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需要足够的储备与积累
一般新闻评析的教材,都会交代新闻评析的原则、方法,有的甚至还会细化到步骤及要诀等,这些林林总总的内容完全可以称得上新闻评析的指南。从理论上看,掌握好这些指南,就可以按部就班,开始进行评析了。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如同小学生知道了写作文可以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等种种技法以后,不一定能写好作文一样,熟知了诸如此类的指南以后,也不一定能够做出上乘的新闻评析。这中间需要完善的环节还有不少,其中有一项是绝对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对新闻作品要有足够的储备和积累。其理由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观赏音乐和利剑是这样,评析新闻作品也没有例外。我们不妨结合下面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
——温家宝考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郭亮
【现场音响】温家宝和村民的说笑声……
【记者旁白】在山青水绿、靠林吃林的长水村,男女老少们聚集在村口的空地上,他们或坐或站,亲热地把同坐在一条长板凳上聊天的总理和村支书围在中间。
【现场音响】
温家宝:这里人均不到1亩地?
余锦兵:人均7分耕地、70亩山林。
温家宝:好记呀……
【记者旁白】不远处有几株粗壮的红豆杉已经300年树龄了,轻风吹过,送来阵阵幽香。
【现场音响】
温家宝:你告诉我,2004年林权改革以后山林的管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余锦兵:老百姓明晰了产权,就说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温家宝:哟,这三句话好!你再把它说一篇。
余锦兵: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温家宝:三句话的核心在人定心。人定心了,他就知道爱护林子、发展林子。
余锦兵:他们保护森林啊,造林育林啊,还有防火。清明节上山搞祭祖,他们都是抡着水桶上去的,相当爱护森林。第二大变化是,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
温家宝:你讲的两取消包括取消农业税、农林特产税?
余锦兵:对,还调整了育林基金。
温家宝:育林基金现在还交不交?
余锦兵:交一点点,只有70块钱一个立方。林改前一个立方米的木材才卖180—200元,通过林改以后每个立方卖530元。老百姓增加了收入非常高兴。
【记者旁白】村支书余锦兵说,现在森林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这时村民严明礼拿来自己“绿色银行”的存折,也就是林权证给总理看。
【现场音响】
温家宝:你看它最后这句话,就是把现在我们通过的《物权法》用上了,哈哈,“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记者旁白】温总理轻轻打开,一页一页细细观看。
【现场音响】
温家宝:还是打印的。
地方林业干部:现在都上网了,在网上可以查到。
温家宝:旁边还有个图,是地形图呢。(问村民严明礼)你会看这个图吗?
【记者旁白】严明礼摇摇头说,自己家林地的地界,他是清楚的。可是林权图是技术人员搞的,他看不懂。
【现场音响】
温家宝:这个图啊,我会看,这叫等高线。(众人笑声……)
【记者旁白】曾经多年从事地质工作的温总理教严明礼看懂自己的林权图。
【现场音响】
温家宝:如果你看熟了,能把图上的山看立起来……
【记者旁白】温总理说,在这里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就像当年安徽小岗村搞土地家庭承包制一样,对全国的山区、林区都有重大意义。虽然林权制度很复杂,不仅关系到农户、国有林场、林业机构,还涉及税费政策调整,但是政府有信心把这项改革搞好。
【现场音响】
温家宝:它最根本的就是你讲的“人定心”。通过绿色银行发展生产,这个事好!将来它的前景是:山更绿、树更多、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也更多。对吧?
【村民】对!
【记者旁白】谈话间不觉已经夕阳西下,漫山遍野的森林郁郁葱葱,即使是那些百年的参天古树也染上了春天的翠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4月22日播出)
如果我们在广播消息方面有足够的积累,我们就会知道广播消息最初并没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其中主要的证据是不注重音响与同期声的使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与报刊消息没有区别,只是换了个发布的平台而已。随着广播记者经验的积累,他们开始注意发挥广播的媒介特色或者优势,开始有意识地采录现场的音响,这就出现了录音报道。但一般情况是,在广播消息中,录音的部分是片断的、零星的,也就是它肯定不能展现一个整体的流程,不是消息作品的主体部分。好像是文字写作中的引文,其功能只是为了巩固和加强主体部分的说服力。当我们有了这些积累以后,就很容易感受到该作品在音响和同期声使用方面的新意了。经过记者巧妙的采撷和连缀,它们展现出来一个完整的情境,成了这个作品的主体。而记者自身并不直接介入这个情境,他置身事外,小心地维护着这个情境的原始状态。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聊聊数语简单介绍、说明,目的是交代现场关键性的细节,以及推动情境的前移。让人感叹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圆融剔透。
如果我们在广播消息方面有足够的积累,我们还会知道,一般时政新闻由于主题重大,政策性强,很容易变得硬度十足,难以让人亲近。《山定权 树定根 人定心》则与此不同,它以轻柔的格调,流畅的节奏,完成了一个重大主题的报道。作品涉及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它对全国的山区、林区都有重大意义,就像当年安徽小岗村搞土地家庭承包制一样。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重大主题,不是消息的作者在作品中费力地推导与提炼出来的。与此正相反,记者对此没有直接下过一个评语,它是由这个情境中的人物在欢声笑语中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