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意识原则的确立——由人的机械性到人的能动性的思辨表现
从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兴起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发展到法国唯物主义,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无疑包含着一个矛盾:它们一方面要求提高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系统地发挥了以自然权利为依据的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学说;另一方面它们又以其机械论的观点否定人的主体地位,贬低人,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
恩格斯在评论英国从霍布斯开始的机械论倾向时就指出了这一点。机械论者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甚至把人的一切情欲都看成无非是既有开始又有结束的机械运动,因此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开始带有憎恨人类的倾向。它既然要战胜对手,即憎恨人类的、没有肉体的唯灵论,并且是在后者自己的范围内战胜,它就只好抑制自己的情欲,变成禁欲主义者。”[1]
机械论的观点,同人的能动性是对立的。如果说英国唯物主义具有这种特点,法国唯物主义同样是这样。导致法国机械唯物主义一派产生的笛卡儿,在他的物理学的范围内表现了这种倾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思想。拉美特利进一步发挥了这个原则,提出了人是机器,并为此写了一本著作,书名就是《人是机器》。在拉美特利看来,人的身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人并不是用什么更贵重的材料捏出来的,自然只用了一种同样的面粉团子,它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变化了这面粉团子的酵料而已。所以人与动物相比,无非是多几个齿轮,多几个弹簧,脑子和心脏更接近,供血更充足而已。狄德罗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他在《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中,以争辩的形式强**黄雀唱歌的手风琴、黄雀以及它们与人之间没有根本不同:教黄雀唱歌用的手风琴是木头做的,人是肉做的,黄雀是肉做的,音乐家是一种结构不同的肉做的。它们全都有同一的来源、同一的构造、同一的机能和同一的目的。这种看法,反对唯灵论、二元论和各种宗教神秘主义,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则,自有某种合理成分,但却抹杀了人的特殊本质。
由法国唯物主义到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转变,具有双重性质: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来看是一种退步,由唯物主义过渡到唯心主义;可是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来看却是一种进步,由机械论过渡到辩证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成就是很赞赏的,他说:“被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所击败的17世纪的形而上学,在德国哲学中,特别是在19世纪的德国思辨哲学中,曾有过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2]
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同古希腊素朴辩证法相比,有一个特点,它主要不是本体论的辩证法,即关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辩证法,而是唯心主义的思辨的辩证法。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到黑格尔,尽管对“主体”的看法不完全一样,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的作用,因而改变了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机器的机械论观点,从唯心主义方面把主体的创造作用提到首位。这样,至少在两个方面产生了“富有内容”的成果:
第一,由客体到主体。旧唯物主义不仅把物质世界,把认识对象看成是纯粹的客体,而且把人也看成是客体。他们看不到人同其他客观事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成就是找到了有别于客体、创造客体的主体。虽然在费希特的“自我创造非我”、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等命题中,自我与主体都是脱离物质的精神,但却以颠倒的形式暗含着人的主体地位。
第二,由被动到能动。与上一点相联系,旧唯物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被动性,把人看成是一架必须由自然来叩击才能发声的钢琴。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这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使人在客观世界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剥夺了人的创造生机。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辩证法把这种关系倒过来了,它们把客体看成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把主体即精神看成是积极的、能动的、自我创造的东西。
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的哲学,是在德国思辨哲学传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依据,又是对这种哲学的某种偏离。
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高峰。黑格尔一方面以其关于绝对观念的学说,逻辑地、思辨地表达了主体的能动作用,但又把自然和人作为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范畴统摄于绝对观念之中,从而把人与自然看成是绝对观念实现自己内在必然性的工具。青年黑格尔派对此是不满意的。他抓住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把它由从属的地位提升为主体。本来,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更接近于表达人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但是由于鲍威尔把自我意识从作为人的属性,变成脱离自然,脱离人的独立主体,变成世界、天空和大地万物的唯一创造者,从而回到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
确实,哲学思维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击败了17世纪关于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学说;而德国的思辨哲学又否定了法国唯物主义,复活了17世纪的形而上学;黑格尔否定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转向客观唯心主义;而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从黑格尔出发返回到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是从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和政治活动的,起初也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马克思否定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同实体对立起来的做法,但并没有返回自我意识与实体统一的绝对观念,而是在吸收黑格尔合理思想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人与环境的统一的观点,即把握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从而真正阐明了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人的能动作用给予了科学的表述。当然达到这一点要经历一个过程,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只是有征兆意义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