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振兴梦是我们不屈的精神脊梁
翻开人类文明发展史,曾经与中华文明一起交相辉映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古希腊文明都相继解体,唯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漫长的历史荆棘中坚韧顽强地走来,历尽波折、起伏跌宕而从未中断。
情景再现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宦官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郑和的远航探险比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早近一个世纪,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早期远航史上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于迪亚士57年远赴非洲。
悦读明理
作为有着5000多年连绵不断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和奋发图强,使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几个辉煌的历史时期,史称“盛世”,如西汉时代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极盛时期,唐代“贞观之治”而至“开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与清代“康乾盛世”等。在这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华民族强盛的一个具体表现。
但是,历史潮流浩浩****,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正在中华民族处于“康乾盛世”之时,西方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开始起飞。当时的清王朝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对外部世界熟视无睹,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充耳不闻。虽然明代就有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但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王朝面对来自英国的海上打击茫然失措。在此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和苦难世所罕见。
链接
屈辱的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
据统计,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达470多次,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涉及割地、赔款、租界、驻兵、关税、法权,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成为全球大小国家任意欺凌的对象。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土地170多万平方公里,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1000亿两白银。
民族复兴梦,并不是每个民族都会提出的课题。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兴盛过、有着辉煌记忆的民族,才有条件提出复兴的目标。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奋发努力的崇高目标和方向。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侵略者的枪炮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从鸦片战争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再次被唤醒。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53年,洪秀全颁布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中国未来记》,展现出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梦想和期待;1917年至1920年期间,孙中山著成《建国方略》,提出火车进藏、三峡水库、利用外资、快速崛起、渐进民主、国强民富等,全面规划大中华民主富强现代化的方略……民族振兴梦,让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孜孜以求。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数千年转瞬即过。推动中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在岁月的流逝中,不仅没有随风消散,反而越发显示出它的强大力量。追求民族兴盛的民族振兴梦,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之源和文化之根,成为我们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奋发有为、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柱。
名言警句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