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个人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核心组成,跳不出“三原一方”(原史、原著、原理及方法论)的基本逻辑框架。文学学科基本是由文学史、文学作品选、文学原理及比较文学、写作等方法论课程构建而成的;史学学科基本是由史学史、史学原著、史学原理及史料学、考古学等方法论课程构建而成的;哲学学科基本是由哲学史、哲学原著、哲学原理及逻辑学、分析哲学等方法论课程组建而成的。非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核心构成如此,理学和工学的基本学科构成也大致如此。原史、原著、原理和方法论四者可以说是一门学科的方鼎四足,或者更通俗一点说,是一个桌面的四条腿,该学科的基本面即由这四条腿支撑起来。
由是观之,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总体上表现为“相当薄弱”和“长期跛足”。特别是出版学在原著挖掘和整理方面几为空白。多年前,本人从肖东发老师手上接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专业研究生的《中外出版史》课程教学任务,因教学备课之需要,一直在寻找“中外出版原著选”或“中外出版原著选读”之类的书籍和资料。多方搜求无果,无奈之下,便萌生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想法。几乎与撰写《中外出版史》教学讲义同时,本人开始了“中外出版原著选读”编撰的构想和材料准备工作。经过数年努力,大体上完成了这本《中外出版原著选读》的体例、选目和简略导读,现将其付梓出版,希望能帮助从事出版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同仁们及从事出版实务工作的朋友们,做一点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收集和整理古今中外智者先贤对于出版论述的原始文献时,编者一方面深深震惊于此类文献的丰厚和广博,另一方面也深深遗憾于学界和业界对此类原始文献的漠然和无视。由此也产生对这个学科建设的深深忧虑。
出版学(或称编辑出版学)学科发育较晚,而且很不成熟,其学科属类及边界尚待进一步认识和界定。因出版专业尚未发展成为一级学科,故国内的出版专业大致作为二级学科架构在以下四大一级学科之下。其一是架构在文学学科之下(偏文献文本,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其二是架构在信息技术学科之下(偏信息技术,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其三是架构在新闻传播学科之下(偏出版传播,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此外,还有将出版专业归属在管理学学科之下,偏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可见,出版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基本定位,仍有进一步地探究和明晰之必要。
个人看法,出版学科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完善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换句话说,要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好出版专业,必须做好以下两件工作。
其一是积极促使行政主管部门将该专业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国内之所以出现将出版专业分属于文学、信息学、传播学、管理学之纷乱情况,主要是因为,出版专业实际上是一门偏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其既有出版文献性质的文明性和编校性,也有出版经营和出版管理性质的经管性,还有出版技术性质的科技性和出版效果及影响性质的传播性,此外,还有出版实务性质的实践性。因此,将该专业架构在任何现存的一级学科之下,都存在“挂一漏多”的问题。只有将出版专业独立成为一级学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学科发展的瓶颈和桎梏问题。
其二是学界要进一步在研究深度、广度和力度上加大和加强对该学科内涵属性、外延边界及各类学术问题的研究,在学理和学科建设方面进行更加艰苦扎实的工作。这是我们这些从事出版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本职所系和责任所在。只有将该学科的基本属性、外延边界、基本原理、历史脉络、原始文献、结构范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学科基本问题研究透彻和界定清晰,才能真正使该学科在学理上平行并立于各大一级学科之林。
基于对出版学科的热爱,也基于为建设该学科甘作铺路石的个人情怀,在克服种种困难的基础上,我们编撰这套两卷本的《中外出版原著选读》,希望能引起学界和业界及社会各界对中外出版原著梳理和研究的关注与重视。
为方便阅读和查找,现将这套《中外出版原著选读》的编撰体例和具体情况作简略介绍。(一)“中国卷”和“外国卷”分列。限于篇幅和容量,在体量巨大的古今中外关于出版的“原始性”和“原点性”著作中,共精选出140篇经典原文,分编为“中国卷”和“外国卷”;(二)“中国卷”和“外国卷”均按“出版思想”“出版载体”“出版符号”“出版技术”“出版活动及成就”“出版制度及版权”六大板块归类(对于多个方面均有论及的选文,则依据其在某方面略显突出的特点进行归类,因此这种归类有时稍显简单)。这与拙作《中外出版史》的“出版载体”“出版符号”“出版技术”“出版活动及成就”四大出版维度的理论框架是一致的。只是将“出版活动及成就”中的“思想成就”和“制度成就”(版权是一种重要和特殊的制度成就)单列出来,分别置于头尾,体现“思想引领”和“制度兜底”的考量;(三)选文归类,不以作者国别为据,而以所写内容为准;(四)每篇文章包括原著(长文则节选)和导读两部分。原著采用页下注释并标明出处,导读则基本包含作者简介、原著背景、选文价值、选文分析等内容;(五)六大部分中每部分的选文按原著作者的出生先后排序;(六)导读内容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及少数本科同学在本人指导下撰写完成,本人又通改了数遍,为不掠人之美,每篇导读后均将导读撰者姓名列出。“外国卷”中部分内容为本书的编撰团队首译,译者姓名也一并标明。
在此,本人对所有参与、支持、鼓励本项工作的领导们、老师们、同学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要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领导和马佩林为首的编辑团队的出版情怀表示敬意和谢意!
因无前例可援,并受选编者水平之限,错误和不当在所难免,敬俟批评指正!
是为序。
万安伦
2018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