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态度目标——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1.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好奇心是幼儿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内驱力。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总是力图了解本身以及本身所处的外部世界,渴望使他心中的种种疑难问题豁然冰释。[1]
幼儿天生具有与科学家一样强烈的好奇心。幼儿总是有无数的惊奇和疑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们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进而产生了对周围物质世界的探索过程。爱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对陌生的事物和现象幼儿都会产生尝试一下或摆弄一番的愿望。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对物体的触摸与操作,在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他们自己有关物质世界的认识,并在今后不断地对客观物体的探索中补充、修正、达到完善。好奇心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内驱力,对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2]。
还需要强调的是:自己动手操作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事物。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得不到的。”“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人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必须和客观世界直接接触。
幼儿的思维活动和动作更是密不可分。幼儿正是借助于自己直接的操作,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进行思维和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的身体动作和脑的认识活动密不可分。皮亚杰也曾向我们提示过,每个人必须建立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别人不能告诉儿童怎么样去建构,这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
在当今呼唤能动个体的时代,幼儿有想法固然重要,但把想法付诸实践,亲自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自己的想法,这对中国的幼儿乃至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目标新三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态度的重要性。人们必须优先重视使幼儿获得对科学的兴趣和乐于探索周围事物的态度。这会使幼儿终生受益。
在科学教育中,最关键的是保持和培养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这样的科学学习过程,要让幼儿逐渐意识到:观念、结论要有依据,这个依据来源于客观现实和自然现象,有时可能是别人得到的事实。
以往很少注意这一方面。教师来评判幼儿的对错已成为习惯。有些幼儿明明看到自己操作的结果是什么,但自己不敢做结论。如果教师的观点或教师认为正确的、同伴的观点与自己的不一致,很多幼儿会改变自己的看法,放弃操作的结果。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尊重事实的态度,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这不仅仅是因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中没有强调这一点,而且是幼儿长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
让幼儿记录自己观察和操作的结果,根据这些客观存在的结果形成自己对事物及其关系的看法和解释。这一点至关重要。
3.关爱和保护周围环境
在幼儿教育阶段,应通过科学教育,让幼儿发现自然界的美;发现、感受、体验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初步懂得保护环境、珍惜和深层次地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并付诸力所能及的行动。
英国学者在《通过科学学习》一书中写道:“在世界人口不断上升和对能源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下,以科学教育来建立每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正确态度和明智地使用这些自然资源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3]
中国作为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最严重破坏的国家,人们喝着污水,吸着不洁的空气,习以为常而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数以亿计的人群重复着自毁环境的愚蠢举动,既不贯彻各种环境保护法规又不利用这些法规加强自我保护。其根本原因是全社会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
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教育开始将环境与人、环境与生物的依存关系等问题列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变化,很有意义。幼儿不仅仅是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欣赏、赞美和热爱大自然,而是其身心的真正投入,珍爱生命,关爱环境。但是,如何改变传授式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从身边的环境和事物中体验到并真正理解这些关系,自觉保护环境、善待生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
4.创造精神
社会变化日益加快,科学技术也日益加快了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创造的精神和创造的思想方法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学习向每一个人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幼儿感受到创造可以使同样的东西具有更大的价值,从而乐于探索、乐于创造。要接纳、支持和鼓励幼儿以不寻常的、创造性的方式使用设备、材料,提出建议、尝试新实验和解决新问题。
5.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在科学的发展道路上,各种想法都是可能的。
科学探究强调,观点、结论要有依据,这个依据来源于客观现实和自然现象。有时是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事实,有时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事实。
我们要通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使幼儿从小能从多角度看问题,看到同伴的价值,乐于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能与同伴合作,互相关心、支持和提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