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民航的发展概况
一、旧中国时期
尽管中国人对于飞行的梦想和实践远远早于其他国家,但航空器的发明还是让欧美国家领先了。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在出现后近一个世纪才传入中国,并且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但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机,在出现6年之后,中国旅美华侨冯如就制成了他的第一架飞机并飞行成功。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南方革命政府、北京政府和其他地方势力都积极发展航空,在北京、广东、东北组建空军,把航空用于军事目的。
1918年,北洋政府设立了航空事务处,这是中国第一个主管民航事务的管理机构。1920年开通的中国第一条国内航线——北京和天津之间的航线,拉开了中国民航的序幕。1936年又开辟了广州到河内的第一条国际航线,标志着我国民航跨入了国际运输行列。当时中国还与外国合资组建自己的航空公司。1930年与美商合资组建了中国航空公司。次年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合资组建了欧亚航空公司。1941年德国作为日本的盟国,又承认南京汪伪政权,中国收回欧亚航空公司的股权,并于1943年在原欧亚航空的基础上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截至1936年年底,全国共有航线里程超过两万千米。
抗日战争的爆发终止了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但民航却成为了中国和当时支持中国抗战的国家和团体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1939年成立的中苏航空公司开辟了重庆到莫斯科的航线,为苏联支援我国抗日运送人员和物资。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在抗战期间,执行了从印度穿越喜马拉雅山到昆明进而到重庆的飞行任务,运送盟国支援抗战的物资和人员。当时飞机的升限不能飞越世界屋脊,有的地方只能在山谷中穿行,并且还随时有可能遭到日本空军的袭击,两航的民航人用生命和鲜血维持了这条航线的畅通,使抗战物资和人员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这条被称作“驼峰航线”的空中运输线,成为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旧中国民航人为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见图1-29)。
二、新中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时也掀开了新中国民航发展的新篇章。1949年11月9日,当时总部已搬迁到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在中航第11任总经理刘敬宜和央航唯一一任总经理陈卓林的领导下,宣布两个航空公司4000余名员工起义,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并于当天率领两个航空公司12架飞机飞回大陆,这就是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奠定了人员和物质基础的“两航起义”(见图1-30~图1-32)。
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1949—1978年,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民航的发展也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带着这一时期的特点。
1949年11月,中央军委民航局成立,统管全国民航事务。1954年,民航局划归国务院领导并更名为中国民航总局(简称民航局,CAAC),中国仿照苏联建立起自己的民航体系。民航局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对民航的机场、飞机、经营、航路各方面进行统一的垂直领导,在业务上民航局仍隶属空军领导,民航是一个半军事化行业,主要服务于各项政治和军事目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从1949—1965年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民航事业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购进了新飞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机场,开辟了新的航行路线,建立起了以北京为辐射中心的单线式航空网。由于当时国内形势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这一时期国内航空业发展的重点是航空器制造业和空军,民航是空军的从属单位,它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政府和军事要员的交通、国际交往的需要及一些紧急事件的处理,客货运输排在了第二位,只能作恢复性和保持性的发展。
到1965年我国航线里程和总周转量虽然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很大增长,但还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说明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民航还不足以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1965年后的十年是“**”的动乱时期,民航业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损害,处于停滞状态。
2.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给民航带来了生机。经过1978年、1979年两年的酝酿,1980年把民航正式从军队领导转为政府领导,民航管理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这一时期民航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7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改革军事化的集中指挥体系,开始进行经济核算。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生产上,我国民航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内航线大大增加,并建立了通向世界各大洲的国际航线网。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民航在世界民航的排名从1978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17位。
第二阶段(1987—1997年),从1987年起民航总局决定把航空公司、机场和行政管理当局按照其自身性质分离,分别进行经营和管理。航空公司作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独立经营,同时允许地方办航空公司,形成竞争局面;机场逐步下放到地方,实行带有公众服务性质的半企业化管理;民航行政管理当局加强了对整个行业的管理。
这一期间的主要特征是航空公司与机场分开,原6个民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业务、相关的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家骨干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和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在1989年7月,还成立了以通用航空业务为主并兼营航空运输业务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1990年又组建了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航空器材公司、计算机信息中心、航空结算中心、飞机维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改革后的民航也以超常规的速度迅速发展,1997年国际排名上升到第10位,中国成为世界上的航空大国之一。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航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一环,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化和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民航要保证持续发展就需要进一步的体制转变和改革,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
2002年3月,政府对民航业再次重组,主要内容有:
(1)航空公司与服务保障企业联合重组,于2002年10月11日正式重组为6大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这些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
(2)民航政府监管机构改革,民航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和26个省级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对民航事务实施管理。7个地区管理局分别是:华北地区管理局、东北地区管理局、华东地区管理局、中南地区管理局、西南地区管理局、西北地区管理局和乌鲁木齐管理局。
(3)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的原则,对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
我国在1996年3月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标志着我国民航正式迈向依法治理的阶段,在随后的几年里,依据这部航空法制定了一系列民航法规和条例,初步建立了我国民航的基本法律体系,在体制上把民航的机构和企业进一步改造以适合于市场经济的要求。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经济就完全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了,民航作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和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竞争。1999年中美签订了新的航空运输协定,2002年政府允许民营资本经办航空企业,这都是我国顺应国际航空业的发展潮流,进一步改革开放,为民航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所作的努力。
在上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下,到2002年我国的民航运输周转量达到165亿吨/千米,上升到世界第5位;2005年我国民航运输周转量达到257.765亿吨/千米,在2004年世界排名第三的基础上再跃升一位,排名世界第二;2010年我国民航运输周转量首次突破500亿吨/千米大关,2011年我国民航运输周转量达到574亿吨/千米,与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差距逐步缩小,预计2020年我国民航运输周转量将突破1400亿吨/千米。
我国的航空器制造业在这一阶段也有了可喜的发展,“大飞机计划”从2003年11月开始论证到2007年3月正式立项,并成立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中国商飞表示到2014年国产大飞机C919(见图1-33)将正式首飞,并计划2016年投放市场。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C919局部样机首次公开亮相,当日便获得国内外上百架订单,未来的民用航空器制造业领域,将是由A(空中客车)、B(美国波音)、C(中国商飞)构成的三足鼎立局面。
图1-33 2010年珠海航展上C919首次亮相
这些成绩虽然喜人,但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无论是从人均周转量、人均航空旅行次数,还是从飞机保有量来看,我国离世界航空强国的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的工业、贸易大国,而且也是世界上尚未完全开发的、潜在的最大航空市场。我国民航事业在正确的方针指引下,一定会在21世纪腾飞,在20年内实现把我国由一个航空大国转变为航空强国的宏伟目标。
思考与练习
1.航空业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是民用航空?民用航空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民航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4.你所知道的民用航空器制造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