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态电视新闻的编排
电视节目编排,从广义上讲,是指电视机构站在自己的主题立场上,对各类节目的各种条件予以选择和决定的一切活动;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决定具体的节目条数、播送时间、播送顺序和播送结构等,这就是动态电视新闻的编排。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曾长期停留在安排“次序”的阶段,编排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仅将电视新闻的编排理解为若干条新闻的排列拼接,节目缺乏整体感、层次感。1993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首次设立“节目编排奖”,此后,电视新闻界逐步认识到新闻性节目是各种报道形式、节目形态的组合,这种组合并不是随意拼凑、简单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方针、意图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一、电视新闻的编排思想
编排思想是指决定某一新闻播出与否以及安排各条新闻顺序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是报道思想的具体体现。正确的编排思想来自编辑对整个形势和实际情况的了解,来自对节目的定位和宗旨的深刻理解,来自对新闻的认真分析以及观众的反馈。
(一)树立全局观念
全局观念是指编辑在编排节目时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大局和主旋律,从宏观的角度处理具体的新闻。树立全局观念,要求每条新闻、每档新闻节目的选择和组织要从服务公众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编辑要善于“吃透两头”,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形势,了解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又要从微观上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反映群众的现实生活,切实传达社情民意。
(二)突出节目观念
电视新闻以电视节目作为载体,编辑的主要职责就是按照一定的思想编制完整的节目。节目编辑在编排新闻时应依据节目的定位和宗旨,研究节目的内在规律、基本特征、肩负使命、表现风格等,并确立报道题材和报道形式。有重点、有目的地研究新闻的配置和优化组合方式及其效果,注意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其所蕴涵的新闻价值,从而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以获得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节目编排”一等奖的《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2001年7月14日播出)为例:
联播片头+开场白
录像提要
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首都各界欢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 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群众联欢活动
新闻特写:获胜瞬间
新闻特写:北京不眠夜
新闻特写:北京迎奥运 神州喜若狂
各地共庆北京申奥成功
新闻特写:五星红旗 我为你喝彩
海外华人华侨同贺北京申奥成功
江泽民主席致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普京就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向江泽民表示祝贺
美国前总统布什电贺北京申奥成功
李岚清出席我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行的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招待会
李岚清参加北京申奥成功庆祝活动并发表贺词
李岚清在莫斯科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
贾庆林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专访
社会各界表示以申奥获胜为契机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都各大新闻媒体争先报道北京申奥成功
国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
国际社会祝贺北京申奥成功
《反对邪教 崇尚文明》大型展览将于明天起在北京举行
焦点访谈预告
提要回报
结束语+片尾音乐
整档节目编排围绕申奥成功这一历史事件,打破以往党和国家领导人排序为依据的传统模式,发挥组合报道的优势,突出重点,层次分明,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全方位、立体性的报道使内容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这与《新闻联播》具有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影响是一致的,与其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定位是一致的。
另外,不同的新闻节目,在编排选择上有不同的针对性。以《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为例,由于《新闻联播》节目的政治性较强,整体风格相对严肃,因而在选择新闻、编排新闻时,通常情况下,政治性新闻是第一位的;而《新闻30分》作为对《新闻联播》的补充和平衡,风格相对轻松,中间不乏许多有趣的社会新闻,因而更多地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或受众群的收视特征来编排。
(三)强调受众观念
受众是电视新闻服务的对象,“在媒体世界里,受众是君主,今天手握电视遥控器的观众和拨动着收音机旋钮的听众只要动一下手指即可及时对某个低水准的节目或新闻判处死刑。”[1]“传者为中心”转变为“受者为中心”的传播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新闻节目编排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动态中掌握受众的收视习惯,把握受众的收视脉搏,满足受众的收视需要。针对电视的线性传播特点,把观众从无意注意转变到有意注意的状态,努力设计节目中的兴奋点。获2000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节目编排”一等奖的《世界报道》(中央电视台2000年8月24日播出)是一档十分符合观众收视心理、满足观众收视需求的节目:
海湾航空公司客机坠毁 巴林埃米尔下令调查原因
电话采访:巴林使馆人员
目击者说GF072航班可能因发动机着火而失事
飞机失事原因分析
专家认为A320客机的安全性能良好
新闻背景:空中客车
朝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没有达成协议
联合国专家小组提出维和机制改革措施
综述: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问题
美国允许进行人体胚胎细胞研究
机器人走进医院
突发事件通常是观众关注的兴奋点,栏目在编排时安排了2/3的篇幅报道巴林空难,较好地满足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求知心理。第1条新闻是中心事件,采自于新闻现场,是事态的最新进展;由于空难中有3名中国乘客,牵动着中国人民,编辑特意安排对驻巴林使馆工作人员的采访,让观众及时了解善后情况,因而第2条新闻的编排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人情味;第4、第5条新闻则邀请专家分析事故原因,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第6条新闻背景则详尽地介绍了空中客车的性能、运营情况,让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客机的现状、历史及安全系数,而且配备了新闻图板,充分地传达出完整的信息。可以说,这档节目编排充分体现了《世界报道》栏目“新闻性、权威性、知识性、可视性”的宗旨。
二、电视新闻的编排程序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应以发挥整体效果,拓展信息含量的广度和深度,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多元化收视需求与收视心理为目标,使观众在准确理解编辑意图的基础上产生共鸣。
(一)选准头条,突出重点
电视新闻的线性播出特点决定了头条是一档新闻节目的重心,正如怀特所言:“一条极其重要的新闻,无论它是当地新闻,还是国内、国外新闻,都应当成为头条。”[2]一般而言,选择头条新闻的标准有两个:一要看新闻价值的高低;二要看观众的兴趣爱好。头条新闻既要求重要,能反映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又要求能够提高观众的收看兴趣。头条新闻是新闻节目编排思想的集中体现,应该反映党和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既是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记录,也是广大受众关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头条新闻是否具有冲击力、吸引力,直接影响了受众观看新闻节目时的注意程度和兴趣。
不同电视台、频道的不同新闻节目,它们的宗旨和定位各不相同,它们的地域性和观众群也各不相同,因而,新闻编排的头条选择要求也有差异。以《新闻联播》与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为例,它们在编排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新闻联播》有着“前重后轻”“先国内后国际”以及“先硬后软”的惯例,国内部分又是依时政、经济、文化、体育等依次编排的模式。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国际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远比国内发生的大事重要,如果仍然按照“先国内后国际”的做法,难免会削弱传播效果。
头条新闻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选择头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节目的收视率。典型的例子是“‘挑战者’号升空爆炸”事件: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编辑充分运用现场画面和资料,编排了一条持续5分钟的新闻。导语过后,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碎片坠落在大西洋中……镜头足有1分半钟,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是现场同期声。接着是在发射现场家属惊呆的表情,学生的惊叫,里根总统发表电视讲话……这样的编排,既使观众目睹了这场悲剧的全过程,又唤起了观众的惋惜之情。以国际新闻作头条,无疑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具有巨大的改革意义,不仅打破了“先国内后国际”的固有思维模式,确立了以新闻价值来编排新闻的模式,也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几天之内,《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然而,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新闻联播》将其列入国际新闻部分,在充分报道完国内新闻之后,才推出当时全球都在关注的这一爆炸性新闻,受到观众的批评。
相比之下,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的编排更趋灵活、有效,不仅大胆将“国际专列”作为常规报道的第一环节,而且,一旦海峡两岸有大事发生,便果敢地将大事作为头条,内地也已经有不少观众习惯从《时事直通车》中对当天重大新闻进行快速浏览,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优化组合,注重结构
一档新闻节目结构安排不能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而应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般说来,新闻节目多是板块式结构,如“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地方新闻”等。各个板块之间或由主持人串接,或由特技画面转换。“实际上,有些电视新闻主编,不论他们成功与否,宁肯把精力集中在使节目内容让观众一看就懂的新闻被分成几小批,而不像五彩碎纸那样分散撒在节目中。”[3]
新闻组配就是将几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新闻集纳编排,或组合,或对比,或关联,互作补充,互为背景,使一档新闻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承载更大的信息量,从而增强新闻内容的密度、力度和深度。获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节目编排”一等奖的《新闻夜航》(黑龙江电视台2004年3月24日播出)就是一档精心构思、主题突出、节奏合理、技巧得当的新闻编排。
今日要闻(回顾台内其他新闻栏目的重点新闻)
[节目宣传版]不幸落井的小徐冰被找到。《新闻夜航》,请您关注。
小徐冰“找到了”
井盖敲响警钟
劣质井盖有多少
[节目宣传版]女记者临危不惧,七楼顶救人一命。《新闻夜航》,请您关注。
两车相撞人重伤 武警战士解危困
女记者临危不惧 生死线上救人命
真情感化少年犯 浪子回头金不换
信息闭塞五十年 一遭开通眼界宽
到网吧不上网 设圈套偷手机
存折丢失以后
[节目宣传版]好妻子有情,植物人苏醒。《新闻夜航》,请您关注。
艰难困苦随他去 让我和你在一起
真爱无敌撼心灵 六年相濡鉴真情
热心老外做台历 传播爱心送情谊
[节目宣传版]春季滑雪仍热闹,背上媳妇试比高。《新闻夜航》,请您关注。
背上媳妇来滑雪
“老鼠怕猫”,那是谣传
黑熊出山,树上打盹
小猪本是同窝生 衣着颜色各不同
[结尾资讯]
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将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
我国的报警电话将合并成一个
节目前三个宣传版都是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新闻,将它们编辑在一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三)安排峰谷,营造节奏
峰谷技巧是美国电视新闻制片人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电视新闻编排要遵循三个概念:峰谷、节奏和分段。在一档新闻节目中,不可能每一条新闻都能引起观众兴趣,如果观众连续收看不感兴趣的新闻,就可能改换频道。通过交错式的编排,可以把节目设计成有一系列波峰、波谷的起伏形状,“每一个节目都是从‘波峰’到‘波谷’,再从另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谷’”。[4]错落有致的编排可以产生富有韵律的节奏,使新闻既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张弛有序之感,不断制造新的兴奋点,从而提高收视效果。
新闻节目编排中营造节奏,就是要加强变化。第一,可以通过不同的板块,营造不同的峰、谷。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内设有环球报道(国际专列)、海峡两岸、港澳聚焦、科技报道、财经消息和社会掠影等多个板块,类似于不同的山峰和山谷。第二,可以使用不同报道方式的转换,比如现场报道与口播新闻,图像配解说与同期声采访等形式交替组织。第三,可采用长短新闻、软硬新闻的穿插、搭配以及男女声搭配播报的方式,使节奏起伏、流畅。比如凤凰卫视的《世界报道》中,在严肃厚重的灾难性“硬新闻”中,活跃着轻松活泼的“软新闻”——机器人走进医院,缓和了观众的收视节奏。第四,可利用串联词、间奏乐等形式制造能激发收视兴趣的刺激高峰。前面介绍过的获奖栏目《新闻夜航》也显示出编辑的匠心独运,整档节目先后安排了四次“节目宣传版”,既是栏目的广告宣传片,又是后面节目的宣传片,更是节奏起伏的调节器,同时还不失时机地插入《猫和老鼠》以及电影《手机》的相关画面,发挥了很好的心理转换作用。
另外,字幕和图表的运用也是加强节目节奏变化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的经济类报道,与其去播那些千篇一律、没有什么说服力的画面,不如认真制作生动的、直观的图表,或者把字幕打在精心设计的背景上,不仅视觉效果好,而且能够调节和改善新闻编排的单调和枯燥。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栏目开始注重栏目的间奏,这既是节目本身编排的需要,也与当前社会节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四)编写提要,兼及回报
新闻提要是为了突出重大新闻事件、吸引观众而采用的一种编排技巧,运用得当既可体现编辑意图,又可为观众提供有益服务。新闻提要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一档电视新闻栏目播出开始时,由播音员或主持人选播部分重要新闻的题目,帮助观众预先了解本档新闻的重点,也可以在口播的同时打出字幕或插入照片、活动画面。这种提要一般只用一句话、一行字,突出新闻的核心内容,要求简洁、准确、精练。
二是在一档新闻播出过程中,间歇出现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提示,这样可以强调新闻的重要内容;提示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示编排中的分类、分段意图,引导观众转换注意。这三种功能都有助于增强节目的可视性与吸引力,从而减少在稍纵即逝的播出过程中信息的损耗。
新闻回报是一种新闻提要的复述。在一档(次)新闻节目结束之前,由播音员或主持人口播(或辅以字幕)再播报一次全部新闻或部分重要新闻的题目,加深观众的印象和记忆。由于回报带有概略重播的性质,对于中途收视的观众,不外乎是一种信息补偿。目前,大多数新闻栏目既有提要,也有回报,首尾呼应。
此外,串联词也是电视新闻编排的重要方式。串联词是指一档节目中各个组成部分串联为有机整体的语言文字形式。简言之,就是指上下新闻之间的承上启下的简短议论和介绍,用好串联词可以使整档节目形成一气呵成之感。目前,串连词主要有三类:一是新闻导语,开门见山地由播音员概括出新闻事实;二是背景介绍,说明相关情况,起一种提示作用,例如“请看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今天是教师节,下面请看一组报道”,通过对时效性或新闻特殊意义的简短概括,给观众更多的有用信息;三是简短的议论,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点明新闻事实的思想含义,使观众一目了然,有助于观众对新闻内涵的深刻理解,简短议论还能体现出与观众平等交流的关系。
三、电视新闻的组合方式
按照思维逻辑的特点与要求,电视新闻的分类组合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积累式组合
将几条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的电视新闻以一个共同的角度或支点编排在一起,类似于积累蒙太奇,又称“集纳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在加深报道思想,突出新闻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节目编排奖”的《北京新闻》(北京电视台2007年8月8日播出)以《我们期待那一天》为主题,充分整合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当天的新闻,体现整体性和创新性。在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栏目突出报道了奥运筹办阶段成果和万众一心期盼奥运的喜悦之情。
(二)对比式组合
将两条或两条以上内容相反(如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双方)的电视新闻安排在一起,激发观众的分析比较,以揭示其差异,进而启迪和教育观众。这种组合的特点是:对照强烈,是非分明。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对比编排,如前一条新闻报道某地盗卖文物,下面一条报道某市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前一条新闻报道乱砍滥伐森林,后一条新闻报道某乡干部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造福子孙。
前面谈及获奖栏目《新闻夜航》,有组新闻对比鲜明:在“到网吧不上网 设圈套偷手机”的新闻中,警方通过网吧的监视器,顺利调出了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在网吧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抓住了犯罪嫌疑人。而在“存折丢失以后”这条新闻中,储蓄所工作人员在未核实客户身份的前提下,更改存折密码,使犯罪嫌疑人有可乘之机,事发后工作人员仍坚称已核对身份,是失主自己改动密码并签字,直至公安机关确认笔迹是犯罪嫌疑人的。同样的失窃事件,在不同的场合得到了不同的回应。这样的对比把编辑的立场、把对事件的褒贬直接渗透到节目之中,观众自然可以从新闻的组合中辨别。毫无疑问,节目产生的震撼显然要强于单独编发的效果。
在2006年11月17日的《新闻夜航》节目编排中,“哈尔滨市供暖开始,热费收缴困难”,与“省内其他地市收缴热费受阻”的新闻编排在一起,透视黑龙江省供暖形式的弊病,接下来又编排了两条“长春市分户供暖,居民住上暖屋子”的消息,这样将“本埠”“外埠”“本省”“外省”的新闻“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的新闻篇幅,有较强的冲击力,观众获取了较多的新闻信息。
(三)平行式组合
平行式组合是指将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有相互呼应关系或相同、相似内容的电视新闻编排在一起。编辑在编排新闻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篇新闻稿件或两组新闻稿件的质量相等,这时,编辑在处理稿件上要注意对等的原则,力求平衡、均等,不偏不倚。如果说对比编排是为了强调反差,引起重视,那么,对等编排则是为了利用接近性形成平衡态。
前面提及的获奖的《新闻夜航》节目中,报道了黑龙江省几件奇闻趣事,平行编排很好地调节了气氛:背上媳妇滑雪可谓其乐融融;“‘老鼠怕猫’,那是谣传”更是诙谐幽默;黑熊下山后在树上打盹也是可爱至极;小猪本是同窝生,可偏偏衣着颜色各不同。这四则新闻从内容上讲几乎是相等的,因此,编排的次序上也没有明显的先后。
(四)关联式组合
将具有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局部与整体关系、偶然与必然关系的电视新闻组接在一起,可以使观众了解事物之间各种逻辑联系,对新闻事实获得完整的认识。
前面介绍的《新闻夜航》中,“小徐冰找到了”“井盖敲响警钟”以及“劣质井盖有多少”三则新闻中,从不幸落井的小徐冰被找到这一新闻结果出发,追述其产生原因,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找寻问题井盖背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劣质井盖的生产、出售、使用情况的整个过程中找寻悲剧的相关责任人,同时呼吁有关部门珍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关联式编排有些类似于深度报道,注重追踪来龙去脉,既介绍现状,又分析原因,或展望趋势。
总之,电视新闻编排的整体效果体现在编辑的操作上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最好理解和把握途径,一种对观众的最佳尊重和引导方式。
[1] [英]安德鲁·博伊德:《广播电视新闻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2] [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3] [英]艾弗·约克:《广播电视新闻教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4] [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与报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