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清代小篆的复兴
篆书自斯冰之后,衰落又是千余年,清代邓石如出,复振起千年之衰,并且迅速将小篆书法提升到至今不能超越的高度。后人学篆书者,莫不从中取法,几乎忘记千年前有李阳冰的存在。而究其振兴之源,便是以隶笔写篆的伟大创举,彻底扫清了前人对篆书笔法的误解。清代文字狱大兴,为避祸,文人将精力用于金石、考证、校勘之学,使有清一代的读书人对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古文字、书写古文字蔚然成风,写篆书者自然多了起来,出现了一批以篆书知名的书家。他们不仅写小篆,也利用更古老的字体进行创作,但是在最出色的篆书书家中,仍以写小篆的占多数。
邓石如(1743—1805)(图5-11),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在清代篆书和隶书的中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用质朴、凝重的线条书写篆书,在结构和用笔上都摒弃了多余的修饰,但是对所有细节都细心地加以处理,并保持了线与结构的生动。他在篆书被冷落千余年后,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一种古老字体的魅力。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图5-11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对邓石如评价非常到位:“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4]
吴熙载(1799—1870)(图5-12),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所书小篆《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吴让之隶书结体,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其行书动势显著,生发了流动、通畅之气,单字虽隔,然意气绵延不断;楷书苍厚郁茂,俊逸爽劲,并掺有北碑意韵,一扫“馆阁体”纤弱之风。
图5-12
赵之谦(1829—1884)(图5-13),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图5-13
赵之谦以北碑之雄强霸悍的笔法,书写跌宕婉媚之风情。如果说篆书在邓石如、吴让之的手里还是带有构图因素的庙堂庄严的艺术,则赵之谦真正把它带入了书写的时代。从赵之谦始,书法的各种笔法无不可在篆书中应用。
图5-14
徐三庚1826—1890)(图5-14),清末著名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全罍、井罍,又号袖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上虞章镇大勤人。工篆隶,与吴让之、赵之谦齐名,能摹刻金石文字。徐三庚的书体比之赵之谦更进一步,可以妖冶逼人誉之。徐三庚先研习秦汉篆书,后吸收清代前辈书家之长,尤得力于三国《天发神谶碑》,受该碑启发,用笔飘扬飞动。徐三庚的篆书,近看处于妖媚,久观则不失奇伟,知其为善学者也。仔细审视其小篆书法,方圆兼施,动静结合,笔画飘扬而不失凝重,将端庄规矩的小篆写得奇瑰夺目,笔意纵横,生动鲜活,前无古人。其结体之奇变,经营之大胆,令观之者目动神摇、惊心动魄。于此可知徐三庚学《天发神谶碑》在得其神韵,不拘泥于外形,可谓胸罗古人,自出新意,别开风气。
吴昌硕(1844—1927)(图5-15),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图5-15
吴昌硕是邓石如之后篆书创作的又一座高峰。对近现代书法篆刻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当首推吴昌硕。随着古文字研究成果的积累,金石考古之学的发展,篆书逐渐兼收并蓄,篆书取法的目标从秦汉上溯至战国乃至西周,吴昌硕师法石鼓文,去其端庄而倍其雄肆,去其规整而倍其错落,去其工巧而倍其磅礴,遂成一代巨匠。在吴昌硕的天才创造下,典雅与磅礴,整饬与奇变从此并行而不悖,且将金石书画融为一炉,相互打通,相互印证是吴昌硕对篆书创作的最大贡献。
杨沂孙(1812—1881)(图5-16),清代书法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工钟鼎、石鼓、小篆,与邓石如颉颃,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在清代篆书发展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大家是邓石如。对邓石如的篆书,康有为予以极高的评价:“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指小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后,三尺竖童仅能操笔皆能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5]的确,邓石如在篆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的篆书家如吴让之、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等无不受其影响。然从精神面貌上看,诸家篆书与邓完白风格较为接近,主要活跃于咸、同年间的杨沂孙则能超越当时流行的“邓派”而独具个性,卓然成家。与吴昌硕的创造相当,杨沂孙篆书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篆书融金文于小篆,为篆书艺术的拓展另辟蹊径。杨沂孙于金文、石鼓下过很深的功夫,将其融于小篆,改变小篆的圆转用笔而以平直为主,将小篆的长形结体变为近于方形,一反当时流行的邓派篆书的流美婉丽,使字形更加端严。这一创造性的融合,得到许多论家的肯定与赞许。其次,杨沂孙形成了刚柔相济、方圆并用、醇和典雅的书风特征。长期以来,篆书用笔方法单一,纯粹以中锋圆笔,转折处亦取圆势,故而孙过庭《书谱》说篆书“婉而通”,亦即所谓婉丽流畅之美。直至邓石如,虽然突破了“玉箸”的单一笔法,使篆书体势上有了较大变化,但却仍然延续着篆书“婉而通”这一基本审美形态。而杨沂孙取法于金文,首先,他改变小篆长形体势为方形,有些字甚至成扁方。每一字的字形,往往又多作上方下圆,外方内圆的处理,并出现明显的横折之笔。这样便增加了端严整饬,减少了小篆原来婉约流畅。马宗霍曾这样评论杨沂孙:“濠叟功力甚勤,规矩亦备,所乏者韵耳。盖韵非学所能致也。”[6]
图5-16
吴大澂(1835—1902)(图5-17),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年又号愙斋,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图5-17
其篆书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颇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而无论哪一种落款,均能与其篆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清代后,小篆继续为文人书家所钟爱,相继涌现出了诸如齐白石、黄宾虹、陆维钊等篆书大家,在秉承明清小篆的基础上,融入更为丰富的艺术元素,使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形态面貌。
[1]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300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 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197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 《历代书法论文选》,748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32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5] 《历代书法论文选》,790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记事》,241页,北京,文化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