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1、2版)
自1986年以来,我一直承担着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比较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深感建设“学前比较教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前比较教育学学科的体系、理论、方法等亟须建设。所以,我不揣冒昧地写出了这本《学前比较教育学》,希望它能在学前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中起到一点作用。
建设“学前比较教育学”学科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提供认识学前教育的新视角、新方法,丰富学前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多为对既成事实的经验加以总结,或对国外某些学前教育模式的介绍和引进,学前教育理论相对落后。要想摆脱学前教育理论这种过于具体,描述现象重于揭示本质,总结经验重于探讨理论,个别引进重于系统研究的状况,归根结底是要在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
通过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学前教育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在新的高度上对纷繁复杂的学前教育问题进行多维探讨,无疑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以对学前教育本质的探讨为例,以往的学前教育学在阐述学前教育本质时,一般比较多地探讨学前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而较少探讨学前教育与其他因素的关系。通过对政治、经济水平不同的国家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政治制度相似、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其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影响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因素除了政治、经济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如文化传统、地理位置、人口等。这样一来,我们对学前教育本质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从而也丰富了学前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
2.拓宽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丰富比较教育的学科内容
以前的比较教育研究多涉及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等,较少涉及学前教育。加强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对于拓宽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3.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提供借鉴
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借鉴,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是如何借鉴。如何借鉴国外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是我们应多加探讨的问题。近几年,弗洛伊德、皮亚杰等西方心理学家的著述和国内学者评介他们思想、观点的书籍陆续出版;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各种儿童电视剧、故事书等广为传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善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抛弃其糟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并帮助我们的学生包括读者,既了解中国又了解外国,并能分清它们的长处和短处。而“学前比较教育学”就是要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通过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历史和现状的比较研究,找出学前教育中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为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4.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学前教育的情况,丰富有关世界学前教育的知识
“学前比较教育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和实践,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学前教育的情况,丰富有关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知识将会大有帮助。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学前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这一章分别对学前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对美、英、日和苏联学前教育的研究。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探讨了美、英、日三国的教育概况、学前教育沿革、学前教育现状和学前教育展望;第五章对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的沿革及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六章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分别考察了影响和决定学前教育的基本因素(对学前教育沿革的比较研究)、世界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对学前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和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学前教育展望的比较研究)。这个学科体系框架是我在参考了国外一些有关著述和国内的一些比较教育著述后提出的,由于本人学识不够,这只是一个尝试,希望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我的导师顾明远教授及祝士媛教授的鼓励和支持。另外,我还要感谢我攻读硕士学位时的导师曹筱宁教授,曹老师是我进入学前比较教育之门的“启蒙老师”。
希望读者朋友对本书提出批评意见。
霍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