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日之电视独领媒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视新闻,都让数亿观众感受到“地球村”的温暖。电视新闻人收获了策划的魅力与威力,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策划不仅在一期节目中负担先期‘思维引擎’作用,而且成为贯穿该期新闻节目始终的‘智慧线’”。[1]
今日之电视可谓腹背受敌,遭遇到了新兴媒介前所未有的冲击,电视传播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面对电视媒介环境的变化,电视新闻策划还有其生存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是因为:
一方面,电视的影响力仍然存在,目前还占据着整体主流媒体的席位。美国于2013年10月发布的不同“世代”接触新闻时间调查显示,“千禧”一代接触新闻的时间仅为“沉默”一代的一半,前者为46分钟,后者为84分钟。除了“千禧”一代,电视仍然是其他各个代际的受众接触新闻的最重要渠道。在“沉默”一代、“婴儿潮”一代和X世代中,通过电视途径了解新闻的居于首位,分别是73%、65%、52%,他们的网络选择分别为23%、21%、49%;在“千禧”一代中,网络首次超越电视成为他们的新闻首选,分别为43%和35%。[2]面对异军突起的网络与新媒体,电视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另一方面,电视的传播形态正在发生变化,观众的迁移十分显著。电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电视,而是一个以“视频”形态呈现的新电视。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6.9%,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了1442万人。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9亿,较2013年底增加了1057万人。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9.4%,与去年年底基本持平。其中,我国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2.94亿,与2013年底相比增长了4709万人,增长率为19.1%。网民使用率为55.7%,相比2013年底增长了6.4个百分点。[3]随处可见、随时可用的“视频”,打破了传统电视一统天下的格局,赋予了电视新的传播样态。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经指出,“理解未来电视的关键,是不再把电视当电视看待。”[4]今天电视、视频的发展或许正在印证这一论断。随着载体的变化,电视的收视环境也在悄然改变,客厅、卧室这些一度封闭的传统电视收视场所,如今已经完全开放,任何一个网络传播的节点、任何一个手机上网的地点、任何一个移动媒体可达的终点,都成为电视的收看地。
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策划依然前景光明,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电视媒介面临的潜在危机。传播渠道的冲击势不可挡,不同阶层的选择千差万别,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流失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台湾地区在2014年3月的有关调查显示,受访者前一天看电视的比率高达88%,但年轻受访者看电视比例远低于整体平均数。在人口分布结构上,10~39岁目前占了4岁以上人口的44%,但从电视收视人口占比情况来看,10~39岁的占比明显下滑,目前合计占比为30%。在各类媒体用户的使用时间方面,每天上网的时间已经跃居第一,高于每天看电视所花的时间。[5]
电视新闻策划·面对这样一种生存境遇,电视新闻策划显得更为重要。电视新闻人不仅需要借助策划的力量去应对网络与新媒体的多重挑战,去适应视频传播时代的多向传播,去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多元选择;更需要通过策划赋予电视新闻以新的动力和活力,让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即使传播载体发生变化、收视环境发生变化、观众群体发生变化,依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事实上,国内外各大媒体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来对待电视新闻策划的价值的,电视媒体对于新闻策划的重视依然不遗余力。就此而言,本书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为此,本书力图把握电视行业的新变化,掌握新特点,顺应新趋势,努力做到反映学科前沿动态、适应学生学习需求、体现电视应用特色。在实际编撰中坚持下面几项原则:
一是典型性与时新性兼顾。既注重对典型案例的解读,又关注全媒体时代的巨大革命,聚焦广播电视领域的重大变革,深刻领会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的变化,修正理论,补充新案例,尤其是一些新近获奖的电视新闻作品,也适当引入一些获奖作品编导的阐述或访谈。
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既追踪电视新闻传播理论发展的前沿成果,又注重电视新闻采编行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运用,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高度结合。
三是基础性与拓展性并举。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全面涵盖电视新闻采编的各个领域,又进行模块化设计,充分提供学生弹性应用的空间。
四是逻辑性与生动性兼备。既重视内容的逻辑编排,又注重形式的生动活泼,做到解析图表化、任务形象化、版式生动化,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当然,限于编者水平,上述目标未必能够在实际撰写中全部实现。希望学习者和使用者能够不唯书,只唯实,多关注电视新闻策划的优秀案例、成功实践,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中的养分,多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磨炼,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策划之路。
[1] 梁建增、孙克文主编:《解析东方时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2] 67~84岁为“沉默”一代,48~66岁为“婴儿潮”一代,33~47岁为X世代,18~31岁为“千禧”一代。参见Andy Kohut. Pew surveys of audience habits suggest perilous future for news,http://www.poynter.org/latest-news/top-stories/225139/pew-surveys-of-audience-habits-suggest-perilous-future-for-news.
[3]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
[4]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3版,第63页。
[5] 《迷网时代的媒体接触》,http://www.nielsen.com/content/dam/nielsenglobal/tw/docs/taiwan-generation-10-20-30-media-behaviour-20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