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在中国历史题材的金矿中,最具含金量的就是三国历史。三国故事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广为流传,其深厚的影响力无出其右。日本将三国故事列入其学生的道德教科书中,将《三国演义》小说列入经济读物,从中窥探管理和经营之术。而在中国除了经久不衰的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关于三国的各种体裁文学形式不断,在中国的文化戏剧中,关于三国的戏数不胜数。在众多流行的历史游戏产品中,最多的题材第一是三国,第二才是武侠。由此可以看出三国的巨大影响力。
诸葛亮可以说是小说《三国演义》真正的主角,作者罗贯中在诸葛亮人物上倾注了最大的情感和心血。但是,作为历史人物,小说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两个”诸葛亮。
一个是流传于民间中的诸葛亮,这是智慧的化身,他主要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这是一个被极端神化了的形象。
(1)极端的神化:诸葛亮的智慧近乎巫师,鲁迅就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2)极端世俗化:小说基本上只描写了诸葛亮作为军事家的一面,而且是极端世俗化的,使三国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斗争今天看来像是一出滑稽剧。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托孤权臣和手握重兵的权臣不论是所谓的奸臣还是忠臣几乎都没有好结局,这是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痼疾。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
诸葛亮既是托孤重臣又手握重兵,而且还是少有的被皇帝敬以父礼的独掌朝政的大臣,他却能善终,并赢得千古美名。这是自他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一例,被后世称为“名君贤臣”的楷模。同样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宰相,诸葛亮一样会面临霍光和张居正所面临的矛盾,诸葛亮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这些东西,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到。
(3)缺乏血肉和情感感染力。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是概念化、粗线条的,诸葛亮的许多情感没有得到充分地表现。
例如“斩马谡”,马谡是诸葛亮的密友,马谡和诸葛亮情同兄弟,诸葛亮视其为政治接班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力排众议,背负了巨大的政治压力,斩马谡背后有复杂的政治原因。
诸葛亮斩马谡实属不得已。这应该是非常感人的一场戏,但在小说和戏曲里,这出戏却处理得过于简单,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这样的例子还有《空城计》,还有他作为臣下写出对皇帝刘禅如此严厉的《出师表》,却被后人视为忠臣的典型,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重新探索。
(4)简化了诸葛亮事业的艰难。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后世乃至今天无数政治家效仿的榜样。诸葛亮要鞠躬尽瘁,显然他要从事的事业十分不易,才能显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诸葛亮要从事的北伐事业,其障碍仅仅是北方的曹兵。这就大大简化了诸葛亮面临的实际困难。
另一个诸葛亮是文人心目中的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代表,这主要指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诸葛亮选择的事业太难,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个任务是符合儒家理想的,赢得了后人特别是文人的尊重。这个诸葛亮主要来自于历史资料和历代文人歌颂诸葛亮的诗文中。
诸葛亮与曹操、司马懿一样是出身于高门大姓之后,是一样的儒家理想教育下的“读书人”,但他在拥有一样的托孤大臣之权,独掌朝政之后却没有像曹操、司马氏一样去为个人夺取权力,没有刻意培养自己家族的人掌握权力,他的这种行为千古仅一人。这又是他赢得后人称赞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个因素在后世中渐渐被他的民间形象所代替。
我们知道,军事是政治的外延,诸葛亮的北伐不仅面临强大的曹魏政权,也受到蜀汉政权人口少、经济弱的困扰,要北伐,就必须在民生和军事之间找到平衡点,甚至要牺牲民生(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应该是很痛苦的);同时还面临蜀汉政权内部其他两大政治派系的巨大阻力。诸葛亮要北伐,是在以蜀汉一州的力量和拥有中原十州的强大的曹魏政权的对抗,这种困难可想而知。诸葛亮必须要在经济、政治、军事三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从这点上来说:诸葛亮是个孤胆英雄,他的悲剧是执着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民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是文化人心中的诸葛亮,都存在巨大缺陷,没有达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审美境界。
鉴于此,我们试图在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基础上,以现代观念展现人物命运为主体结构的“诸葛亮与司马懿”。
我们不去全景式的展现历史,选取了在没有刘、关、张和曹操的后三国时代,诸葛亮以弱小的蜀国六出祁山,进攻强大的曹魏,外与同为天下名士的司马懿斗智斗勇,内肃受奸臣之蒙的阿斗后宫,艰难开创“蜀汉”的清明政治。
而同一时代,司马懿在深受曹魏朝廷猜忌的情形下,独撑大局,一步步阻止了蜀汉复兴大业的同时,也用智谋控制了整个北方,为将曹魏的天下变为司马氏的大晋完成了布局,终于成为事实上的一代开国帝王。
诸葛亮和司马懿人生的精彩共同撑起了后三国时代的辉煌。
在写作中,首先从“人性”主要切入点,通过人性的曲折、人性的复杂来表现诸葛亮和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对手博弈中走出的每一步“棋”。
以“博弈”为情节线,三国故事之所以影响深远,至今仍有极大的魅力,在于三国共争天下形成的最佳“博弈”之势。
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争斗,形成各类博弈之势。尤其是在现在,大到集团与集团之间、国与国之间,小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无处不激**着博弈的旋涡。
三国如棋局,博弈高手无数,但能达到大师境界的人物,公认只有三位——曹操、诸葛亮、司马懿。
曹操在三国形成后不久即已去世,真正以三国为棋局进行博弈的大师只能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因此我们将整部小说的情节主轴设定为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博弈,但重点放在诸葛亮这一方。
以“命运”关注人物,诸葛亮和司马懿并非公平对弈,双方所掌握的实力和各种资源相差极为悬殊,似乎从一开始,诸葛亮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诸葛亮的一次次出征,就像西方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一样,一次次将巨石推向山顶,而巨石却一次次从山顶滚落下来。
诸葛亮无疑是在和命运搏斗,这种悲壮的命运之战本来就足以震撼人心,而更让后来人感慨不已的是——诸葛亮几乎战胜了命运,找到了击败司马懿的绝棋——渭滨屯田,却突然被病魔击倒,留下了千古遗憾。
以“权力”的异化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权力对人性有巨大的异化,可以使人异化到最黑暗的境地。但也有人能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理想战胜权力的异化。这两点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身上表现得极为鲜明。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司马懿父亲为京兆尹,诸葛亮父亲为泰山郡丞),年龄相近,经历相似,少年饱受战乱之苦,青年时名望远播,为当世英雄所重,后来又都执掌一国兵权,成为托孤大臣。
在事业上,司马懿极为成功,凭借超人的胆识和智谋夺取曹魏事业,成为一统天下的西晋王朝事实上的开创者。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事业上的失败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成王败寇的观念深入人心,成功者往往被套上许多并不存在的耀眼光环,失败者则被安上许多莫须有的恶名。
但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身上,这种观念却**然无存(这既非《三国演义》的功劳,也非宋元以后的儒家教条所致,我们在唐诗中就能看到有许多颂扬诸葛亮的名句,却很难找到对司马懿的赞颂之词),诸葛亮成为感动了无数后来人的圣贤典范,而司马懿只是成了无数阴谋家的一个代表人物,遭到了后世的冷遇。
显然,正是诸葛亮在权力的**面前表现出的人性亮点——至诚至信,公正廉明和坚强的意志力、崇高的理想,为他打碎了成王败寇的坚冰。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诸葛亮所表现出的这些人性的亮点都是人类最为珍贵的遗产,能够激起各种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