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单一要素区划
一、地质地貌区划
按辽宁省大地构造、地貌成因和形态特征,可以将全省划分为辽东山地丘陵区、辽西山地丘陵区、辽河平原区3个地貌区。
1.辽东山地丘陵区
辽东山地丘陵是一个保存良好,遭受中等切割,并受到一定海蚀作用的山地丘陵。其东、南、西三面环海,东北部与长白山毗连,界限比较明确,北部以铁岭—辉南为界,此线南北两侧在地质构造和岩性上都有较大差别。
晚中生代燕山运动造成本区地貌的基本轮廓,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已经形成。喜马拉雅运动则造成以断裂为主的隆升和下沉。本区地势以桓仁境内的老秃顶子、花脖山、牛毛大山等山峰为最高,海拔都在1 300 m以上;其次是千山,山脊线上山峰海拔可达千米。
本区除中、低山和丘陵外,还有分布于沿海的海蚀阶地,面积最广的一级阶地高出海面约15 m,向海一边成峭壁,与内地丘陵接触处也有急峻斜坡,在大连附近最为明显。普兰店市和瓦房店市长兴岛的阶地上有残留的洪积层。
由沿海狭窄阶地向内陆过渡到丘陵与低山、中山。由于河流的侵蚀,形成若干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山岭,其中海拔最高的一条从盖州市起向偏西南方向延伸。这条山岭虽然只有十六七千米长,但是峰顶却相当高峻,如绵羊顶子山、魏家岭、步云山、老黑山等海拔都在千米以上。这条山岭以西的诸山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下,零星分布于中部和东北部的中山,相对高差都在500 m以下。
根据地势起伏情况,可以沈阳至丹东铁路线为界,将本区划分为东北部中低山区和西南部辽东半岛丘陵区。东北部中低山区,属长白山支脉吉林哈达岭和龙岗山脉的延续部分,山峦起伏、山势陡峻,龙岗山脉为其骨干部分,平均海拔在1 000 m左右,有些山峰海拔在1 300 m以上。
辽东半岛丘陵区,北起连山关,南至老铁山,以千山山脉为骨干,构成辽东半岛的脊梁。本区北宽南窄、西陡东缓,大部分山峰海拔高度在500 m以下,个别山峰超过1 000 m。山坡平缓、山势浑圆。半岛南端有许多优良港湾。
2.辽西山地丘陵区
辽西山地丘陵位于赤峰—喜峰口一线的东南部,地势向东倾斜,海拔在1 000 m左右,东部和南部为丘陵。努鲁儿虎山、大青山、松岭、医巫闾山等北东向的山脉纵贯全区。
松岭位于本区东部,呈北东走向,与辽东湾平行,其西边大致以大凌河谷为界,整个松岭山系由数条并行的山脉组成。医巫闾山为东北面的一支,走向北稍偏东,海拔500~700 m,山脉西南部较险峻,个别山峰海拔在1 000 m以上。松岭以东为宽广的丘陵,南北长约240 km,东西宽30~100 km,北部较宽,愈往南愈窄,在东北角上以新立屯为中心,分布着南北狭长的浅丘带,其东部与辽河平原相接。丘陵地的北部以努鲁儿虎山与内蒙古东南部沙丘覆盖的平原为界。本区丘陵地表岩石**,山谷和山腰常有红土与黄土覆盖。
辽西沿海为一宽约10 km的冲积平原。平原上冲积层很薄,由于长期受到侵蚀作用,常可见到花岗岩基底露出地表,呈波状起伏。从山海关往东,一些河流的河口往往有三角洲,其中大凌河口三角洲最大。大凌河左岸与辽河下游平原相连,大凌河谷以西为大青山、大黑山等山群,它们是一系列平行排列呈北东走向的断层山,再往西是地势较高的努鲁儿虎山脉,山脉的南半部有许多大致与主脉平行的支脉。群山之间有较宽的谷地,大多是干谷,平时无水。河谷的特征是宽、坦、浅,谷地为岩屑所充填。北半部以建平为中心,为海拔约900 m的山群。中部地势最低。
凌源西南,山势紊乱,在长城附近,形成以都山为中心的山群。沿大凌河干流金岭寺、朝阳一带,有白垩纪红色砂页岩分布,形成红色页岩系所特有的丘陵。朝阳一带河谷宽达数千米,但是河流流向与构造方向并不完全符合,常形成穿山峡谷,上游经石灰岩山地的地区,峡谷更多。
从总体上看,本区地貌以侵蚀与干燥剥蚀、中等至深切割的低山为主。
3.辽河平原区
本区发育在中朝准地台上,中新生代沉降,现代局部轻微隆起,是以冲积平原为主的低地。北以松辽分水岭为界,南到渤海,西部接辽西低山丘陵,东部邻长白山和千山。南北长约230 km,东西宽约110 km,总面积约2.5×104km2。
本区位于渤海凹陷的北部,是一个长期沉降的区域,疏松堆积物厚2 000余米,目前还在沉降中。辽河及其支流是本平原的缔造者,平原地表广泛分布着沙质黏土状和黄土型沉积物。
以彰武至铁岭一线为界,北部为辽北平原浅丘区,南部为辽河下游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区。前者海拔在50~250 m,低丘和盆地相间分布,坡度和缓;后者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50 m以下,河曲发达,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洼地。沿海一带受海潮影响,有许多盐咸洼地和荒滩。由于辽河三角洲地带淤积旺盛,三角洲正在不断向渤海延伸。
二、气候区划
根据全国气候区划,辽宁分属四个气候区(图4-1)。
1.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
本区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沈阳以南、丹东以西地区及锦州地区和朝阳地区的大部。年降水量500~800 mm,集中于夏季。7月平均气温24~26 ℃,1月平均气温-12~-5 ℃,年较差30~35 ℃。全年平均无霜期自北至南为160~190 d,是全省作物生长期最长的地区,也是唯一可以种植冬小麦的地区。
本区东西之间降水量有较大差异,西部锦州、朝阳地区降水偏少,时有季节性干旱发生,影响农业生产。东南部温暖湿润,适于水稻、水果、蔬菜等喜温湿作物生长,是辽宁省主要的水果、稻谷和蔬菜产区。
2.中温带湿润气候区
本区包括丹东、本溪、抚顺及铁岭东部地区。年降雨量在800 mm以上,局部地区超过1 000 mm。7月平均气温22~24 ℃,1月平均气温-17~-9 ℃,年温差30 ℃左右。多雨、潮湿、冷凉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加之本区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因此,既是本省主要森林分布区,也是东部河流水源涵养之地,降水丰欠对下游平原的供水影响甚大。
图4-1 辽宁省气候分区图
资料来源:辽宁省计划经济委员会.辽宁国土资源地图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7,有改动;转引自:尹德涛.辽宁省志·地理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3.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
本区包括沈阳以北、阜新以东、铁岭以西地区,通称辽北地区。年降水量500~800 mm,7月平均气温22~24 ℃,1月平均气温-15~-12 ℃,平均无霜期150~160 d,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具有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色。本区是辽宁省主要杂粮产区,盛产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阜新、彰武、法库、昌图一带邻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春季多风沙及干旱危害,是“三北”防护林重点营造地区之一。
4.中温带亚干旱气候区
本区包括阜新地区北部及朝阳地区的西北部。年降水量不足500 mm,7月平均气温22~24 ℃,1月平均气温-13~-10 ℃,春季干燥旱风盛行,夏秋多晴朗天气。本区接近半农半牧区,农业易受干旱危害,干旱多发生在5、6月间及9月前后,称为“春旱秋吊”,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三、植被—动物区划
(一)植物分布与植被区划
辽宁省自然植被的过渡性和混杂性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各种植被区的代表物种常相互渗透、交错分布。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内有暖温带种类,如麻栎、栓皮栎、辽东栎、花木兰、早花、锦带花等。而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中出现温带种类,如核桃楸、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糠椴、色木槭、山杨、黑桦、怀槐等。在温带草原区域中的木本建群种多属于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如元宝槭、辽东栎、蒙椴、荆条等。植被分布过渡性的另一特点是亚热带植物成分渗透到本省的温带和暖温带植被中,如在辽宁东部山地,有刺楸、八角枫、天女木兰、玉玲花、白檀山矾、五味子、三种猕猴桃。在辽南地区分布的亚热带植物种类更多,除上述种类外,还有海州常山、山紫珠、三桠钓樟等。另外,在辽南地区有赤松、赤杨、朝鲜越橘、东北绣线菊、槭叶草等分布,说明与日本、朝鲜植物区系也有密切联系(图4-2)。
图4-2 辽宁省植被分区图
资料来源:《辽宁国土资源》编委会.辽宁国土资源[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有改动。
植物分布过渡性也表现在人工植被中,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营造了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的主要建群种,如红松、沙松、长白落叶松、鱼鳞云杉等。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中,营造了暖温带主要建群种,如油松、赤松、辽东栎、板栗等,这样就增加了本省植被过渡性分布的复杂性。
按全国植被区划,辽宁省植被跨占三个植被区:东部山地植被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南部;辽南和辽西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东北部;辽北植被属温带草原区南界的边缘地区。
1.东部山地温带针阔混交林区
本区包括丹东—帽盔山—老黑山—本溪—开原以东的低山丘陵地区。这里山峦起伏,温凉湿润,适于森林植物生长,粗略估计约有各类植物1 200余种,是辽宁省主要森林分布区和木材生产基地。本区地带性植被为红松、沙松针阔混交林,隶属长白植物区系。针叶树除红松外,尚有紫杉、臭松、鱼鳞云杉等;阔叶树有枫桦、千金榆、花曲柳、大青杨、香杨、色木槭、紫椴、山杨、蒙古栎、核桃楸、水曲柳等。由于几经采伐、开垦,原始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仅在偏远深山可见幸存残迹,其余皆衍生为以栎林和杂木林为主的天然次生林。
根据植被组成,本区又可分为两个植被小区。
Ⅰ1哈达岭山前丘陵栎林小区现存植被主要为阳坡的栎林和阴坡的针阔混交林。栎林的主要树种为蒙古栎、辽东栎及小量槲树,其他阔叶树有花曲柳、黑桦、紫椴、糠椴、色木、黄菠萝等。林下灌木以胡枝子、榛子、花木兰为主。阴坡的针阔混交林目前多为天然幼林,树种多而杂,无优势树种,故又称杂木林。林木组成中多有优良用材树种,如黄菠萝、紫椴、水曲柳等。
Ⅰ2龙岗山地红松、沙松针阔交林小区的原始植被为红松、沙松针阔混交林,但大多已遭严重破坏,目前仅见零星小片分布。主要树种除红松、沙松外还有少量紫杉。阔叶树以枫桦为主,混有色木槭、核桃楸、水曲柳、千金榆等,优势灌木有毛榛子、大叶小蘖、毛接骨木、金银忍冬、东北山梅花、天女木兰、八角枫等。草本层以粗茎鳞毛蕨为主;其次有尾叶香茶菜、乌头及若干藤本植物。本小区海拔1 000 m处可见到冷杉木,1 200 m以上出现岳桦林,但分布最广泛的还是各种原始植被破坏后的次生林,以栎林最普遍,阴坡上则可见组成混杂的杂木林。本区已建立起的大面积人工林有草河口的红松林和清原、新宾的日本落叶松林。本区是辽宁省主要经济植物的分布区和产地。
2.辽南、辽西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本区包括辽南全部和辽西大部。原始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属华北植物区系。但平原地区大部分已开辟为耕地,天然植被仅见于偏远山区或自然保护区,其余皆为人工植被。
本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及植被组成分异较大,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植被小区。
Ⅱ1辽东半岛赤松、栎林小区包括熊岳—帽盔山线以南的辽东半岛地区。典型植被为赤松栎林,但随地貌、坡度、坡向不同,组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山顶的悬崖峭壁上常形成赤松纯林,林下优势灌木有迎红杜鹃、照白杜鹃、大字杜鹃、金刚鼠李等。地被植物很少,偶尔见有羊胡苔草、关苍术等。在阴坡或下腹部栎树成分增加,形成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CD2赤松栎林。其中栎属以麻栎占主要优势,此外还有蒙古栎、辽东栎、槲栎、槲树、栓皮栎、抱栎、栗臭椿、刺榆等。山麓地区由于土壤深厚,水肥条件较好,多形成针阔叶混交林。沿沟各地带分布有核桃楸林,在河流两岸常有赤杨林分布,林内常混有枫杨、旱柳等。本小区栎林分布极为广泛,麻栎林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阳坡丘陵地区,乔木层除麻栎外,还混生有栓皮栎、槲栎、蒙古栎等,林下优势灌木主要有照白杜鹃、山花椒、胡枝子和白檀山矾等。栓皮栎林多分布在向阳陡坡,其中混生有蒙古栎、大叶朴等。
Ⅱ2千山油松、栎林小区包括北起开原,南至盖州的狭长地带,地貌上属辽东山地向中部平原过渡的丘陵台地。典型植被为油松栎林,但随立地条件的不同,油松栎林的组成、结构有很大变化:山顶和沿山脊土壤瘠薄、岩石**,常分布杜鹃—油松林,主要建群种为油松,混有少量的蒙古栎、花曲柳,林下优势灌木为照白杜鹃。在阳坡地势较高处,分布着苔草—油松林,乔木层有油松、蒙古栎、怀槐、山杨、花曲柳等,草本植物以苔草占绝对优势,有时还零星分布有小玉竹、黄精等。在阴坡和地势稍低处,分布着灌木—油松林,乔木除油松外,还混有蒙古栎、怀槐、辽东栎和少量花曲柳等。林下灌木种类较多,主要有卫矛、小叶朴、毛樱桃、胡枝子、花木兰等,草木层发育不良。
Ⅱ3辽河平原草原草甸小区包括沈阳、辽阳、鞍山、盘锦、锦州等沿海平原。本区目前已大部为农田,天然草甸植被已很少见。平原中的孤立山丘零星分布有油松、辽东栎、蒙古栎以及数种灌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段则分布有草甸—沼泽植被,主要有芦苇、黑三棱、香蒲等,以芦苇沼泽分布较广。本区人工营造的植被主要为各种防护林及用材林,主要树种有多种杨树、油松、樟子松等。
Ⅱ4辽西低山丘陵油松、栎林小区包括锦州、朝阳及阜新地区南部。油松是本小区的主要标志树种,与辽东栎、槲树、蒙古栎组成地带性植被。小区蒙古栎分布极为普遍,主要分布在山坡上部;其次为辽东栎,分布在山坡下部;油松分布在山脊部,间混有侧柏,并常伴生有怀槐、花曲柳、大叶朴、小叶朴等。林下优势灌木有胡枝子、迎红杜鹃、土庄绣线菊、花木兰等。由于本小区开发历史较久,破坏的程度严重,地带性植被分布面积很小。除在医巫闾山和大黑山一带有较集中分布外,其他地区仅在海拔700 m以上的山地有少量分布。油松栎林遭到破坏后,多衍生次生灌丛,以荆条为主;其次为酸枣、胡枝子、榛子、山杏、欧李、花木兰等。
以油松、刺槐、樟子松、杨、柳等为主的人工林在本区到处可见,山地主要为油松、刺槐林。杨、柳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河滩以及用作农田防护林树种。本小区的北部已规划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
3.辽北温带森林草原区
本区是温带草原向暖温带落叶林过渡的地区,大致占据了辽北及辽西北的水平狭长地带。地带性植被为草甸草原,属蒙古植物区系。由于本区西部与内蒙古草原相接,为风沙侵袭严重地区,所以是东北西部防护林带和“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地区之一。根据植被分布及其组成,可划分出两个植被小区。
Ⅲ1西辽河阔叶疏林草甸草原小区包括昌图及彰武以北地区,除已开垦农田外,本区大部分为沙丘、沙地。本小区以草甸草原为主,并间有沙生植被分布。草甸草原分布在平缓沙地上,以羊草为主,并混有甘草、防风、柳穿鱼、唐松草等。沙生植被分布在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主要建群种有差巴嘎蒿、百里香、小白蒿、糙隐子草、麻黄、冰草等。有时在沙丘上散生家榆、黄榆、蒙古柳、小黄柳、小红柳等。沙丘之间的低洼地有沙草、画眉草和杂类草分布。章古台一带沙地分布有山杏、欧李、山竹子、山荆子、马尿骚、叶底珠等。
Ⅲ2努鲁儿虎山北麓阔叶疏林草甸草原小区包括努鲁儿虎山、大青山北麓地区,大致以老哈河、努鲁儿虎山、大青山分水岭以东至绕阳河上游为界,年平均气温6.3 ℃,年平均降水量481.8 mm,地势缓平,海拔高400~800 m。本小区为辽西低山丘陵油松栎林和松辽平原草甸草原交汇地区,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建群种有贝加尔针茅、线叶菊、羊草、糙隐子草、兴安胡枝子等。百里香灌丛分布较广,天然林以小片散生灌木状的榆树疏林为主,局部地区残存零星的油松、侧柏以单株的大树分布。在海拔800 m的山地,有零星小片山杨林、辽东栎分布。
(二)野生动物分区
辽宁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处于东北、华北、蒙新3个动物区系的延续交汇地区。其自然景观复杂,境内有森林、水域、草原等生态环境,通过漫长的历史形成了较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根据地势、植被和开发程度等因素,资源动物的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生境区。
1.辽东山地丘陵区
辽东山地丘陵区包括东部山地和辽东半岛丘陵。东部山区为天然次生林区,森林茂密,是毛皮兽类主要产区,如黄鼬、貉、獾、松鼠、豹猫、狐等,还有较少的狍麝、水獭、密狗等。豹和黑熊也有分布,但数量寥寥无几。在鸟类方面,以花尾榛鸡和山斑鸠为当地常见的野禽。区内珍稀鸟类,黑鹳见于千山,营巢繁殖。大白鹭、中白露等观赏鸟类,在宽甸县红桐沟乡柞林内有400余只集群生活。
2.辽河平原区
辽河平原区因开垦已久,成为农业耕作区。经济兽类除黄鼬和少数狐、貉外,以农田鼠类分布最广泛。辽河下游盘锦、营口的芦苇沼泽地区,是麝鼠的集中分布区。经济鸟类当推雁鸭类,中国雁鸭类有46种,辽宁就有35种,营口到锦州达10×104hm2的广阔芦苇沼泽地区给雁鸭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迁徙季节成百上千只集群在这里停留。稀世珍禽丹顶鹤,目前已知在大凌河口至双台子河口附近的滨海芦苇沼泽地繁殖,居留期在250 d以上。此外,最著名的珍禽白鹳也栖于此地。
3.辽西山地丘陵区
努鲁儿虎山、松岭、医巫闾山纵贯全区,渤海沿岸形成狭长的滨海平原,西北部与蒙新区接壤,西南与华北区毗连,天然植被很少,除部分人工林外,以荆条灌丛为主。毛皮兽类除黄鼬、狐、狗獾等广栖性种类外,西北部草原边缘地带有小群黄羊,西部低山丘陵地带有猪獾分布,荒漠、半荒漠鼠种较多,如黄鼠、草原鼢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等。本区肉用野禽资源较为丰富,环颈雉、班翅山鹑、石鸡比较常见。大鸨、毛腿沙鸡是典型荒漠禽类。
四、土壤区划
辽宁省土壤区划分土区和亚区两级。土区是根据大的地貌类型及其相应的土壤组合,同时考虑到气候条件及利用方向划分的;亚区是根据中等地貌类型及相应土壤组合,水热条件及对农林牧适宜性划分,是对土区的续分。全省共有4个土区、9个亚区(表4.1、图4-3)。
1.辽东山地丘陵棕壤、暗棕壤区
位于昌图、 铁岭、 灯塔、 大石桥至盖州一线以东的地区, 面积689.5×104hm2, 占全省总面积的47.2%。本区分以下3个亚区。
Ⅰ1北部丘陵棕壤亚区包括昌图、开原、铁岭等县东部的低山丘陵区,面积为73.7×104hm2,占全省总土壤面积的5%。本区西北部为海拔200 m左右的黄土丘陵,东部多为海拔500 m以下的石质丘陵。主要土壤类型为棕壤,河谷两岸有部分草甸土。棕壤面积占亚区面积90.6%,其中棕壤性土占棕壤面积的40.1%,棕壤占30.7%,潮棕壤占19.8%。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1%~2%,总的土壤肥力状况是缺磷、少氮、有机质含量不高。本亚区基本上是以农为主的地区,主产玉米、高粱、大豆,是辽宁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但耕地多中低产田。
Ⅰ2东部山地棕壤、暗棕壤亚区包括抚顺市、本溪市的全部县区和西丰县、宽甸县等,总面积285.7×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9.6%。区内多山地,海拔在500~800 m。主要土壤类型是棕壤、暗棕壤,河谷有草甸土。棕壤面积有235.5×104hm2,占亚区总面积的82.5%,其中棕壤性土占土类面积的83.3%,棕壤亚类占9.5%,潮棕壤占7.1%;暗棕壤16.9×104hm2,占亚区面积的6.0%。其余为草甸土、水稻土等。本亚区是以林为主,林农结合的地区。
Ⅰ3辽东半岛棕壤亚区包括大连市全部以及营口市、沈阳市、鞍山市、丹东市的部分低山丘陵区,总面积330.1×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2.6%。本亚区大多为海拔500 m以下的丘陵,主要土壤类型为棕壤和粗骨土;其次为草甸土、水稻土和滨海盐土。棕壤有147.9×104hm2,占亚区总面积的44.8%,其中以棕壤性土居多;粗骨土占38%,草甸土占8%,水稻土占4%。土壤侵蚀严重,本亚区土壤肥力较低,多数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本亚区气候条件优越,开发较早,是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地区,尤以水果、柞蚕、水产品总产量在全省占重要位置。本区海涂面积较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辽河下游平原草甸土、水稻土、滨海盐土区
本区位于康平、新民、黑山、锦州一线以东,Ⅰ区以西的广大平原地区,总面积267.5×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8.3%,分2个亚区。
Ⅱ1辽河下游中部草甸土、水稻土亚区包括本土区黑山、台安和海城等县市及其以北地区,总面积183.1×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2.5%。本亚区以平原占绝大部分,主要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水稻土,同时有少量棕壤、沼泽土、盐土及碱土。草甸土面积占亚区总面积的55.9%,水稻土占12.5%,棕壤占12.5%。本亚区气候适宜,土质肥沃,垦殖指数高,是辽宁省的粮食主产区。
Ⅱ2辽河三角洲滨海盐土、盐化草甸土亚区包括盘锦市全部,营口市老边区以及大石桥市、盖州市西部,凌海市、北镇市的东南部,面积84.6×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5.8%,这里是海退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主要土壤类型是草甸土(占亚区的37.5%)、滨海盐土(15.9%)、水稻土(15.5%)和沼泽土(4.4%)。本区土壤中盐土和盐化土壤占很大比重,约占总面积的45%。本区气候适宜,土质肥沃,不仅是辽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又是全省芦苇生产基地,并有大面积浅海和滩涂,是辽宁近年重点开发地区。
表4.1 辽宁省土壤分区简表
资料来源:尹德涛.辽宁省志·地理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图4-3 辽宁省土壤区划图
资料来源:尹德涛.辽宁省志·地理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3.辽西山地丘陵褐土亚区
辽西山地丘陵褐土亚区位于辽宁西部,包括锦州市大部,阜新县大部,朝阳市除建平北部以外的地区,北票市大部,总面积380.5×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6.1%,分2个亚区。
Ⅲ1北部山地丘陵褐土亚区包括朝阳县、喀左县全部,阜新县、北票市、建平县大部,总面积194.1×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3.3%。本区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褐土(占亚区总面积的34.9%),粗骨土(40.5%),红黏土(4.5%)和潮土、冲积土(9.6%)。本亚区土壤瘠薄、侵蚀严重,是全省粮食单产最低的地区;林地多为幼龄树和中龄树,成熟林很少。
Ⅲ2南部丘陵和沿海平原棕壤、潮土亚区包括绥中、兴城、葫芦岛市区全部,黑山、北镇、凌海市和义县的西北部,建昌、凌源两县市,总面积174.8×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2.8%。本亚区东部为医巫闾山,西部为松岭山脉,南部为沿海平原。主要土壤类型为棕壤、粗骨土和潮土。棕壤面积56.9×104hm2,占本亚区总面积的30.5%(棕壤性土占39.3%,棕壤占31.6%,潮棕壤占27.3%);粗骨土82.8×104hm2,占44.4%;潮土22.1×104hm2,占11.8%;还有少量褐土。本亚区是粮油果多种经营区,粮食、水果、花生产量分别约占全省的10%、20%、30%。
4.辽北及建平北部风沙土、石灰性褐土区
辽北及建平北部风沙土、石灰性褐土区包括辽宁省北部的121.7×104hm2土地,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8.4%,分2个亚区。
Ⅳ1辽北及柳绕流域风沙土、砂质潮土亚区包括昌图县西部,康平县北部,法库县、彰武县、新民市西部及辽中县、阜新县及北票市的一部分。总面积100.2×104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6.9%。主要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和砂质潮土,其中风沙土21.7×104hm2,占亚区土壤面积的21.7%;砂质或轻壤质潮土38.7×104hm2,占38.5%;还有褐土和棕壤。本亚区土壤沙性大,养分含量低,土质贫瘠,土壤表层有机质多在1%以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