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2005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ln.gov.cn/.
[2]蔡大为,黄毅,王政.辽西丘陵偏旱区土壤侵蚀与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3):40-42.
[3]曹晓峰.2009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曹中夫,郝殿华.朝阳油页岩储量达10亿吨 辽西仍存在大量勘查空白区.中国国土资源网,http://fushun.nen.com.cn/80784422122553344/20070703/1875668_7.shtml.
[5]柴宇,陆秀君,王铁良.沈阳生态安全屏障——卧龙湖的退化原因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12-5313.
[6]陈宝玉.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大连港吞吐量关系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34):327-328.
[7]陈素艳,贾艳,赵莹.铁岭市规模化畜禽养殖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09,(12):62.
[8]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陈玉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辽西农业现代化建设[J].农业经济,2003,(7):12.
[10]程伟,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1]邓伟,张平宇,张柏.东北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2]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研究课题组.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研究[R].2007.
[13]董峰.振兴沈阳铁西工业区的路径选择和基本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7,(7):67-69.
[14]杜一鸣,王德忠.沈阳浑南重点产业都流动电子信息“血液”[N].沈阳日报,2010-4-27(A3).
[15]方力.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状况的概述与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7,(2):25-26.
[16]冯贵盛.辽宁生产力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17]冯玉兴.辽宁葫芦岛即将建设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场[N].辽沈晚报,2004-4-16.
[18]付百臣.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9]高慧斌.做好沈抚连接大文章——解读《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上)[N].辽宁日报,2008-9-17(A03).
[20]高新力.中朝边境小额贸易与丹东城市经济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63-66.
[21]龚强,于华深,蔺娜,等.辽宁省风能、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初步区划[J].资源科学,2008,30(5):654-661.
[22]关宏侠,谢军.辽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2,2(8):46-47.
[23]关宏侠,张伟.搞好矿区水土保持 建设煤城新环境[J].中国水土保持,2005,(1):27-28.
[24]郭辉,陈平.加快沈铁工业走廊与沈北新区一体化的建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6):8-11.
[2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ndrc.gov.cn/.
[26]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大型文献纪录电影《振兴东北》[M/CD].辽宁: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2008.
[27]韩东太.“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8.
[28]韩增林.关于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统筹发展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9,(6):19-20.
[29]侯天琛,董小香.城市生态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6,(4):114.
[30]胡建伟.论环渤海开发战略背景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J],管理世界,2006,(12):58-59.
[31]纪辛.矿业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2]贾涛,王建,刘娟霞.辽西沿海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11(6):503-506.
[33]建设沈铁工业走廊——加快铁岭工业化城镇化步伐[J].辽宁人大,2006,(4):F0002.
[34]姜玉林.辽宁西北部地区土地沙化成因及防治对策[J].杂粮作物,2008,28(2):123-124.
[35]金凤君,张平宇,樊杰,等.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6]金明玉.推进“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研究——加强丹东与朝鲜的经贸合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64-66.
[37]经济参考报,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10-05/12/content_220963.htm.
[38]荆敏.建设大连北方航运中心[J].东北亚论坛,2001,(2):80-81.
[39]康秀华.资源型城市“盘锦”发展对策[J].沿海城市,2006,(2):103-106.
[40]李诚固.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结构转换研究[J].地理科学,1996,16(2):106-114.
[41]李海明,方天堃.辽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选择[J].农业经济,2005,(10):22-23.
[42]李焕.卧龙湖湿地干涸原因的剖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1):67-68.
[43]李靖宇,韩青.正确认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区域价值[N].科技时报,2010-04-13.
[44]李胜贤,曹敏建,于海秋,等.铁岭市绿色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4(2):93-95.
[45]李铁立,袁晓勐.辽宁省边境地区与朝鲜经济贸易合作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4,13(2):27-30.
[46]李向平,王希文,陈萍.通向复兴之路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7]李智军,潘忠颖.沈阳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向国际化迈进[N].中国高新技术导报,2009-3-9(A19).
[48]连尚.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正在加速[J].中国商贸,2010,(2):67.
[49]梁启东.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战略定位、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8,(6):119-122.
[50]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晋升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2-8(A1).
[51]辽宁本溪地质公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42013.htm.
[52]辽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lndp.gov.cn/.
[53]辽宁国土规划总项目组.区域(辽宁)国土规划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54]辽宁人民政府网,http://www.ln.gov.cn/.
[55]辽宁省交通厅.2007年度辽宁省交通经济运行分析[R].2008.
[56]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开发研究——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进程中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16):2-13.
[57]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2008年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58]辽宁振兴网,http://www.lnzxb.gov.cn/.
[59]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商贸流通业合作协议.沈阳经济区网,http://www.ln.gov.cn/qmzx/senyang/xgzc/200808/t20080825_258828.html
[60]林森.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09,(10):119-123.
[61]凌铁.铁岭 一座生产快乐的城市[J].今日辽宁,2009,(4):50-53.
[62]刘新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建议[J].国土资源, 2009,(10): 44-48.
[63]刘兴双等.辽宁省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02,(6):20-24.
[64]吕殿录,江厚.气候变暖与铁岭农业生态环境[J].环境科技(辽宁),1991,11(1):47-50.
[65]孟雷.辽宁西部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J].商业经济,2010,(3):18-20.
[66]孟令久,高岩,赵庆.铁岭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浅析[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4):36-37.
[67]苗淼.国内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9,(8):111-113.
[68]戚馨,韩增林.大连港与营口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79-84.
[69]乔玲.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经济,2006,(3):37.
[70]曲丽梅,丛丕福.营口市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2):199-201.
[71]沈铁工业走廊,http://www.stgyzl.gov.cn/.
[72]沈铁工业走廊,http://www.stgyzl.gov.cn/showcommen.asp?menu_ID=25.
[73]沈阳经济区金融市场一体化.新浪地产网,http://news.dichan.sina.com.cn/sy/2010/04/08/144161.html.
[74]沈阳经济区网,http://www.syma.gov.cn/.
[75]沈阳市计划委员会,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改造办公室.沈阳铁西工业区“十五”区域性总体改造调整计划纲要及2010 年发展设想[R].2001.
[76]沈阳市铁西区工业改造指挥部.老工业城区复兴的成功探索:沈阳铁西区模式[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12):57-59.
[77]史兆光,林红霞.大连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开发与保护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47-49.
[78]司成钢.沈本一体化战略布局本溪三大主导产业[N].辽宁日报,2010-3-3.
[79]宋冬林,等.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0]宋爽.阜新最耀眼的晶莹之光——记第四届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J].辽宁经济,2009,(10):8.
[81]孙彪.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 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J].农业经济,2004,(7):64.
[82]孙光圻.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定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8-71.
[83]孙义鹏.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沿海缺水城市大连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7.
[84]汤士安.东北城市规划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85]田银华,高延绪,高慧.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盘锦油转海战略研究[J].城市,2007,(59):26-29.
[86]铁岭市科技局.昌图县朝阳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J].辽宁科技参考,2007,(5):29.
[87]铁岭政府网站,http://www.tieling.gov.cn/.
[88]王丹丹,薛万琦,段冶.中国辽西化石的王国[J].生物学通报,2007,42(1):17-18.
[89]王福君.辽东半岛经济区比较优势与发展建议——浅析环渤海经济带北边经济区的构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1):18-21.
[90]王丽霞,吴晓姝.卧龙湖湿地天然恢复的可行性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2):53-55.
[91]王明贤,李连清.盘锦市石油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J].辽宁化工,2002,(12):524-526.
[92]王树欣.大连滨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资源网,http://www.lrn.cn/stratage/resmanagement/201001/t20100126_456695.htm.
[93]王晓川.沈抚连接带:生态文明都市走廊——基于生态视角的产业与空间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论文集,2008.
[94]王振.解析新东北现象[J].中国粮食经济,2003,(6):9-12.
[95]邬冰.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33-36.
[96]无声.二十六年调兵山——一座城市的光明之路[J].今日辽宁,2008,(4):12-19.
[97]吴存东,王刚.以鞍钢西部开发为契机加速振兴鞍山老工业基地[J].技术经济,2004,(4):28-29.
[98]吴铮争,吴殿廷,冯小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7,(1):86-91.
[99]仙人岛能源化工区,http://www.ykxrd.gov.cn/index.htm.
[100]肖春苹,杜一鸣.八城市长聚沈畅谈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各城定位[N].沈阳日报,2010-4-7(A4).
[101]新华网辽宁频道专题报道,http://www.ln.xinhuanet.com/ztjn/syjjq/index.htm.
[102]新望.“新东北现象”与“中部塌陷”[J].中国改革,2003,(9):45-47.
[103]邢铭.刍议面向沈抚同城化的城市规划.抚顺新闻网,http://fushun.nen.com.cn.
[104]徐江.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J].理论界,2008,(3):57-58.
[105]徐晓敬.辽西北新探明煤层气365亿立方米[N].辽宁日报,2010-2-8(A06).
[106]许广义.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07]许檀.清代前中期东北的沿海贸易与营口的兴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1):6-11.
[108]薛巍.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优势 打造东北对外开放的新平台[J].商场现代化,2009,4 (10):235-237.
[109]闫丽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就业方面的思考——阜新市经济转型分析[J].职大学报(中国·包头),2009,(1):84-85.
[110]闫世忠,常贵晨,丛林.《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解读[J].中国工程咨询,2009,(11):42-44.
[111]杨明.21世纪初铁岭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其综合评价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132.
[112]杨鸣.辽宁中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理论界,2008,(10):62-63.
[113]杨琦.辽北地区无公害花生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07, (11).
[114]杨向东.资源型城市盘锦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
[115]杨振凯.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116]杨志安.“大沈阳经济区”的构建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3):34-36.
[117]姚震.大沈阳经济区与城际交通一体化的先导意义[J].城市建设,2006,(7):220-222.
[118]叶逗逗.葫芦岛钼矿的两次整顿[J].财经,2006,(4):70-74.
[119]引碧入连工程.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http://www.cws.net.cn/.
[120]于长晖.本溪新城建设生态城市框架体系的构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35-36.
[121]于得水,等.卧龙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对策.中南林业调查规划[J]2004,23(1):36-37.
[122]袁宏志,贾晓晴.资源型城市培育接替产业的思考——以盘锦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3):65-69.
[123]远帝红,王云峰.辽宁全面打响母亲河治理攻坚战.新华网辽宁频道,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8-05/30/content_13407788.htm.
[124]张本家,吕凤山.铁岭市城市水土流失治理与成效[J].东北水利水电,2003,21(5):51-52.
[125]张德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首批重大决策项目研究报告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26]张凤民,马占一.“关外第一市”的魄力——葫芦岛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纪实[J].国土资源通讯,2010,(1):29-32.
[127]张福全.辽宁近代经济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128]张洁.辽宁矿产资源的百年开发及对老工业基地发展和振兴的影响[J].大连大学学报,2006,27(3):86-89.
[129]张军涛.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化研究——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J].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2003,(3):36-38.
[130]张坤民,温宗国,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31]张平宇.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的制度与文化因素[J].人文地理,2006,(2):45-49.
[132]张姝.关于对铁岭生态市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2009,(9):69-70.
[133]张耀光,王宁,赵永宏.大连港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中的作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1):19-22.
[134]张玉麟,郭忠孝.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的若干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6):60-61.
[135]赵德海,冯德海.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08,(1):11-14.
[136]赵蕾.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8,(8):17-18.
[137]赵彦昌.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足迹——档案印证辽宁工业60年发展.中国档案资讯网,http://www.zgdazxw.com.cn/NewsView.asp?ID=9081.
[138]赵映慧.辽西走廊地带城市协调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139]振兴东北网,http://www.chinaneast.gov.cn/.
[140]志文.昌图:县域经济渐入佳境[J].共产主义,2007,(3):8.
[141]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辽宁振兴历程2003~2008[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42]中国丹东政府网站,http://www.dandong.gov.cn/.
[143]中国抚顺政府门户网,http://www.fushun.gov.cn/.
[144]中国绿色时报.铁岭榛子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J].果农之友,2010,(2):32.
[145]中国岫岩政府网站,http://www.xiuyan.com.cn/.
[14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国交通运输60年[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147]周凤杰.辽西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问题与对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93-95.
[148]朱国恩.辽西化石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播[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4(4):47.
[149]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阜新经验[J].领导决策信息,2009,(20):11.
[150]邹小月.葫芦岛钼矿整合实现新突破[J].有色设备,2007,(4):62.补片:14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