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匡正专业学习的错觉

新闻学、新闻采编与制作等专业的特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归纳。不过,这样一类专业所具备的政治性与实践性应该是大家的基本共识。政治性强是我们的新闻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新闻工作旗帜鲜明地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主张报道可以也应该有倾向性。还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而且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让舆论导向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具体说就是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实践性强是指新闻类专业是一个非常讲究操作性与技术性的专业,这里自然也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大学本科和高职高专层次,其培养计划就明确写明是为媒体造就合格的从业者。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际上,这里提到的几种能力是新闻类专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它们在新闻类专业里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在一般意义上讲,新闻类专业是政治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就学习的角度而言,新闻类专业则又可称是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的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以后,为数不少的人往往在学习不久、钻研不深的情况下,就产生漫不经心的情绪。之所以精力不能聚焦,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有一种已经弄懂了甚至已经学会了的感觉。实际上,他们是处在一种似是而非的假象与错觉之中。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在上专业课程时,一般没有敬畏感和陌生感。老师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的那些报刊新闻和广播电视节目,他们似乎早已耳熟能详,了然于心。他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频繁甚至是深度接触媒介已经不少年头了。而且,报刊类新闻作品则更是在小学期间已经当做应用文学习过。正是这样一些因素的存在,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中过早产生已经掌握的错觉。其实,一般的接触与专业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般的接触新闻媒体,只是满足于从中获取信息和娱乐,而不会去琢磨特定的媒介制品是经过如何选材、如何制作、如何编排而成的。这就导致了一种这样的后果:一些带着似是而非的错觉的学生,进入媒体实习或者就业以后,一进入新闻采编的实际岗位,很快就感到手足无措,不得要领。

开设新闻作品评析课程不失为解决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错觉的一个有效方式。学生的错觉的要害在于,他们只满足于一般地领会新闻采编业务的程序与步骤,对新闻作品的了解只限于老师在讲解理论与业务时所举的例子。从业务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被老师当做例子的新闻作品是有问题的。首先,它们是不典型的,之所以会在这个场合被提起,是因为正好可以说明讲课中所要提出的某种判断。其次,它们是不完整的。由于是作为例证出现,呈现出的状态大多是片言只语,支离破碎。

作为一门课程,新闻作品评析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门课程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与体系下,细致耐心地面对各种类型的作品,其中包括细致耐心地阅读,细致耐心地观赏,细致耐心地揣摩。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错觉,避免浅尝辄止的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