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出版思想五则[1] 先秦作家

(一)论语·卫灵公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2]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万安伦、周家翠据《四书章句集注》宋刻本点校。

(二)论语·八佾[3]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4]不足征[5]也。殷礼,吾能言之,宋[6]不足征也。文献[7]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万安伦、周家翠据《四书章句集注》宋刻本点校。

(三)论语·述而

子曰:“述[8]而不作[9],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10]。”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11]古,敏[12]以求之者也。”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著,(宋)朱熹集注。万安伦、周家翠据《四书章句集注》宋刻本点校。

(四)庄子·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13]也。意有所随[14]。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本文节选自《庄子集解》,(战国)庄子及其弟子著,(清)王先谦集解。万安伦、周家翠据《庄子集解》清宣统元年思贤书局刻本点校。

(五)左传·隐公·隐公十一年

冬十月,郑伯[15]以虢[16]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17],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本文节选自《春秋左传正义》,(春秋战国)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万安伦、周家翠据《春秋左传正义》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点校。

【导读】

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刻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渐成大学者。创办私学,有教无类。50岁时在鲁国做官,因对国君失望而弃官,带学生周游列国,宣传其政治主张,成效不大。晚年一面聚徒讲学,一面据说整理《周易》《诗经》《尚书》等典籍,并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行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论语》不仅是古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文献,也是当代需要传扬并学习的重要传统文化典籍。

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修订《春秋》,是春秋时期的图书编辑活动的重要代表。选文则主要节取有关孔子编辑理念的句子以供阅读。选文——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大意为,孔子说:“我会像史官那样对有疑问的地方缺而不记。有马的人(自己不会**)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在编辑图书时,对存在疑问的地方不轻易改动,不凭借主观臆测独断妄改。显示了孔子在编辑六经时的态度和原则,即“编辑而非著述”,这也与当下编辑理念所强调的意向相吻合。

二、《论语·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选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大意为,孔子说:“夏朝的礼仪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后代的封国)杞国不能充分证明它;殷朝的礼仪我也能说出来,但是(商国后代的封国)宋国不能充分证明它。因为这两个朝代的历史资料和先贤留下的文献典籍不多的缘故,如果充分的话,那我就能用这些文献典籍来充分证明了。”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在编辑古籍时极其注重考证,没有客观证据,即使主观上再自信也不能随意阐发。文中体现为孔子能够记述夏礼和殷礼,但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资料佐证,便没有记录阐发这些内容。孔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代,是现代图书形制、图书编辑思想形成的萌芽时期,孔子注重权威资料的运用核校与现代科学编辑出版思想不谋而合。

三、《论语·述而》共38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选文节取的第一句话——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意思是,孔子说自己只作口头阐述而不作书面创作,相信并且喜欢古人古文,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子和彭祖;第二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喜欢谈论怪异、强力、暴乱、鬼神之类的事情;第三句话——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取知识的人。这其中“述而不作”“不语怪力鬼神”“好古敏求”从出版的角度而言体现孔子的理性的编辑出版思想。即不讨论虚无缥缈的故事,只对事实进行称述,绝不加入自己的想象等。孔子编辑《春秋》等文献,可谓是较早的传统意义的编辑出版活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都是后世对孔子编辑出版手法的肯定。

孔子曾删《诗》《书》,定《礼》《乐》,赞《易》,修《春秋》,对它们进行了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整理、加工、编撰,孔子是我国较早的编辑出版大家,而《论语》作为对孔子思、言、行的全方位记录,通过选文可以了解到孔子所坚持的编辑出版理念和编辑出版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明确的编辑意图、科学的编辑方法、理性的编辑态度,对当下的编辑出版者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四、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公元前369—前286年。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习惯将他与老子并提,称作“老庄”,而将他们的哲学称作“老庄哲学”。同时他也是先秦七子之一。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甚广,著有《庄子》一书,主导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全书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代表了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高度。《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庄子·天道》中“天道”一词就是自然规律,这一篇主要讨论的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世人不要抗拒和改变自然规律。

这则选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主要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的大道,全都依赖书籍的记载。书并没有超越言语,而言语确有可贵的地方。言语可贵在于它的思想,而思想又有它的附随。思想的附随,是不能用言语来传达的,而世人因此看重言语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它,我却认为它不值得看重,因为世俗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值得看重的东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世人一般对书的价值和思想是十分认可的,而庄子崇尚顺其自然,认为世人更多的是需要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去亲身体验。这是从哲学意义上讨论书的价值和人之间的关系,庄子的探讨给予我们新的认识角度。

五、《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家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本则选文——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节选自《隐公十一年》,记录了隐公十一年(前712)的大事,是说在冬季十月,郑庄公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十四日,把宋国的军队打得大败,以报复宋国攻入郑国的战役之仇。宋国没有前往东周朝廷报告这件事,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凡是诸侯发生大事,前来报告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出兵顺利或者不顺利,也是一样。即使国家被灭亡,被灭的不报告战败,胜利的不报告战胜,也不记载在简册上。将不同事情记录在简册上其实就是一种出版活动的体现。选文清晰地表明:“告则书,不然则否”,说明《春秋左传》的史录标准,这种标准其实就是《春秋左传》出版思想的体现。

(周家翠)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阙文:史官记史过程中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后世称此为阙文。

[3] 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

[4] 杞:周代诸侯国国名,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如今在河南省杞县一带。

[5] 征:证明。

[6] 宋:周代诸侯国国名,商汤后代的封国,如今在河南商丘市一带。

[7] 文献:这里的“文”指历史典籍,“献”指的是先贤的见闻和经历。

[8] 述:传述,阐述。

[9] 作:创造,创作。

[10] 老彭:指老子和彭祖二人。

[11] 好:爱好,喜好。

[12] 敏:勤奋。

[13] 意:应该指精神实质和思想内容。

[14] 随:从,指生产的地方。

[15] 郑伯:郑庄公,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郑国第三任国君,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

[16] 虢(guó):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出自姬姓。

[17] 臧否:善恶,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