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婚姻幸福感与子女的教育
人的一生几乎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人生的依托,是人生的幸福、快乐之所寄,更是人类得以世代繁衍的摇篮。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夫妇能够融洽相处,婚姻关系必然牢不可破。如果再加上良好的亲子关系,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孩子当然健康、快乐,于是就像遗传一样,子女的婚姻大多也能如父母般幸福。而如果父母的家庭缺少和谐,就可能会制造出问题儿童、问题青年以及他们的问题婚姻,在婚姻中复制父母家庭的失败。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很多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己的婚姻往往也会解体或者以争吵或冷战勉强维持。所有这些都说明,父母家庭对其家庭成员的影响是强大而深远的。每个人都来自不同家庭,其成长也带上了不同家庭的特征,并可能影响终生。
(一)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家长是关键
1.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在家庭中不断地健康成长
从整个生命历程来讲,成长从出生一直持续到生命终结。家庭中要成长的不仅是孩子,家长也需借此机会继续地成长,这不仅是家长个人的要求,而且是营造健康、快乐家庭氛围的要求,是培养健康、快乐子女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家庭不仅要提供快乐成长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同时也要提供足够的心理养分。人人都希望自己是重要的,人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备受欢迎和广受喜欢,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健康、快乐家庭氛围与个人的健康、快乐成长是互动的,家庭提供成长的良好环境,个人需要有不断成长的正确动机和行动,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很难想象一个缺少关爱和理解、整日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家会对哪个家庭成员的身心有益,从而学有所成、业有所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也很难想象那些一心扑在事业上而忽视了家庭的家长,如果以妻(夫)离子散收场,纵然是事业再红火,却丢掉了家庭,其人生称得上圆满吗?所以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是全体家庭成员能够休养生息的地方,大家的奋斗从这里出发,所有努力的目标又要最终回归到这里。
2.健康、快乐的家庭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家庭是负责人类社会化的最早和最小的组织,对于人适应社会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化是基础性的。如《三字经》中所言:子不教,父之过。儿女生而不教,是为父母的失职,也可以说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对生命不负责任。人们最推崇的教育方法就是言传身教。做父母的要从自己的言行上全面教育孩子。知识传授、品德培养等这一切都很重要,但更关键的一点是榜样的树立。在孩子心中最初树立的榜样当然是围绕其身旁的父母,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夫妻之间如何互敬互爱、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共建幸福和谐家庭。一对孩子眼中的好父母,首先应该是一对真正和谐的夫妻。
家庭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婚姻,夫妻努力缔造和谐的婚姻,不仅可以让自己乐在其中,还可以为下一代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给孩子一片由爱而生的成长乐土,自然而然使其心灵充满阳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当然会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健康、快乐的家庭才能孕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才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从父母身上,孩子会学习怎样去爱和尊重他人、怎样关心他人和与人分享。在冲突之中,他们会学到坦诚地表达自己,学到包容和宽恕。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他们会学到互相勉励、扶持的重要性,会相信人生有希望。当孩子长大成人,为人夫、为人妇、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相信他们也易成为快乐的夫妇和快乐的父母,因为他们早在儿时就已体验到什么是爱了。
(二)孩子是模仿大人的行为、在体验中学习成长的[25]
如果夫妻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基础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甚至是大打出手,那么将会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特别是夫妻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往往是难以挽回的。家庭暴力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如果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较早地出现暴力倾向,成人后必定会危害社会。这样的案例已屡见不鲜。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了孩子的素质,培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的环境里,缺少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会使他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三)和孩子一起走向卓越是智慧父母的明智选择[26]
夫妻和谐、平等沟通是帮助孩子在智慧环境中成长的重要条件。和睦家庭中造就的智慧家长不会一味地按自己的意愿去管教孩子,并使之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而是更能在接纳孩子的个性特长中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全面激活孩子的多元智慧,鼓励孩子在发挥特长中找到自信和自尊,逐步引导孩子树立起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失睦家庭环境中孩子可能会畸形成长[27]
在失睦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和谐、婚姻生活不幸福易造成孩子的畸形成长。夫妻关系失谐后,往往会争夺亲子感情,孩子很容易成为被伤害同时又是被溺爱的对象。伤害使孩子心灵扭曲,容易仿照父母的过激行为行事;恩宠和溺爱又强化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中心。他们有可能出于适应大人有条件地爱的需要,成为虽然学习成绩非常好、但脾气性格古怪另类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的孩子。
案例
“这几年,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她身上,可是她却一点儿也不领情。”来到惠州市安颖心理咨询中心后,40岁出头的黄宜亚(化名)第一句话就开始数落她14岁的女儿。
黄宜亚与丈夫于4年前离婚,当时10岁的女儿判给了黄宜亚。从此,黄宜亚把所有希望都寄在了女儿身上,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才。她给女儿报了奥数班、围棋班、舞蹈班等,把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次女儿去上培训班她都陪着。对于女儿的衣食住行她也照顾得无微不至,女儿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同龄人差。“为了女儿,我放弃了所有的私人时间,不是辅导她学习,就是给她做好吃的饭菜、买漂亮的衣服。”黄宜亚说,自己这么辛苦,就是想让女儿知道,即使没有了父亲,也能和其他人一样过上好生活、一样有出息。
可是女儿渐渐长大,问题也出现了,尤其是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且与黄宜亚的关系也越来越差。女儿总是不愿意与她说话,有时候黄宜亚急起来打骂女儿,女儿虽从不还嘴还手,可是眼睛里却流露出一种不屑的眼神。黄宜亚看得心惊,却很无奈。
改编自:婚姻有残缺爱不能缺 专家称离婚父母仍须与孩子沟通.东江时报,2009-02-09,记者香金群
大人往往出于一种对孩子曾经受过伤害的补偿心理而过度包容,以至于在“冷热交替”的畸形家庭环境中让孩子心灵严重扭曲。一旦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即使家长醒悟也很难有好的效果,甚至有的孩子因此断送自己的一生。夫妻关系的和谐、婚姻的幸福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它影响着子女一代的人生与幸福。
夫妻要想关系和谐,就要在互相宽容中接纳对方,不要总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要求对方或企图改造对方。婚姻的幸福感包含的是感情而不是对错。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中要营造具有幸福感的氛围,夫妻之间要善于互相赏识对方,不要总是盯着对方的缺点与错误,包容、赞美、信任、鼓励、理解和尊重是夫妻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思考题
1.全面地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择偶问题发生的变化,深入地探讨造成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你认为择偶有无原则可循?你是否认可这些原则?为什么?
3.“经营婚姻”之说有无道理?你认为应如何经营?
4.家庭和睦的根本是什么?家庭生活应当处理好哪些关系?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5.夫妻关系、家庭和睦与否和学前儿童的成长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意义何在?
[1] 许小玲.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 孙秀艳.青年择偶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社会,2002(4)
[3] 许小玲.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 徐安琪.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青年研究,2004(1)
[5] 管雷.1978年以来我国青年择偶研究述评.中国青年研究,2004(11)
[6] 金双秋.现代家政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94
[7] 周晓燕.婚恋新语.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8] 徐彩玲.中国式新婚必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20
[9] 谢圣明,黄立平.中国青年百科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332
[10] 谢圣明,黄立平.中国青年百科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332
[11] “情人节”婚恋调查折射中国当代新婚恋观.http://news.qq.com/20110216/001273.htm
[12] 文历阳.青年健美浪漫曲.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8
[13] 文历阳.青年健美浪漫曲.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9
[14] 文历阳.青年健美浪漫曲.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9
[15] 禹芳琴,李红梅.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变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16] 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1)
[17] 杨玉国.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人民日报,2011-06-02
[18] 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1)
[19] 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1)
[20] 父母离婚会永久性伤害孩子学习和交友能力.新浪网,转引自:每日邮报,2011-06-02
[21] 赵淑华,侯晓忠,谭淑华.父母离异对儿童身心发育影响的研究.中国校医杂志,1993(21)
[22] 上半年全市(重庆)离婚率27.9% 再婚家庭儿童心理问题严重.重庆晚报数字版,2010-09-16
[23] 再婚家庭如何给孩子关爱.黑龙江新闻网——家庭保健报,记者李华,编辑杨慧
[24] 董德朴.夫妻相处也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北京成人教育,2002(2)
[25] 姚鸿昌,郭文玲.和谐家庭.北京:经济出版社,2007:44
[26] 姚鸿昌,郭文玲.和谐家庭.北京:经济出版社,2007:45
[27] 姚鸿昌,郭文玲.和谐家庭.北京:经济出版社,2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