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2 安全科学技术
2.1 安全科学技术的相关概念、术语
1.安全
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无事故发生。安全是相对危险而言的,在现实条件下,实现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安全是指相对安全。安全工作就是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力求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
2.危险与危险源
探讨危险与危险源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同学都清楚地知道,在实训过程中发生健康伤害与安全产生问题,直接或间接因素都分布在哪里,如何有效、合理地进行防范。
危险——是指造成事故的一种现实的或潜在的条件。
危险度——是指一项活动或一种情况下,各种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量度,是对失败的相对可能性的主观估计。
危险源——是指存在着导致伤害、疾病或财物损失可能性的情况,是可能产生不良结果或有害结果的活动、状况或环境潜在的或固有的特性。
(1)电源危害。
1)**的电线;
2)配电箱、机床电器箱;
3)设备外壳,变压器附近等处。
(2)实训设备、用具危害。
1)机械设备零部件做旋转运动时造成的伤害;
2)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作直线运动时造成的伤害;
3)刀具造成的伤害;
4)被加工的零件造成的伤害;
5)手用工具造成的伤害;
6)电弧光造成的伤害。
3.事故
(1)事故的概念。事故是一种违背意志、失去控制,不希望有的意外事件。事故是指个人或集体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下来的事件。
(2)事故特征。事故的发生是完全具有客观规律性的。通过人们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安全专业人员已总结出了很多事故理论,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模型、事故统计学规律等。事故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和可预防性。
1)因果性。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2)随机性。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是偶然的。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的意义。
3)潜伏性。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在事故发生前,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如果这时有一个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事故,如果麻痹大意,就是忽视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思想隐患,是应予以克服的。
4)可预防性。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所以说,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预防的。认识这一特性,对坚定信念,防止事故发生有促进作用。因此,人类应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把工业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
(3)事故的分类。
1)记录事故。师生受伤,但伤情甚微,未造成歇工或歇工未满一个实训日的事故。
2)未遂事故。已发生的威胁人身安全的危险事件,但未造成人身伤害的事故。
3)轻伤事故。轻伤是指师生负伤后休息一个实训日以上,损失实训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构不成重伤的。
4)重伤事故。重伤是指造成师生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5)死亡事故。根据国家标准又分为四种:
一般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
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9人的事故;
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10~29人的事故;
特别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事故中死亡达30人以上或者死亡10人以上但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性质特别严重的事故。
(4)事故伤害来源: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透水;
12)放炮;
13)火药爆炸;
14)瓦斯爆炸;
15)锅炉爆炸;
16)容器爆炸;
17)其他爆炸;
18)中毒和窒息;
19)其他伤害。
图1.7
(5)引发事故的基本要素。引发事故的基本要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行动、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缺陷,如图1.7所示。
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包括引起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动作;也包括应该按照安全规程去做,而没有去做的行为。不安全行为分为下列几类:
①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③使用不安全设备;
④手代替工具操作;
⑤任意存放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等);
⑥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等);
⑧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⑨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⑩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使用或不使用安全装束;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
小资料
生产区域行走的安全规则
在指定的安全通道上行走,有人行横道线之处应走横道线。
横穿通道时,看清左右两边确认无车辆行驶时才可以通行。
禁止在正进行吊装作业的行车下行走,不准在吊运物件下通行或停留。
不得进入挂有“禁止通行”或设有危险警示标志的区域等。
禁止在设备、设施或传送带上行走。
在沾有水或油的地面或楼梯上行走时要特别注意防滑跌。
2)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不安全状态反映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方面的原因。包括物、作业环境潜在的危险。不安全状态分为下列几类:
①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②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有缺陷(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面罩、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
④生产(实训)场地(环境)不良。
3)环境的不安全条件——过于杂乱的工作环境条件,也是一个不安全状态,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不安全条件分为以下列几类:
①工作环境面积偏小或工作场所有其他缺陷;
②安全通道被堵塞;
③物质的堆放和整理不当;
④随意丢放地面的杂物、垃圾、油污;
⑤工作环境,如照明、温度、噪声等条件不良。
小资料
噪声污染
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危害:噪声污染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均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对人而言,轻则影响睡眠、使人烦躁、反应迟钝;重则导致失聪、高血压、心脏病、神经官能症等。
预防对策措施:
改造声源或尽可能降低噪声强度;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保证工间休息时间;
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体检,避免听力下降。
4)管理的缺陷——管理不到位极易引发各种事故。主要有下列几类:
①安全教育不到位。
②没有实行培训和持证上岗。
③现场管理缺失,对现场缺乏检查和指导,员工串岗、脱岗。
④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如没有把考核结果与经济分配挂钩。对检查发现的三违制止不力。隐患整改不及时,事故防范措施及事后责任追究不落实。
⑤没有安全标志(图1.8)或标志不清等。
小资料
常用安全标志
图1.8
(6)事故预测原则。
连贯:从过去和现在推测未来。
系统:综合考察研究,全面分析。
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客观分析。
大量观察:从调查研究中求得规律,避免以偏赅全。
4.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制度的核心。是其他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以切实实施的基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和企业必须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5.四不伤害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6.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7.“四全”安全管理
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措施。
8.安全色
红、黄、蓝、绿四色为安全色。其含义:红色表示禁止、停止(也表示防火);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黄色表示警告、注意;绿色表示安全状态、通行。
9.四查五整顿
“四查”:查领导、查思想、查隐患、查制度。
“五整顿”:整顿劳动纪律、整顿操作纪律、整顿工艺纪律、整顿工作纪律、整顿施工纪律。
10.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11.“五同时”原则
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