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老子简传

黄河流域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

淮河流域是炎黄文化学术的形成地。

春秋末年,在淮河主要支流涡河北岸的宋国相邑(今安徽省涡阳县境内)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聃。老聃建构了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是中国哲学之父。

老聃撰写的五千言,被后人称作《老子》或《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经典。尽管近百年来,古史辨派及其追随者不断说《老子》的作者不是老聃,《老子》一书成于战国中期。但是他们的所有论点因其不合逻辑已被驳倒而不能成立,他们的所有论据已被大量历史文献所否定。特别是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出土以来,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告《老子》成于战国说的破产,老聃就是《老子》的作者。

撰写第一本中国哲学史的胡适,以史实为据,指出老子是中国哲学家第一人。张岱年先生说:“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实无疑。”父,甫也,始生之意。中国人的第一人,当然是中国人之父,我们无法考知。中国哲学家第一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当然是中国哲学之父,这是我们能考知的,他就是老聃。

老子早于孔子约20年,更早于孙子、墨子,《老子》也先于孔子的《论语》、墨翟的《墨子》、儒家的《易传》……时序上的先在性保证了老聃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地位。当然,时序上的先在性只是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充足的条件。作为充足的条件,我们还要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他的思维方式是否给予后来儒、墨、法、阴阳……诸子之学以深刻的内在的基础性的影响。

《老子》今读老聃从《易》无体的构建中,悟解了无与有的统一是宇宙本原本体,又以无有统一的原则,吸取《尚书》中“含德”、“重积德”等普遍性的伦理概念和“道”这一具有至上法则含义的政治概念,使之成为更趋向无的抽象——“玄德”,最终提出了创生与规定宇宙现实世界存在的最高范畴——道。老子在提出道与德这一中国哲学最高的也是最基本范畴的同时,在总结《易》、《尚书》、《诗》以及春秋史官阴阳五行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道生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转化的矛盾观和以“反者道之动”的光辉命题为核心的辩证法学说,以观物取象为基础,以直觉思维、逆向思维、整体思维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为而无不为的价值观与行为原则,超越、和谐与玄同的人生境界,从而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提出的道德、有无、阴阳、中、气、心、美、善……不仅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提出的道本原本体论、道法自然的宇宙观、直觉思维方法以及超越的为道之方,也不仅是道家学派的本体论、宇宙观和方法论,同样是中国哲学的特有的本体论、宇宙观和方法论。无论儒家哲学,还是墨家、法家、阴阳家的哲学,都归本于此。

作为道家学派的鼻祖、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哲学(含黄老哲学、道教哲学)之父,是毫无疑义的。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化生之本原,是自然之本体,也是自然最一般的规律。总之,是本原、本体、规律三者的统一。老子的道是自然的本原本体,也是社会的本体和人的本性,是天人合一。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哲学。他在深化老子道本体论的同时,尝试把本原同本体分开,提出“通天下一气”的命题,以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同时,庄子又以老子的“心善渊”为出发点,提出了心斋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构建了最早的心性学说。

儒家始祖孔子不仅曾问礼于老子,而且曾向老子问天道。他不仅认同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之说,而且受老子的道—德—仁—义—礼的历史演化观和绝礼复归于自然之道的超越思维的启发,超越周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以本体之仁改造周礼,构建了儒家人生哲学。儒家哲学经典《易传》,以老子的自然化生论和天地人合一思想为基础,构建了伦理本体论哲学。道家的本然之性说给孟子人性论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使之把人的伦理社会性自然化。《大学》的顺人之性的教育原则显然不是源于周礼,而是源于老子的道法自然。《中庸》对中、和的本体诠释,也是根于老子的中、和概念。荀子的礼学更是建立在老子的天道自然、人性自然之说的基础之上。东汉王充沿着荀子开辟的援老子自然主义以释儒的道路,继续用黄老学立论,疾虚妄,批判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神学。魏正始玄学家王弼又远绍荀子近承王充,坚持老子的自然主义道本体论,为儒家名教提供了更具灵性的理性主义精神,不仅挽救了儒学,而且为儒家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基础。

老墨通义。墨子倡天志,实质是法天,这是对老子“人法地,地法天”说的一种演绎。墨家又以老子的“天道无亲”为据兼以易别,兼爱说正是墨家的旗帜。

法家之学,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把它“归本于黄老”。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是历史上第一位为《老子》作解说的学者。“道生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道是宇宙之法,法是社会之道。

老子的无名、无辩之说恰恰孕育了先秦名辩之学。惠施好自然万物之学,其学术旨趣与老子一致,其“天地一体”之说显然脱胎于老子的天地人一体观,这也是其合同异之辩的理论基础。公孙龙的指物、坚白之说,也是源于老子的无与有、常名与名之论。

作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哲学在今天依然是沟通中西哲学的津梁,是沟通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津梁。老子的哲学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去理解和回答我们这个时代东西方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科学与人文精神问题、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态哲学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互动问题、人的自由与人性异化的消除问题……应当承认,老子哲学是最适合代表中国哲学与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哲学对话的哲学。

(首届海峡两岸“当代道家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