验,通过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对话,儿童自己能看明白材料提供的反馈,并能对这些反馈做出解释,获得这个经验之后,儿童逐渐学会判断,从而在以后的操作中逐渐减少错误。错误存在于个体内部,是所有学习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成分。

当孩子出错时,我们不妨先不打扰他,重新给他一些时间和机会,尤其我们不应该横加指责或强行干预。我们应该很欣慰,因为这对于儿童来说又是一次重新建构知识的机会。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立活动的愿望,我们应该给予儿童独立活动的机会,在儿童明白自己错误的时候,也会对问题认识得更加清楚,主动去纠正这种错误也是他的本能。没有人比儿童自己更清楚他想要怎么做,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一旁观察,并适时加以指导。

孩子的自我纠错还包括同伴之间经过讨论所进行的自我否定、再次建构。我们看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鸡蛋的沉与浮[2]

桌子上有两个外观并不完全一样的瓶子,瓶子里都盛了水,一个瓶子里的水很清澈,另一个瓶子里的水有些浑浊,还有少量白色的固体物质沉在瓶底。两个瓶子中各有一个鸡蛋,存有清水的瓶子里的鸡蛋沉在瓶底,存有较浑浊水的瓶子里的鸡蛋浮在水中。4个幼儿围在桌边上,看到这两个瓶子和瓶子里的鸡蛋,就“鸡蛋的沉与浮”展开了讨论。

幼儿甲:“一个水多,一个水少。”

幼儿乙:“一个瓶子大,一个瓶子小。”

幼儿丙:“一个鸡蛋轻,一个鸡蛋重。”

……

一个幼儿用手摸了一下这两只瓶子,他说:“一个是热水,一个是冷水。”他的发现让所有人都开始相信“热水会让鸡蛋浮起来”。

忽然,一个孩子发现,在那个鸡蛋浮上来的瓶子的底部,有一些白色的东西,他的发现引发了大家的争论:

“白色的东西是冰!”

“不,是粉!”

“冰!”

他们各执一词,不肯认同对方的观点。

“冰遇到热水会化掉的!”当一个孩子这样说时,认为白色粉末是冰的那个孩子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这时,有个孩子将手伸进了瓶子,蘸了一点水,并舔了舔手上的水,发现它是咸的,他大声叫了起来:“是盐!”其他孩子也纷纷尝试,最后大家都认可白色的东西是盐。

孩子们似乎放弃了他们以前所相信的“热水会让鸡蛋浮上来,而冷水能让鸡蛋沉下去”的想法。为了让另一个鸡蛋也能浮起来,他们开始往那个瓶子里加盐,他们加了许多盐,可是鸡蛋还是没浮上来。有个孩子着急了:“如果加了一碗盐,鸡蛋还浮不上来怎么办?”

“用手摇一摇,盐就会化掉。”在这个孩子的建议下,孩子们开始摇晃瓶子。

看到鸡蛋仍旧没有浮上来,有个孩子又突然想起,鸡蛋浮起来的那个瓶子中的水是热的,于是他提议往瓶子里加热水。

他们加了热水,看到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孩子们着急了,一边使劲摇晃杯子,一边加热水。一个孩子发现盐似乎越来越少了,她大叫:“别倒水了!”

最后鸡蛋还是没有浮上来,有的孩子说:“真好玩!”有的却说:“一点儿也不好玩!”

上述案例中,儿童看到鸡蛋在水中一沉一浮的现象,开始凭借自己的经验推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教师的身影,完全是孩子们之间的争论、质疑、批判、接受、改变自己观点、再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进行指导,只是设置了这个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孩子们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地抛出新观点,不断开动脑筋否定自己认为不对的观点,然后又提出新的观点……即便最后他们也没有得出到底是什么让鸡蛋浮起来的确切原因,但是这个过程是儿童猜测、验证、互相纠错、互相肯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学习。

3.借助器具操作,帮助儿童自我纠错

蒙台梭利的教育具有自我纠错的功能,正如在她十分提倡的一种教学原则——“反复练习的教学原则”中提出的,在儿童兴趣的驱使下重复“练习—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再练习”[3],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儿童的自我纠错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些教具的使用,帮助儿童挖掘自己的自我纠错能力。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案例】粉红塔

图1-9 粉红塔

粉红塔是十块一组的粉红色木制立方体,每块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递增1厘米,由于其操作时可以搭成塔状而得名(图1-9)。粉红塔的操作可以发展儿童通过视觉辨别三维空间变化的能力和肌肉的协调能力;提高儿童通过观察几何体的边、面以及体积的变化规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做准备;粉红塔在各个面尺寸上的递增、递减关系,也利于帮助儿童区别大小和形成数的概念。

如果儿童把小的放在下面,大的放在上面,塔就会不稳,甚至倒掉,这就会提醒儿童“自己错了”,从而重新思考该如何搭建。

【案例】圆柱体

图1-10 圆柱体

这是四个一组的长方体木条,放在光滑的木板上,每个木条上面有10个圆孔,每个木孔中嵌入1个圆柱体,圆柱体上都有1个小的球形手柄,以便拿取(图1-10)。每个木条上的圆柱体在直径或高度(或直径与高度)上都有所变化,每个相差0.5厘米。通过观察圆柱体的尺寸大小,学习辨别粗细、大小、高低、深浅,以及“小、较小、最小”等词汇,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通过操作,掌握圆柱体递增、递减的规律,培养孩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数学以及书写做准备,因为在“工作”中有使用特定手指操作的要求,锻炼了儿童写字用的手指的肌肉。

在操作的过程中,儿童若把一个圆柱体放入一个比它小的孔时,则放不进;如果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放不进某个孔。儿童会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并纠正错误。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也可以在理解蒙台梭利教具的自我纠错性之后,模仿着自制一些这样的教具。

参考文献

1.陈琴.建构主义与科学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6)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3.黎安林.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问题的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04(3)

4.刘焱,潘月娟,孙红芬.中国大陆近二十年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M]//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6.朱家雄,张婕.“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J].幼儿教育,2005(6)

7.[美]卡洛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英]Paul Ernest.数学教育哲学[M].齐建华,张松枝,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9.

[2]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4.

[3] 张莅颖.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