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化素质教育应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因此是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的部分,而文学修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文学即人学的认识,在文学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学生在知名家、见经典,领略中华优秀传统,博采世界文化精华过程中,有能力感受文章的美,有可能挖掘生活的美,有希望创造人生的美。因此文学鉴赏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其人文底蕴,并使之逐渐转化为其自身内在修养,助其形成积极向上、宽容开朗的人生观,从而促进人才培养。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吁已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总未见有实质上的改变。“就篇讲篇”的教学路子如果不能打破,素质教育就是空谈,提高文学文化类课程的地位也是空谈。今后的文学文化类课程将更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关注学生思维鉴赏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鉴赏类课程要办好,一方面,是教师角色要改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围的创造者,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式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搜集资料,展示自己搜集、研究的成果,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方法。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学生才能有自主空间。

要使文学文化类课程的教与学良性发展,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此类教材,都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越俎代庖”。教材原本是个教学辅助工具,但现在却大有取代教师、学生课堂活动的趋势。它占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进行分析鉴赏,表面上看是指导,实际上却是规定“标准”。

大学的文学文化鉴赏类课程不需要标准。“标准”,首先是限制了教师的“教”,禁锢了学生的“学”,使得课堂“活”不起来。其次是占用了大量的篇幅,势必就挤压了篇目。要知道文学史是“线”,篇目是“珠”。挤压的结果,要么是出现断“线”现象,史不能连贯;要么是“线”长“珠”少,稀疏零散。最后就是使得“就篇讲篇”的状况难以改变。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编写了这本《外国文学》。本教材以重史迹、重资料、明辅助为编写原则,力求把分析鉴赏的空间还给课堂,还给教师。

《外国文学》按时期划分为:16世纪及以前的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20世纪及以后的文学。这是外国文学史在时间上的断代分期,与历史的断代划分大体相一致,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本教材由张景华担任主编。编写情况如下:李虎、郑萍、薛春玲、张金钰、冯俏、薛淳等编写诗歌部分;李津、杨占福、郑志刚、郑绍莲、董洁等编写散文部分;周哲、张景华、吴松林、郑若兴、杨房丽等编写小说部分;方羿、张怀举、刘锡智、杨卫、张鑫、佟年等编写戏剧部分。本教材的编写是在多个高等院校多名教学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其中融入了他们的智慧与心血。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市教委领导、众多高等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还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以便再版时加以修订、完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张景华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