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全面化:既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而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则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本教材实践性强,教学任务明确,适用于以能力、知识、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写作教学中使用。
近年来,我院提出“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培养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长期以知识阐述为主的应用文写作传统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我院教学发展的需要。从2011年开始我们着手启动适应我院教学改革需要的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工作。本教材坚持实用性原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编写,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与编写体例等方面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精心的编排。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相关文种进行调整,适当增减内容,以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教材编写的宗旨:服务于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重在应用;与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的制定相结合,推进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本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是:以培养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为主,掌握基本知识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打破传统教材章节式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编写体系,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案例、知识要点、范文阅读及技能实训等过程中达到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内容编排上,本教材编写分为基础训练和企业应用文写作实训两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立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别设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每个项目设置若干项任务。每项任务按照情景案例、知识要点、范文阅读、范文简析、结构分析、注意事项、技能实训七个步骤完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及实际需求,本着知识“够用”与“适用”的原则,重点实施技能训练。
编写体例力求主次分明,突出实用。本教材对于企业普遍使用的文种进行重点介绍。重视范文选择,并加以简要分析,突出特点,指导性强。设计贴近企业岗位特点进行训练,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本课程作为基础课的特点,不过多强调理论深度,而是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写作技能的培养;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式进行训练。
本教材的特色:校企合作编写教材。编写人员为我院专业教师和中国湿地博物馆相关人员。本书主编之一陈博君先生为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长期从事秘书、办公室主任等工作,有着丰富的写作实践经历,文学创作成果颇丰,出版作品十余部;内容上,根据企业岗位设置写作项目和任务,设计情景案例,精选企业常用的典型范文。很多案例都是湿地博物馆工作中用过的实际例文。以项目为中心,打破传统的章节式编写体系,实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体例,让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领略工作过程带来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同课程改革相结合,满足项目化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侧重培养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在完成写作任务过程中,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提升结合在一起。加大技能实训内容,体现教学与企业岗位写作任务的联系,让学生在技能实训中提高写作能力。
本教材由张崇利、陈博君担任主编,胡祥鸿、刘艺虹、韦晓军担任副主编。编写分工如下:张崇利负责编写企业党政公文中通知、通报、报告、请示、纪要;陈博君、俞小娣、黄翠负责编写企业办公室常用事务文书,企业办公室常用活动文书,企业宣传部门常用文书中解说词,日常文书中博文;胡祥鸿负责编写企业党政公文中通告,毕业设计文书中毕业设计,企业法律监察部门常用文书中合同,企业营销部门常用文书中调研文书;刘艺虹负责企业营销部门常用文书中广告文案、调研文书;韦晓军负责日常文书中电子邮件;李佳芳负责编写应用文的写作特点与基本要素,日常文书,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常用文书中启事;王琳琳负责企业宣传部门常用文书中消息、海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常用文书中个人简历、求职信;孙亚敏负责编写毕业设计文书中毕业论文,企业法律监察部门常用文书中谈判方案、招标书、投标书,企业营销部门常用文书中商品说明书;罗加负责编写企业党政公文中函,企业法律监察部门常用文书中合同;程光策负责编写毕业设计文书中毕业论文;黄明光负责编写企业法律监察部门常用文书中谈判方案、招标书、投标书,企业营销部门常用文书中商品说明书;于宏英负责毕业设计文书中毕业论文;附录由孙亚敏负责。全书由张崇利、胡祥鸿、孙亚敏统稿。
郑晔及上述编写人员共同参与了教材的修订工作。
本教材在编写、修订过程中参考并借鉴了部分同行的研究成果和资料,选用了一些例文,由于时间紧迫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歉意。
虽然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编写、修订这本教材,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及时修改,不断完善。
编者
2014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