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大美育效应及其维度
美育效应就是探讨美育实践活动的效果。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都有积极的影响,这在东西方历代的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证明,也在现代美育理论中得到了论述。[1]刘兆吉认为:“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形象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之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美育不只使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智能发展,提高学习效果。进行美育要求学生讲求清洁卫生,美化环境,参加文体活动,有助于体育的开展。通过美育使学生认识劳动创造美的道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2]
美育的实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感心理,有助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目标的实现。美育既有其自身的目的,也有促进其他教育活动的效用。具体来说,美育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5.1 以美促美——以美育促进个体审美心理的发展
美育对于个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影响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通过美育,个体的审美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个体的审美情感更加丰富,审美价值观更加正确。美育对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分析。[3]
首先,审美认知结构的完善。审美认知结构作为审美心理机制的认知机制,主要负责审美的信息加工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分包括五个方面,即审美认知器、审美认知策略或审美认知技能、特殊审美认知能力、相关的审美知识和独特的审美经验、审美的元认知成分。[4]这些成分有些是个人的天赋能力,如很多关于音乐天才的研究都表明,音乐能力中的某些成分来自遗传。然而,有许多审美认知成分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例如,审美的策略和技能、相关的审美知识和经验,这些成分在一般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尽管也能得到发展,但其影响是有限的,有时,放任自流的环境甚至是有害的。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美育活动,才能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审美认知结构进行系统的、深刻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审美认知结构。研究表明,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绘画欣赏训练,可以有效地教会学生欣赏绘画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感受,提高中学生欣赏绘画的能力。还有研究表明,经过美育训练的学生其视觉和听觉审美经验丰富而敏感,其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水平明显优于未经训练的学生。没有经过训练或审美经验较少的学生往往难以产生正确的感知,而且感知不够丰富、生动,显得贫乏、机械、牵强。[5]
其次,审美情感的丰富。审美情感是个体对审美对象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的愉悦体验,它既是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动力因素,又是个体审美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传统教育忽视每个人本身具有的审美情感的充分发展,甚至泯灭了个体童稚般的审美情感。那么,要充分发展个体的审美情感,使个体能够充分享受美的艺术、美的自然和美的社会生活,就成了今天美育的重要职责,而建立在美育心理学基础上的美育正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它不仅能够让个体学会发现和欣赏美,也能让个体学会表达和创造美,使个体成为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的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脑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V.S.Ramachandran指出,美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唤起人的情绪反应,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作品欣赏则可以增强唤起、传递人的情绪反应,提高人的情绪智力水平。他在研究中发现,美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大脑区域的活动,尤其丘脑、杏仁核、脑干顶端以及额叶侧面之间的返回联系。[6]
最后,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审美价值观是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核心成分,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对事物的美丑做出评价时的观念系统。个体的审美价值观对个体的审美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个体之所以认为某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主要取决于其审美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可以形成,但由于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随机性,缺乏定向性,使得不同的个体受到的影响可能不同。而学校教育的突出优点是具有目标定向性,通过对学生进行以科学的美育心理学为基础的美育活动,个体的审美价值观就可以受到系统而正规的影响,从而矫正个体错误的审美价值观,形成其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1.5.2 以美育德——以美育促进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
“以美育德”的思想古已有之。美育对人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影响,而思想、意志和情感都是品德的重要成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7]用美的事物为手段进行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文学、美术、音乐等美育的教育手段富有形象性、美感性、群众性,很适合进行道德教育。它可以通过对典型形象的渲染,使人们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成为奋发有为的契机,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和善恶观念在人们的品德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发现了文学、音乐、美术的道德教育价值,要求教育应该美善结合,要符合“寓德于乐”的原则。如孔子对《韶》(舜时代的乐曲)的评价:“尽美矣,又尽善也。”对《武》(武王时代的乐曲)的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乐记》主张“乐行而伦洁”“乐终而德尊”。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受美育熏陶过的人,品德上潜移默化,也许自己都意识不到。但通过美育形成的道德品质,深刻而稳定,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行为起着主导作用。[8]很多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以美育德”这一观点。赵伶俐提出了审美化德育的教学模式,主张让道德教育在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中完成。[9]陈小容对4、5年级小学生进行审美道德表象训练,结果显示审美道德表象训练能有效提高4、5年级学生道德表象水平,及4年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有效地促进了4、5年级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10]
1.5.3 以美启智——以美育促进智育
人的智能影响其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它可以分为一般智能(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和特殊智能。美育过程,无论是绘画、雕塑,或是音乐、舞蹈,都需要特殊智能的参与。特殊智能是在一般智能的基础上经过专业训练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能促进适应性更强的一般智能的发展。例如,绘画教育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注意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的分析判断能力。事实上,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例如,美术家所需要的深刻而细致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是著名的画家,但同时还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中均有建树,在哲学上也有不凡的见解,在军事、水利、土木、机械工程等方面亦有重要贡献。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说过:“形象思维是研究思维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音乐思维和美术思维都是形象思维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重视。”[11]陈红的研究发现,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低年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中年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独特性以及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2]对现代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的大脑的研究,也证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在音乐方面的修养具有密切的关系。John W.Flohr等人运用现代脑功能检测技术,分别进行了“儿童对音乐的电生理反应”“对音乐刺激的量化EEG反应”两项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比组幼儿在智力操作时EEG信息都存在差异。与对比组相比较,实验组即接受音乐训练的幼儿在处理空间信息即空间课题操作时,被测到的脑电活动较低,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加工过程效率较高。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果是由音乐训练促成的。[13]大量的事例和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右脑的功能与左脑的功能相辅相成,音乐、美术等审美能力与智能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以其直观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储存,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形象与抽象相互融合,这就充分调动和协调了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从而开发了大脑的潜能。所以,通过美育还可以启迪智能,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14]正如里德(H.Read)所说:“人的个体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的教育为基础的。”[15]
1.5.4 以美健体——以美育促进体育
美育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早在远古时代,作为狩猎工具的石球、弓箭,既是最早的审美对象,也是现代体育运动器械的雏形。在原始社会,体育和艺术是共生的,体育与音乐、舞蹈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熟知的“熊经鸟伸”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可以说既是体育,又是舞蹈,既是模仿动物形态和动作的表演,又是健身的医疗体育。现代体育在增强了竞技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其艺术性,因而,现代体育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大量的实践都表明,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美的信息,它们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场高水平的球赛可以激发人们感情上的波涛,一场优美的冰上芭蕾表演绝不会使人感到寒冷,每当五星红旗在国际体坛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多少人为之激动,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甚至流下激动的泪水。这些可以说都是体育美的魅力。这些也都是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典型途径。可以说,体育与美育的结合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实现美育的诸多效应。理性地说,这些效应主要体现在形体美、动作美、精神美、心灵美、行为美和协作美这几个方面。
1.5.5 以美促劳——以美育促进劳动教育
美育对个体正确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劳动知识的获得的作用不容忽视。劳动教育和美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劳动创造了美,艺术起源于劳动,美的劳动可以让人更加热爱劳动,而异化的劳动则会使人感到最大的桎梏。正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才形成和发展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美的劳动能使人感受到令人心情舒畅的运动节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愉快,品味到生命的活力与节奏,领悟到人生的妙谛,认识到人的本质力量,而这些感受、体验、品味、领悟和认识正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审美情感。所以,劳动是审美情感的源泉,通过劳动能使人感受到令人难以忘怀的审美情感。正因为如此,劳动就成了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的美育,可以培养个体的劳动需要、劳动动机,“人为了满足需要而劳动,而劳动又创造人的需要”[16];通过劳动的美育,可以培养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的人,“劳动创造了美,也创造了人的审美能力——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孩子们在创造大地的美的过程中,自己也变得更美好,更纯洁和更可爱”;通过劳动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劳动是审美情感的源泉”;通过劳动美育,还可以使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1] 刘兆吉.美育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红,刘兆吉.论美育及其心理功能.课程·教材·教法,1999(5).
[4] 李红,刘兆吉.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5] 郭成.审美教育对高中生审美欣赏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6] Eric Jensen.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7] 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 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 赵伶俐,汪宏.百年中国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 陈小容.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影响的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7.
[11] 沈建军.音乐与智力.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12] 陈红.审美教育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13] 冉祥华.美育心理神经机制研究视角.心理科学,2009(2).
[14] 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 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廷和,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16] 刘兆吉.美育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