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四大发明之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北宋仁宗时期,公元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昇的普通劳动者发展、完善了雕版印刷术,产生了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还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看到这次的弹幕很多人都敏锐的意识到了什么,恐怕不久之后他们就会迎来一场大的变革了。

尤其是各朝各代的世家贵族们都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都说“流水的帝王,铁打的世家”,他们依靠的不就是财富和传承么?现在他们明显能察觉到这接下来介绍的东西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威胁,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

秦朝,嬴政也察觉到了这项举措背后的意义——开民智,虽然他之前就对此有所猜测了,但是现在亲眼确定他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大秦一向奉行的就是“愚民”政策,贸然开民智他也不能确定会引发什么后果,不过他有种预感这会给大秦带来极大的转变。

嬴政沉思了一会儿谢了一张密信传了下去。

【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而且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

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就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

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

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

一些聪明的人已经从这段介绍当中意识到了什么,他们好像知道那活字印刷术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一些工匠已经迫不及待地试验起来了。

【雕版印刷的方法:把木材分解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即可印书。

印书时,先用蘸了墨的刷子,在雕好的板上刷墨,然后把自纸复在板上,另用一把干的刷子在纸背上轻刷,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

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

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

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这上面介绍的步骤并不复杂,大家很快就明白那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而且也体会到为什么会说这项技艺和造纸术被称为“大杀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