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网球运动

一、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网球运动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而进入我国的。19世纪中叶,中国陆续开放了一些沿海通商口岸,西方的官员、商人、传教士和驻军络绎不绝,网球运动由他们带进中国。1843年,上海被辟为商埠对外开放,西方人士纷至沓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英军占领天津紫竹林做练兵场,随后逐渐增设田径场、足球场及网球场,这是中国建立网球场的最早记载。1876年,上海以外侨为主的网球总会建造了两个草地网球场,这两个草地球场是上海最早的标准网球场。

在中国传播网球运动得力于基督教会。19世纪后叶,英法等国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香港等地创办教会学校,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基督教青年会。许多传教士和外籍教师喜欢打网球,他们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学生,体育又是青年会的主要活动内容,网球运动因此在中国兴起,甚至有些县城也建起了网球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大学都拥有了网球场,如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广东岭南大学,广州夏葛医科大学,苏州东吴大学,长沙雅礼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四川华西协和大学,浙江大学等。到了20世纪20年代,网球运动已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一些公共体育场所都拥有了网球设施。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国民体育法》,要求“各自治之村、乡、镇、市必须设置公共体育场”,并规定球类项目场地其中包括网球场。安徽等省明令要求:县公共体育场内网球场至少两个。这对推动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历史资料表明,国民政府时期,除边远地区外,中国各省市都有一些县城建有网球场并开展活动,其中以学生和教师居多。还有外侨及当地社会上层人士。

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共4项比赛,网球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三项是足球、篮球、田径。从第三届开始又增加了女子网球项目。1924年到1946年,中国选手共参加了6次戴维斯杯网球赛。

网球运动在中国兴起后,各大城市相继出现网球会和俱乐部组织,这是由一些社会团体和网球爱好者自发组成的。这种组织的分布,上海和北京最多,天津、青岛、太原、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昆明、成都等城市也拥有一些。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促进会组织成立中华网球会,开展活动,参与比赛。19世纪30年代,上海网球运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但仍以外侨为主。那时的外国球会有日本网球会、花旗总会、葡萄牙总会、法商总会、斜桥总会等。还有许多华人网球会,如万国、友谊、华光、中央、青年会等,以及银行、海关、邮局的网球组织。中华网球会由于有了邱飞海、林宝华等高手,屡屡战胜外国球员,多次夺得团体和单、双打冠军。

末代皇帝溥仪也是网球运动的爱好者之一,1927年他从北京迁居天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手下人为他修建网球场。爱国将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发生后,被国民党当局秘密软禁在浙江奉化雪窦山。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张学良由夫人陪同天天练习网球,锻炼身体。在旧中国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上,男子网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从第三届全运会开始,又增加了女子网球比赛项目,并一直延续到1948年的第七届全运会。旧中国的网球界和国际网坛的交往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男子网球队参加了1915年的第二届至1934年的第十届远东运动会,女子队则参加了第六届至第十届的远东运动会网球表演赛。1925—1946年,中国选手共参加了6次戴维斯杯网球赛。那时最为著名的网球选手有林宝华、邱飞海、许承基等人。其中邱飞海是第一个参加温布尔顿网球赛的中国运动员,1924年曾进入第二轮比赛。随后许承基也参加了温布尔顿网球赛,他的最好成绩是打进第四轮,并于1938年被列为世界网球第8号种子选手。许承基曾蝉联1938年和1939年英国硬地网球锦标赛的单打冠军,林宝华和邱飞海则登上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的冠军领奖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网球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53年成立了中国网球协会,并在天津市举办了新中国的首次全国网球表演赛。此后,除“**”期间曾中断过五六年外,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形式的全国网球比赛。在历年的全国比赛中,涌现了不少著名的选手。

图1-1 张学良及其夫人等在其住所网球场上的合影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全国性的网球比赛一度停顿。直到1964年才举办网球比赛,但在1966年后的几年间,网球比赛和活动都被取消。1972年才逐渐恢复开展活动,国家安排了一些网球比赛,但参与人数少,水平低。改革开放后,中国网球运动飞速发展。90年代初引进了国际大赛,举办全国巡回赛。1993年开始尝试走职业化道路,1998年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网球俱乐部,并举办网球俱乐部联赛,1999年有8支队伍参加,现在有近20支队伍。

这个时期,有一个大家很容易记住的名字:李芳,第一位参加四大网球公开赛的中国选手;唯一闯入世界排名前50位的选手;唯一走出国门,靠自己打球来养活自己的职业运动员。1992年,李芳进入澳网第三轮,这个中国选手征战大满贯赛的最好战绩,保持了12年之久;1994年,李芳进入法网第二轮,这是中国选手多年来征战法网的最好战绩,也保持了10年之久。

新中国网球运动的国际交往是在1956年开始的,第一个访问我国的是印度尼西亚队,我国第一次派网球队出访是1957年去斯里兰卡。以后,中国网球运动员曾先后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参加过不少大型的国际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如1959年新中国的第一代网球选手朱振华和梅福基,在波兰索波特国际网球赛中首次赢得男子双打冠军;1965年,又有戚风锑和徐润珍分别获得索波特国际网球赛的女子赛单打冠军和亚军。1980年中国网球协会被国际网联接纳为正式会员。此后,我国的网球运动员又获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1980年10月余丽桥在东京女子网球公开赛上获单打冠军;1981年1月,李心意和胡娜获美国白宫杯少年网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1983年中国男子网球队在吉隆坡摘取了亚洲最高水平的男子团体赛的桂冠——加法尔杯赛冠军;1986年中国女子网球队又在第十届亚洲运动会的团体赛中夺冠,从此结束了中国在亚运会上无网球金牌的历史。

图1-2 李婷和孙甜甜获2004雅典奥运会女子网球双打冠军

1990年和1994年,潘兵蝉联两届亚运会男单冠军;1995年1月,李芳则闯进了世界排名的前50名大关。

2004年8月22日,雅典奥运会的网球比赛已经进入了最后一天,结果在女子双打的决赛中,中国网球运动新的一页终于打开。中国一号女双组合李婷和孙甜甜,经过1小时29分钟的激战,以两个6∶3战胜了二号种子西班牙名将帕斯库尔和马丁内兹组合,获得中国奥运会史上第一块网球金牌。在奥林匹克的网球馆里,历史性地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了中国国歌。

同时,在中国网球发展史上,大家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6年1月27日,中国选手郑洁、晏紫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园击败澳网头号种子雷蒙德/斯托瑟(美国/澳大利亚),夺得中国网球界在四大满贯赛成年组双打比赛中的第一个冠军。

图1-3 郑洁、晏紫获2006年澳网冠军

很少有一项体育运动像网球这样记录中国发展变迁的轨迹;清末侵华英军将其引入,传教士将其推广,很长一段时间它是“洋人”的游戏;此后又成为达官贵人的消遣。新中国成立后,网球是运动员的专利;改革开放后,网球成为高收入者的新宠;20世纪90年代后,网球已褪下“贵族运动”的外衣,走入寻常百姓家。近十年来,尤其是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省市相继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尤其是2002年年底开始的上海网球大师杯赛、ATP巡回赛等高水平网球赛事,有力地推动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

在单打方面,李娜改写我国甚至亚洲多项纪录,是第一个获得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强。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追平日本选手伊达公子创造的前亚洲女子网球最高排名。2012年7月24日,李娜位列伦敦奥运会网球项目女单10号种子,是唯一获得种子席位的中国女单选手。但在伦敦奥运会网球比赛中惨遭淘汰。

图1-4 李娜2011年法网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