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主体与陪体
7.1.1 主体
在画面构图的知识体系中,主体与陪体关系是一大重点(见图7-1)。
图7-1 主体与陪体
主体指在一个动画镜头中,居于画面重要位置的人物或者特殊对象,这也是观众注意力最集中的位置。主体不仅仅限于单个人物,它可以是单一的角色,也可以是一组角色或者特殊的建筑和道具。没有主体或者主体不明确的镜头是视听语言的大忌,而画面的主体需要根据剧情、场面调动、镜头的剪辑诸多因素来安排。
7.1.2 构图中突出主体的方式
在一幅动画画面中,必须要有主体,缺乏主体的画面让观众找不到注意力中心,也就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观片活动之中去。然而突出主体同样是需要技巧的,在动画作品的视听语言创作中,有着诸多方法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1.突出主体不意味着主体必须占有大面积画幅(见图7-2)
图7-2 《兰戈》中用来表现主角缺乏自信的画面
很多人认为既然画面中需要突出主体,那么是不是主体在画面中所占区域越大越好呢?显然不是这个道理。由于构图涉及审美等各个方面,因此突出主体不仅仅是物理上增加主体的被拍摄面积和使用较近的景别这么简单。创作者必须清楚地明白,突出主体指的是在效果上能够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身上,并且要与故事和感情相结合。
2.主体构图可以符合黄金分割原则,不必刻意居中(见图7-3)
图7-3 主体位置常与黄金分割相吻合
这也是一个人们经常产生的误区,很多人认为主体就一定是位于画面中央区域的物体,因此在构图的时候,往往在画面的正中安排上主体人物。一般来说,根据黄金分割的原理,过于居中的画面往往呆板而不美观,主体在横向上必须与画面的最正中保持一定距离,通常是画面的中心略靠左或者略靠右的位置。由于大脑的左右分区不同,通常情况下主体偏向左侧更容易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此外,主体的位置还有靠上不靠下原则,就是说主体可以位于纵向中心点的上方,尽量不要靠近中心点的下方。当然,在表现不同主体的时候,也要视情况而定。例如,表现宫殿或者建筑的时候,就以正中的对称为美。
3.光线和影调的运用可以有效突出主体(见图7-4)
图7-4 光影突出了画面主体
在主体构图的时候,光线和影调往往可以发挥突出主体的重要作用。依靠主体和背景的光线变化与阴暗区分,让画面产生出立体感,从而让主体得到突出。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增加主体的照明度,让主体看起来是画面中较为明亮的部分。此外,光照的方向也可以突出主体的轮廓。例如,采取逆光让主体的四周产生一圈轮廓光线,而阴暗部分则可以增加主体的立体感。
4.利用焦点的变化也可以突出主体(见图7-5)
图7-5 焦点通常在主体身上
在一幅画面中突出主体还可以依靠摄影机焦距的变化。在焦距的章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妨再复习一下。当我们将摄影机的焦距设定在主体上,主体就会分外清晰,而非主体的部分自然产生了模糊的虚焦现象。画面中不同的清晰度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被突出的主体。当然焦点变化突出主体的手法并不是万能的,必须在长焦镜头,且焦点较近的近景或者特写镜头中效果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5.依靠色彩来突出画面主体(见图7-6)
图7-6 色彩常被用于突出主体
色彩也是突出画面主体的重要方法。在色彩的配置上,依靠不同色彩的对比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对观众的注意力造成特定的吸引,增强主体和环境的差异,并且在空间感上也能得到提升,容易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6.依靠场面调度突出主体
依靠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同样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这就依靠创作者对场景中的人物运动轨迹,以及场景本身运动状态的安排获得。例如,在幽静的环境中,出现高速运动的角色。那么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会被吸引,从而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或者与这种情况相反,在一个嘈杂和热闹的场景中,主体却行动迟缓一动不动,同样也可以有效地被观众察觉到。
7.运用线条造型突出主体(见图7-7)
图7-7 主体被线条强化
在动画作品中,尤其是二维动画作品,还可以依靠线条的变化来突出主体。例如,在勾勒背景时,采取较为柔和的细线条;而在刻画主体人物的时候,采取较为硬朗和清晰的线条,那么主体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引起观众的注意。
8.材质变化也可以突出主体(见图7-8)
图7-8 人物的毛发材质与背景相区别
在三维动画中,运用材质的变化也容易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背景的建模较为粗糙,而主体的建模十分精细,观众就会明白材质精细的地方一定就是创作者希望强调的地方。同样的,泥土或者岩石的材质显然和人物皮肤或服饰材质不同,这样人物与背景的差异就会进一步被区分。增强了材质的差异,也会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9.利用透视突出主体(见图7-9)
图7-9 近距离透视营造出的运动感
利用透视感的控制,同样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假设主体位于画面的前端,而背景和主体的距离感通过透视变化展现,在前景再增加参照物的运用,从而让主体和画面中的其他事物处于不同位置的透视效果之下,也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10.利用声音和文字突出主体(见图7-10)
图7-10 字幕效果加强了主体的状态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文字本身就有突出主体的作用。例如,当分镜头人员在阅读文字剧本的时候,读到了“一匹马在奔驰”,那么很显然,马就是画面的主体。制作完成的影片,文字同样可以通过台词或者声音展现给观众。例如,我们要表现草原上的一匹马,就可以用嘶鸣声吸引观众的注意。或者,角色说出了一句“快看天空的海鸥”,那么观众也会在画面中寻找海鸥究竟在什么位置。至于直白的文字同样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一个客栈如果有文字标牌,观众就会看到“悦来客栈”的名字而把注意力集中过来。
11.突出主体的方式应当灵活运用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突出主体的方法不会是单一的,需要结合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这也体现出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那就是知识的综合性。
7.1.3 陪体
在谈论画面构图的时候,我们所说主体,既可以对应背景,也可以对应环境,同时也可以对应陪体;而从陪体开始谈论,则只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主体。陪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衍生的概念,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陪体呢?通常,我们谈论一个单人站在街头的构图时,例如,只有一个角色站在街头,我们会把角色本身称为主体,而把街头称作背景。但是如果这个角色还是我们要表现的重点,但是几个重要程度不同的角色也站在街头讲话,那么除了背景之外,在画面中占据一定重要位置的其他角色,我们称之为陪体。顾名思义,陪体是画面中处于陪衬关系的景物或者角色,没有主体重要,但是又要高于一般概念上的背景。陪体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起到了陪衬烘托主体的作用,同时也是交代剧情、完成动作表演的重要元素。在一个镜头之内,陪体不是必需的,可以没有陪体,或者有多个陪体,具体的要视镜头的内容来确定。
7.1.4 陪体的重要作用
在动画画面中,陪体发挥着多个重要作用。
1.突出主体
陪体的概念是由主体而生的,因此陪体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突出主体(见图7-11)。如果主体没有陪体的衬托,那就成为了独角戏,既不美观,也显得单调乏味,情节的交代也不完全。陪体可以让主体的位置更加突出,让画面的意义更加明确。
图7-11 陪体作为主体的陪衬作用
2.增加构图的美感
陪体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均衡画面,增加美感。众所周知,画面构图讲究重心、平衡和对称美学。如果仅仅在画面中有主体而缺少陪体,画面就会显得空虚和不饱满,而且由于黄金分割原理,主体不可能在画面的正中位置,那么画面的重心势必会向一侧倾斜,而让画面缺乏稳定感。陪体可以有效地填补画面空缺,均衡画面的平衡与对称,达到和谐的美感。
3.陪体可以渲染气氛
在很多时候,动画创作人员要营造一种感人的环境氛围,势必需要应用陪体起烘托作用(见图7-12)。例如,我们创作一匹马领着马群万马奔腾的画面。除了主体的特定马匹之外,如果没有远处奔跑的马群,那么主体的奔跑也就没有了气势。又如,我们创造一场舞会相遇的场景,男女主角之外的其他陪体在饮酒舞动,恰好体现出了舞会浪漫的氛围。
图7-12 陪体渲染出情节气氛
4.陪体可以交代信息
很多时候,画面虽然着重刻画的是主体,但是交代信息的工作却是由陪体完成的。例如,一个场景中,主体角色在专注地看书,而陪体角色落荒而逃,则暗示了远方即将有事件发生。或者主体到了一个新的场景,陪体的行为则暗示了这里所处的环境。
5.陪体可以为画面的衔接提供帮助
陪体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作为镜头剪辑的过渡信号。例如,当景别较小的中近景景别需要切换人物的时候,为了不产生画面的紊乱和轴线的错位,陪体就可以起到表现空间方位的作用。又如,当两个不同机位的镜头需要紧密衔接时空的时候,陪体的一些细节动作,如手部姿势、整体状态等,都可以作为增强画面连贯的剪辑点。
7.1.5 主体与陪体的位置关系
了解了主体和陪体的概念之后,在实际的动画创作中,究竟应该如何安排主体和陪体呢?这里同样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主陪体关系以供参考。
1.主体陪体和误区解析
尽管陪体是作为主体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并不是说有主体就一定有陪体,很多时候,一幅画面中可以只有主体和背景环境,而没有陪体。而且主体既可以是单一的人或物,也可以同时是多个人或物。在这种情况下,陪体的部分功能也被主体所承担。例如,在群像式题材的动画中,虽然主角和配角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有所差异,但是当他们在一个镜头中站成一排亮相的时候,他们便都发挥着主体作用而没有陪体(见图7-13)。
图7-13 主陪体与角色身份无必然联系
另一种情况则是,两个同样重要的主体,在同一镜头中,两者的关系会随着镜头的设计以及场景中内容的变革而发生转化。例如,在常见的两个角色对话中,说话的角色通常就是主体,而倾听者则作为陪体,因此当他们发表争论时,画面的重点也就几次变革到说话的角色。或者在一个长镜头中,角色a原本处于陪体的位置,然而因为角色b的台词和行动导致了角色a的变化,导致了a的动作的发生,这一过程中主陪体关系也会发生转变。
因此主体和陪体的认定,不能从静态的画面角度考虑,而应该在创作者头脑中具备镜头感,从头到尾地分析在镜头内部的主陪体关系变化,才能作出结论。
2.主体和陪体不同时出现的三种情况
由于动画影片的镜头是动态的展示影像,一个镜头内部随着场面调度和摄影机角度的区别,画面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很多时候,主体和陪体并不在相同时刻出现,而是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入画出画。
这通常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主体先出现,陪体后出现。主体出现时立刻明确告诉了观众这一镜头的表现重心,接着主体通常会通过动作或者表情的暗示,将陪体过渡出来。例如,我们在画面的开始展现一个英雄角色的身躯和面庞,用以体现出他的英武身姿,接着镜头转向远处灾难的现场,陪体出现。例如,受害人在远处呼救,暗示了观众英雄即将去拯救他人。这种处理模式首先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画面的主体,让观众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而陪体的出现往往能够引导观众去思考,产生与主体感同身受的临境感。在创作中应该注意,陪体不能够抢了主体的“主”,应该控制好镜头的重心始终停留在主体身上。
第二种情况与之相反,陪体先出现,主体后出现。其中,自然经历了画面内容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化。在画面开始之初,先出现的内容实际上是镜头的特写,随着画面的改变,摄影机位置和角度的移动,以及场面调度的改变,新的内容出现在画面之中。真正的主体在陪体的铺垫下出现。例如,还是处理英雄拯救灾难中的人们这一场面,画面首先出现了灾难中呼救的人们,接着英雄从一侧入画救人。这种情况下可以让陪体所携带的信息在镜头开始之初得到强化,将场面信息以及事件发生的时空环境传递给观众,也为主体的出现做出了情绪上的铺垫。
第三种情况是陪体和主体相互转化(见图7-14)。这种情况大多数的时候发生在长镜头之中。尽管镜头一气呵成,但是镜头内部包含了较多的信息量,在叙事角度上也有着两个以上的起伏,从整体镜头的角度看,画面中的主体客体呈现出了重要程度接近的情况,但是在镜头的不同阶段中,则又分别承担了阶段性的主体和陪体。又如,还是处理一个英雄救人的场景,英雄和被救的角色同样重要。例如,美式动画中常见的女主角形象。如果首先出现了呼喊自救的女主角;接着英雄出现表现犹豫,此时女主角是主体,英雄是陪体,接着英雄做出动作救人,女主角被救,这一过程中主体和陪体发生了转化;最后镜头可以收到两人一起平安而出,相互交谈,成为双主体的结尾。在这种镜头的安排中,其重点难度是主体和陪体转化的交接阶段,通常是依靠角色能够引起情节推动的动作或台词发生转折。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在一个镜头内营造出某种戏剧张力,让画面的节奏更加活跃。
图7-14 一个镜头场景内主陪体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