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园保育[1]工作的特点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其身体发育与认知发展均有着特殊的规律性,因此,幼儿的保育工作应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考虑幼儿保育工作的特点,科学有效地实施保育工作。

(一)注重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

儿童的生长发育存在着普遍的规律,即在身体发育、情感发展、社会性和认知能力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年龄阶段性。因此,保教人员首先应当遵循幼儿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幼儿提供生活护理和帮助。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每个幼儿在生长和发展速度以及家庭背景上存在的差异,以及由此差异所导致的每个幼儿在需要、兴趣、能力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保教人员在实际教育中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得到适宜的保育,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创设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必须重视并抓好物质与精神双重环境的创设,发挥环境的保育功能。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必须为教育服务,如何在创设中体现保育与教育的双重功能是当前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环境的整齐美观、洁净卫生已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条件,在兼顾卫生及安全的基础上,幼儿园提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设施配备,创设主题墙及互动墙面等物质环境,皆是发挥物质环境保育与教育双重功能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保育过程中,保教人员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则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教人员除了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生活服务,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外,还要与幼儿建立平等、亲密的关系,满足其情感需要。

(三)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相融合

幼儿园保育工作是全面的,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包括幼儿的营养、睡眠、户外活动、安全、疾病、心理健康、环境卫生、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内容,是广义的保育。保教人员应学习并掌握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敏锐地观察幼儿的需要,将科学的保育意识真正转化为实际的保育行为,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一日生活相融合。

(四)与教育工作相渗透

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往往是“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因此,保教人员时刻要牢记“保教结合”的原则,在保育过程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配合教学活动中则密切关注幼儿的健康状态和个体需要,采取保育措施,真正做到保育与教育相互渗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实施保育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以保护和促进幼儿健康、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为主要目的。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多地关注及照顾可能会导致幼儿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因此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树立一致的保育观,才能有效地、系统地对幼儿实施保育。

[1] 注:此部分讲的是幼儿园整体的保育工作,教师和保育员都承担保育工作,保教人员:保育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