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梁台古意02

包拯道:“曹教授可曾提到曹丰与崔良中崔员外的争吵?”范仲淹道:“曹丰告诉过曹教授,说他昨晚方便回来时,崔良中在宴会厅门前将他堵住,称曹氏父子合谋算计他,他不会就此善罢甘休。曹丰莫名其妙,崔良中却辱骂不休,二人差点儿动了手。”

沈周道:“崔良中生气是因为他冒昧向文丈提亲丢了面子,他认为是被曹教授刻意算计了,其实是他自己误会,怪不得曹教授,也怪不得曹丰。”

文彦博道:“如此推算起来,崔良中并不在意谁来当他的女婿,他只是要跟曹家争。曹家相中了谁,他就要立即抢过来。如此行事,当真霸道得可以。只苦了他自己的女儿,那位崔都兰小娘子亦是十分可怜了。”忍不住叹息一番。

范仲淹道:“话说到这里,我正好有一事相求。你们几个都是书院最聪明、最出色的学生,希望你们能找出事情背后的真相。无论曹丰杀人也好,没杀人也好,都要设法找到他,给恩师一个交代。本来恩师家中有事,该我自己出面,可我家中……”

他遭逢母丧,妻子李氏又新生下次子,加上长子亦尚在襁褓之中,应付应天书院的日常事务已然吃力,确实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调查曹丰的案子。

文彦博人最机灵,立即接话道:“范先生放心,曹教授既是先生的恩师,又是我等的恩师,我们一定会尽全力找到曹丰。”范仲淹道:“好。你们还要等张尧封么?那我先走了。”

几人刚将范仲淹送出门,张尧封就匆匆从内庭出来。他当真是与曹云霄偷会去了,不过却不是他主动求见佳人,而是曹云霄派婢女暗中将他叫了进去。本来像她这样的未婚大家闺秀,不便私召男子相见,然而曹家忽遭大变,家中没有男子可以当家做主,她已与张尧封有婚姻之约,向未婚夫私下求计也算不上太过越礼。

张尧封脸色怪异,低声道:“我可能知道曹丰藏在哪里了。”文彦博道:“是曹府么?我们早就猜到了。”

张尧封道:“曹府?不,不是曹府,是……”见左右尚有曹府仆人,忙将到口的话缩了回去,道:“走,先离开这里再说。”

四人出来曹府时,外面日已过午,居然已经是未时[1]了。各人均没有吃午饭,饥肠辘辘,遂就近寻了家饭馆坐了,预备要些酒菜,边吃边谈。

宋代商业发达,朝廷鼓励官民享乐,城市风情浓郁,茶楼酒肆都是面朝大街,且多为重重叠叠的高楼[2]。这家饭馆名“望月楼”,位于忠字街和礼字街的十字路口,是南京最豪华、最气派的酒楼。酒楼的主人姓樊,但不常在南京,据说他在朝廷中很有点根底儿,连大茶商崔良中扩张商业最疯狂之时,也没敢打望月楼的主意。

楼门对面就是太祖皇帝赵匡胤系过马的福树老皂角树。门前排列着黑漆木条互穿而成的杈子,用以阻挡车马。门首则扎缚成彩楼欢门形状,两边各设一根朱红华表柱,未进酒楼,便能感受到华贵气魄。

与大多数酒楼不同的是,望月楼的正楼上下两层都被用作了客房,真正吃饭饮酒的地方则在楼后的园子里,称作“望月园子”。这是一座典型的庭院园林式酒楼——院中廊庑掩映,东、西各排列着小阁子,各有单独的名字,如“丛玉”“夹竹”“报风”等。五步一室,十步一阁,吊窗花竹,各垂帘幕。修竹夹牗,芳邻匝阶,良卉喷香,佳木秀阴。一入其中,便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文彦博一进楼便向迎客的跑堂后生道:“博士,要双泉。”

之所以偏爱这间名叫“双泉”的阁子,倒不是因为它正好位于庭院中间,是一间独立的雅室,两面环水,窗外有小桥流水的景致,而是他成人后写过一首《双泉》的诗:“长剑并弹霜气豪,白虹半折秋云高。濯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看轻鸿毛。”畅述生平之志,一直视为得意之作。凑巧望月园子中有一处名为“双泉”,每每他来这里饮酒,都会习惯点名要那间阁子。

那跑堂后生姓林,唱了个喏,道:“不巧得很,双泉已然有客官占了。对不住了,文衙内。”

文彦博道:“这不奇怪,现下已然过了正午,许多客商习惯午睡后再吃午饭,兴许是我们不巧赶上了。”跑堂后生道:“也不是,是住在二楼一位名叫黄河的客官长包了这间阁子。”

文彦博大是奇怪,道:“只听说有富商在望月楼长包房间的,长包阁子倒还是第一回听说。”

跑堂后生做的是迎来送往的营生,口齿极是伶俐,笑道:“那位黄公子跟文衙内一样,也极爱‘双泉’的清静,可有时候他下楼来吃饭,‘双泉’往往被别的客官占了,他便干脆出重金包下了‘双泉’。只要他人还在南京,‘双泉’就归他一人使用。文衙内,虽然你是常客,但我家主人说了,望月楼能屹立百年不倒,靠的就是一个‘信’字,怕是你这一阵子都不能进‘双泉’了。不过咱们望月楼不独有‘双泉’,其他阁子的风景也不错。而且说实话,咱望月楼最厉害的本事是菜肴鲜美,风景倒还在其次。各位公子说是也不是?”

众人一起笑了起来。沈周道:“我们又没有说不去别的阁子,你倒是说出来这么一大串由头。”

跑堂后生道:“那敢情是,小的就知道几位公子是最明白事理的人。”引着几人随意进了一间阁子。又问道:“公子们想吃点儿什么?糖醋溜鱼、鹅鸭排蒸、烧臆子、还元腰子、烷肉、干脯、鸡皮麻饮、麻腐菜……”

他推介的全是望月楼最出名的招牌菜,如排在第一的糖醋溜鱼全称是糖醋软烟鲤鱼焙面,此菜选用本地鲤鱼,融合面粉烹制而成,鱼体依稀透明,集鲜、香、甜、酸、咸五味,甜酸对比适度,咸味隐而不现,入口鲜,回味香,鲜美无比,奇香袭人,闻者垂涎。

文彦博知道沈周为人随和,包拯则对食物一向不在乎,便道:“我们都饿了,还是尽快上些容易做的菜,胡芹干、豆干、扒猴头、干脯各来一大盘,再要四份焦饼,四份面汤。”

他点的并不是望月楼的招牌菜,而是极具地方风味的特色菜:胡芹是一种空心芹菜,因产于柘城县胡囊乡而得名,茎壁内厚,脆嫩可口。当年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时极爱吃此菜,后来当上了皇帝,特意将商丘胡芹列为贡品。民间曾也有“喜有车马临门第,胡芹贡酒宴佳宾”的美句,称赞胡芹的美味。豆干是以优质黄豆作干料,辅以有草果、凉姜、桂皮、丁香等十余种磨制加工,再将成块的豆腐挤压出水,放入鸡汤锅里蒸煮。出锅后的豆干为正方形薄块,色泽黑红,五香味浓,香而不腻,是佐餐下酒之佳品。猴头名猴头菇,是一种天然真菌,产于河南伏牛山,历来被称为“素中荤”“植物肉”。唐代安史之乱时,唐军乏粮,便有士卒往山林中采食猴头。焦饼则是用大豆磨碎后在锅上烘烤而成,是商丘地方上的传统名吃。

跑堂后生笑道:“好咧。文衙内明明是随父宦居于商丘,点菜却比咱本地人还要地道。”又问道:“还要多烫一壶林酒[1]么?”文彦博道:“不必。你先去吧。”

等跑堂后生打帘出去后,张尧封才道:“适才在曹府人多眼杂,不方便说话。事情是这样,我听云霄说,她兄长很可能逃去了他的情妇那里。”

几人闻言极是吃惊。文彦博道:“曹丰居然还在外面养有情妇?她叫什么名字?”张尧封道:“云霄小娘子也不知道。”

原来自从曹诚散财兴学以来,就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应天书院上,曹家生意的账务交给儿媳妇戚彤处理。近一年来,戚彤发现账上有几笔不明去向的巨额支出,都是由丈夫曹丰亲自从账房领取。她觉得蹊跷,询问过丈夫,曹丰却支支吾吾,不肯明言。曹云霄与嫂子感情很好,知道这件事后,暗中告诉戚彤道:“上次我去庙里还愿,轿子经过礼字街时,我从轿帘里看到哥哥站在街角跟一名戴着帷帽的妇人说话。开始还以为是媒人[2],后来见两人神态甚是亲昵,忙命轿夫停下轿子,叫了一声,那妇人立即转身走了,简直跑得比兔子还快。我问哥哥那人是谁,哥哥却说谁也不是。嫂子,我敢向你打包票,哥哥一定是在外面有了女人,那些金钱都是给那女人购置房产、仆从用的。”戚彤听后无语,从此再也不提这件事。由于她的隐忍和宽容,夫妇之间始终得以相安无事。眼下曹丰失踪,出走时又没有带走任何财物,照曹云霄看来,兄长一定是逃去了情妇家。

张尧封道:“如果曹丰还躲在家中,不可能连云霄也瞒过,她自己也着急找到兄长,想问个明白呢。”

文彦博道:“那么关于那个情妇,有没有可以追查的线索?”张尧封道:“没有。曹夫人自己都不愿意管丈夫外室之事,府里还有谁愿意多管闲事呢?”

一时也想不到别的办法,遂等饭菜送上来,匆匆吃了。

出来庭院时,正遇上跑堂后生引着两人过来。那林后生是个热心人,招呼道:“文衙内,这位就是包下‘双泉’的黄公子。这位是他的从人。”忙为双方引见。

那位名叫黄河的男子身长五尺余,圆面高额,戴着黑冠,穿着一身长袖绯衣,虽然才二十岁出头,却彪悍强健,顾盼有威,极有豪侠的气概。众人一见之下,便暗中各自喝了声彩。

黄河略略抱了抱拳,道:“小弟姓黄,单名一个河字,这位是小弟的从人,姓杨名守素。”

文彦博便报了己方姓名,试探着问道:“黄公子到南京是游玩还是公干?”黄河道:“算是游玩吧。小弟听说南京每年在五月二十五日尪公诞时有斗茶大会,荟萃天下茶道名家,神往了很久,今年是特意赶来看斗茶大会的。”

文彦博道:“原来如此。距斗茶大会还有一些时日,商丘名胜不少,愿黄兄游览尽兴。”黄河道:“有心。多谢。”遂拱手作别。

离开望月楼后,文彦博几人仍然对适才那富家公子黄河印象深刻。

张尧封道:“这位黄公子气度非凡,一定不是普通人。”文彦博开玩笑道:“如果能请来相士王青,说不定一眼能看出这位黄河公子是什么人。”

张尧封明明是寄人篱下的处境,却因为相士一语而改变命运,虽然庆幸自己能够因此与南京第一美人曹云霄定亲,但毕竟自己与相士所言的王侯之相还差十万八千里,听文彦博玩笑,不由讪红了脸,急忙告辞,自行回去文府。沈周、文彦博则跟随包拯回来包府。

拐上习字街时,远远见到一名四五十岁的男子正在崔府大门前探头探脑地张望。沈周一眼认出那人来,道:“那不是府学的刻书匠人高继安么?”

应天府学负责应天全境的教育,需要大批图书作为课本,因而建有专门的书坊,聘请刻书匠人主持,自行刻书印书。这高继安是南京本地人氏,雕版手艺一流,但出活儿奇慢,府学提学曹诚实在不能忍受,新近又花重金从天下刻书中心杭州聘请了一名叫毕升的匠人。这毕升不知道用了什么新法子,制书又快又好,竟然后来居上,替代高继安成为新任官书坊主持。高继安自曹诚重建应天书院便开始主持书坊,本有元老资格,结果反而沦落为毕升下属。

正疑惑高继安为何会出现在崔良中门前,而且神态如此神秘,忽见崔府大门洞开,奔出来几名健壮的男仆,反扭住高继安手臂,强行往门内拖去。

高继安一边挣扎,一边大叫,忽转头见到包拯一行人,如遇救星,忙道:“包公子、文公子、沈公子,救救我,快救救我!”

众人奔过去喝止仆人,问道:“做什么?”一名仆人道:“这老汉鬼鬼祟祟地在门前窥望,小的们疑心他跟主人遇刺有关,正要将他带进去交给我家小娘子审问个清楚明白。”

沈周忙道:“你是新来的么?居然不认得高司务,他是应天府学的刻书匠人。”高继安忙道:“正是正是。我跟崔员外认得,还帮你们崔府刻印过族谱呢。刚刚是凑巧路过贵府,有心进去探望,但又见大门紧闭,心中略微迟疑,所以才有所误会。”

那仆人闻言,又见有旁人作证,便命人放开高继安。高继安虚惊一场,再也不提“探望”二字,忙不迭地谢过沈周几人,一溜烟小跑去了。

沈周却是突发奇想,提议道:“我们去看看崔员外如何?”

他生平对医药兴趣极浓,听医博士许希珍说崔良中刀伤之余,身上还中了罕见的奇毒,不免极想亲眼一见。

文彦博忙道:“这不好。我们跟崔良中非亲非故,忽然前去探访,徒令让旁人起疑。而且应天书院上下向来对崔氏非议极多,我们跟他亲近,恐怕要犯众怒。”包拯却道:“好。”拔脚走进崔府大门,请门仆通报。

文彦博见状,只得和沈周一道跟了过来。

等了一会儿,崔良中侄子崔槐亲自迎了出来,谢道:“几位公子有心,不妨先进来小坐。”

崔良中是天下第一大茶商,为人最好排场。其结拜兄弟马季良在京师汴京有处私家园林,号“马季良园”,是开封有名的探春赏花盛处,声名不亚于秦王赵廷美之玉春园。他也立志要修筑一座不亚于马季良园的园子,花费巨资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巨大水池,引水灌池,植满荷花,取名“莲花湖”。湖上修建了玲珑别致的曲桥,岸边种满垂柳,画桥如虹,流水似带。每到夏季,还有“荷花红粉绽,杨柳绿荫横”的美景,算得上是南京风光最旖旎的私家园林。

崔府待客的花厅临池而建,此刻荷叶新展,无穷碧绿,十分养眼。崔槐引着三人进来花厅坐下,命人奉茶。

花厅正堂墙上还挂着一幅楷书,却是唐代才子元稹的《一七令》: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君,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连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乱岂堪夸!

此赋茶词是元稹和好友白居易聚会时所作,形象描绘了茶的来源、采制、品性、烹饮和功过等诸方面知识,挂在崔良中这样的大茶商家中,倒也十分贴合身份。

其实茶诗真正写得好的是本朝前任宰相丁谓,文追韩愈,诗似杜甫,被人誉为“今日之巨儒”。有《煎茶》一诗写煎茶过程,内中道:“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又有《北苑焙新茶》一诗写品茶的色、香、味:“头进英华尽,初烹气味醇。细香胜却麝,浅色过於筠。”俱是绘声绘色,形象之极。崔良中还特意花重金托人求了一幅丁谓的手迹,一度四处炫耀,悬挂在厅堂最显眼处。可惜丁相公太过聪明,名利之心太重,竟然要与刘太后争权,最终机关算尽,失势被贬。此后,崔良中也绝口不再提“丁谓”二字,丁公手迹自然也被取下了。

文彦博见那幅《一七令》楷字古朴典雅,诗中有笔,笔中有诗,自有一股才子的风流蕴藉,料想必是元稹原作。花厅靠近荷塘,时时侵染水气,其实对字画多有损伤,猜测崔良中不过是出于炫耀,才有意将元稹真迹挂在这里,心中颇感到惋惜。

崔府素来欢喜以茶道待客,花样百出。等了一会儿,几名婢女鱼贯进来,先在各人案边摆上一副砚格。又有人取来新摘下的荷叶,放在砚格上,一名男仆提着一把大铜壶进来,将铜壶中的茶水倒入其中。一名婢女手持一枚玉簪,用簪子刺莲叶中心,让它们与莲叶长柄相通,再将叶柄弯过来,如象鼻一般,一一交到包拯几人手中,说道:“请公子拿着这个饮吸凉茶。”

沈周最喜新奇事物,看得目不转睛,听婢女说要用荷叶叶柄饮茶,愈发觉得有趣,笑道:“这是甚么喝法?好生奇怪。来,让我先来尝尝这有趣的凉茶。”

崔槐道:“这叫碧筒茶。据说这样饮茶,茶味杂莲香,香冷胜于冰。”

沈周忙吮吸了一口,但觉荷香入脾,茶中有凉,凉中蕴茶,清新爽气,忍不住赞道:“好巧妙的心思!”崔槐道:“这是我堂兄崔阳想出来的。他生平最好茶道,最好出奇。”

崔阳即是崔良中独子,自负是天下第一茶道高手,去年在“尪公诞斗茶会”上与人斗茶败阵,激愤之下自杀,也是一件憾事。

包拯却对茶道一类毫无兴趣,略略吸了一口,即起身道:“多谢崔公子招待。不知可否方便带我们到崔员外床前一见?”

崔槐为难地道:“家叔尚在昏迷中,怕各位见也是白见。而且府中现下由我堂妹崔都兰当家,她性情冷淡,不喜外人,更不愿意外人去打扰家叔。之前应天知府晏相公曾派人来探望,都被她拒之门外了。”

文彦博起初反对探视崔良中,但既然已经进来了,少不得要想法子达到目的,忙指着沈周道:“这位沈周沈公子是当世名医,精通医术。如果能让他看看伤势,说不定能有办法让崔员外及早醒过来。”

崔槐原是淮阳人,是崔良中长兄之子。其母裴德淑出身于著名的绛州闻喜裴氏[1],是故灵州知州裴济之女。灵州被党项人攻陷后,裴济死难。消息传入中原,身怀六甲的裴德淑当堂小产,生下崔槐后即死去,因而崔槐实为遗腹子。他五岁时,父亲又病故,改由其叔崔良中抚养长大。虽然是叔侄之亲,但毕竟还是有寄人篱下之嫌,加上崔良中长年在外,崔妻对待崔槐也不如何亲昵,由此养成他懦弱隐忍的性格。目下崔良中昏迷不醒,其妻和其子均已亡故,按道理应该由他这个自小在崔府长大的侄子来主持大小事务,而不应该轮到来到崔家才几个月时间的崔都兰。然而崔槐终究还是软弱,即使母亲、妻子双方均出自显赫名门,也不敢与庶出的堂妹崔都兰相争,而今他反倒像是崔府的外人了,凡事不敢随意拿主意,加上他也不相信年纪轻轻的沈周会是什么当世名医,只迟疑不答。

沈周道:“文兄有些过誉了。我不一定能找到令崔员外醒转的办法,但我略通针灸之术。令叔卧病在床,陷入昏迷,全身血脉不通,长此以往,就算最终能找到解药解毒,也会成为废人。须得不时施以针灸之术,助他打通经脉。”

这番话跟之前医博士许希珍的嘱咐倒是一致,崔槐又多信了沈周几分,但心中似乎还是不大情愿,踌躇很久,终于道:“那好吧,我领几位公子进去。但若是都兰出面阻止你们见家叔,我也没有办法。”当即领着众人来后院探望崔良中。

崔良中虽然读书不多,却爱附庸风雅,其内院居所是他特意请应天知府晏殊所题,名“兼隐”。庭院中花木争荣,翠竹扶疏,极见清幽。只是房门外守着四名男仆,面色不善,手中各执棍棒,挺身将房门挡得严严实实。众人一见之下便感到不解,不知道崔府为何会如临大敌,安排这么多人守卫在崔良中门口。

崔槐猜到众人心思,苦笑着解释道:“这是都兰的意思,她怕那害了叔叔的恶贼会再来杀人灭口。”沈周道:“官府已经确定凶手是曹丰,而曹丰也已经畏罪潜逃,还有必要这样么?”

背后有人接话道:“有没有必要我说了算,轮不到外人来发话。”

众人回过头去,崔良中的女儿崔都兰面罩寒霜,正带着婢女急急走过来。

崔都兰姿色平常,但打扮得却甚是华丽,头上装饰着珠翠,穿着一身销金衫子加长裙,大约是心急之下走得太匆忙,差点儿被裙角的珠带[1]绊倒。身后的婢女慕容英忙伸手去扶,却被崔都兰将其手甩开,恨恨地提起裙幅来,一手便将玉珠等饰物扯掉。

文彦博心道:“早闻崔都兰是崔良中与开封樊楼酒妓野合所生,果然没有半分大家闺秀的气质。要是真比女儿的话,崔良中可是要大大输给曹诚了。”

崔都兰顺手将饰物抛到一边,上前几步,冷冷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来我家做什么?”不待回答,又厉声斥责崔槐道:“堂兄,你是不是闲得发慌了,码头上有那么多生意你不去管,总赖在家里做什么?”崔槐道:“我……”

沈周忙道:“小娘子勿怪,是我……”崔都兰道:“你什么……”目光中寒意森森,逼视之下,竟然令沈周打了个寒战。

文彦博道:“小娘子,我们其实是出于好意……”崔都兰毫不客气地打断道:“这里不需要你们的好意。阿英,送客!”

婢女慕容英上前向众人做了个“请”的手势,道:“各位这就请回吧。”

沈周道:“我们是来为崔员外治病的,总没有将大夫拒之门外的道理。难道小娘子不希望尊父早日好起来么?”崔都兰道:“南京城中大夫多得是,不稀罕你们几位。”

崔槐道:“都兰,这位是包公子,是南京留守包公之子,就住在隔壁,是我们的邻居。这位文公子是……”

崔都兰极不耐烦地道:“我对各位的来历身份没任何兴趣,权贵也好,权贵之子也好,都请回吧。”

慕容英道:“我家主人已经下令,各位若还是要赖在这里,莫怪我无礼。”

崔槐忙道:“几位公子,不好意思,我先送你们出去。”

众人料不到这崔都兰如此不通人情世故,简直像座又冷又硬的冰山,拒人于千里之外,只得转身出来内庭。正好遇见一名中年虬髯男子率着众多侍从直闯进来。崔槐登时如获救星,忙上前叫道:“马叔叔,你来了!你……你得到家叔不幸遇刺的消息了么?”

那虬髯男子正是龙图阁直学士[1]马季良。他是茶商出身,年轻时与崔良中一起跑江湖贩茶,是拜把兄弟,感情极好。后来他娶了太后刘娥兄长刘美之女,从此平步青云。

此人为人颇为有趣,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自小就羡慕那些学富五车、笔下汗青的史官,靠岳父刘美的荫庇入仕后,不求荣华富贵,不求高官厚禄,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入史馆担任史官。但大宋制度,进入史馆为官需要考试,马季良的斤两自然远远不够。刘娥为了帮助侄女婿达成心愿,指派主考官晏殊等人当场替马季良答卷。这就是考官代笔学生答卷的旷古奇闻。在晏殊等人的“帮助”下,马季良终于如愿以偿,顺利进了史馆,还当上了龙图阁直学士。他飞黄腾达以后,对其结拜哥们儿崔良中没少照顾,助其在榷茶制度中获得了诸多便利。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在商代就开始栽种茶树。到汉代时,茶叶已发展成为商品,盛行于巴蜀地区。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手下将士因瘴气中毒,纷纷晕倒,情况万分危急。当地蛮濮人闻讯前来相助,送姜茶汤解毒,并让众将士将茶叶含在口中,以避染瘴气。诸葛亮看到茶叶有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吕凯率军士以当地蛮濮人为向导,到山中采育茶子。茶因具有药理功能,得以引入中原。

在很长时间内,茶都是作为一种奇药,而并非饮料。隋朝隋文帝杨坚小时候患头痛病,有僧人告知,山中有茗草名茶,煮而饮之当可治愈。隋文帝饮茶后果有奇效,重重封赏了僧人。于是时人竞相进献茶叶,用以邀功。当时进士权纡撰文刺讽“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即指此事。

唐朝以后,茶的饮料功能逐渐居上,饮茶之风遍及全国,成为风尚,上自宫省,下至邑里,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周边少数民族也酷好饮茶,回纥和吐蕃商人经常“大驱名马,市茶而归”,大量运入中原的名茶。由于茶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还是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种茶、贩茶也随之成为有利可图的行当。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即是当时贩茶是热门买卖的生动写照。唐朝廷也看到了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不愿意放弃这块油水,遂自从唐德宗开始征收茶税,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刚开始只是在产茶州县的商运要道设官抽税,后来开始对茶实行专卖,即所谓的“榷茶”。由于茶叶步入寻常百姓家,榷茶收入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源。唐文宗时,朝廷每年矿冶税的总收入还抵不上一个中等县的茶税,由此可见茶税之丰厚。

后周开国皇帝柴荣年轻时曾与邺中巨商颉跌氏一道在江陵贩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做过茶商的皇帝。他贩茶完全是为了敛财用作军费,茶利之巨大,可见一斑。

宋代继承发展了唐代的榷茶制度,比唐代茶税更为苛刻:茶叶一律由官府统一收购,不允许茶农与商人私下交易。私卖茶叶在宋代称为“伪茶”,若敢伪茶,无论官民,处罚极其严重。太祖皇帝赵匡胤亲自诏令天下:“主吏私以官茶贸易及一贯五百,并持杖贩易、为官私擒捕者,皆死。”当时茶叶官府收购价为腊茶每斤二十钱到一百九十钱不等,片茶每斤自六十五钱到二百零五钱不等,散茶[1]每斤自十六钱至三十八钱五分。一贯五百只能买七斤最好的片茶,一旦私下交易被发现,就是弃市死罪,可见刑罚之重。

太宗皇帝赵光义即位后,为笼络人心而重定法条,略有减轻:“凡贩卖私茶一斤者杖一百;贩卖私茶二十斤以上者弃市;盗官茶贩鬻十贯以上黥面,配本州牢城;巡防士卒私贩茶叶,依本条罪加一等;聚众持杖贩私茶并拒捕者,处死。”但伪茶依旧是重罪。

官府将所有茶叶垄断后,一部分用来对外贸易,另一部分用于通商民用,即批发卖给茶商,再由茶商作为中间渠道加价卖给普通百姓。茶商要取得茶叶实货,需得到京城向榷货务交纳数目不小的钱帛,换得提货单,再凭提货单去南方六大榷货务提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宋代主要通行货币为铜钱和布帛,铜钱单个价值小,一万钱相当于十两白银的价值,重量却高达一百斤,而布帛虽轻,却是体积庞大,运输起来非常麻烦,且容易引起盗贼的注意,朝廷就用提货单的办法将运输的工作转嫁给了茶商,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州县地方中饱私囊。

崔良中在马季良的帮助下,以低价获得提货单后,将大量茶叶收入自家囊中。其他茶商到东京榷货务用高价买到提货单后,却在南方榷货务换不到足够数量的茶叶,最终不得不出高价向崔良中购买茶叶。如此几年下来,崔良中积累了巨额财富,靠着雄厚的实力一跃成为天下最大的茶商。

昨晚崔良中在应天府署遇刺,崔槐本能地怀疑是曹氏派人下的手,既然曹氏倚仗兵马监押曹汭和枢密使曹利用做靠山,崔槐自然也要将消息报告给崔氏的靠山马季良。今日一早便派人快马驰往京师开封。商丘距离开封三百五十里,快马加鞭,也得二三日才能到达,即使马季良得到消息后立即动身赶来南京,也是五日后的事情了。哪知道早上信使才出发,下午马季良就到了崔府,实在令崔槐既意外又惊喜。

马季良道:“我正好有事来南京,进城时才知道义弟出了事。他人在哪里?”崔槐哽咽道:“在内室里。”

马季良闻言,径直往兼隐内院而去。月门处的仆人还想要阻拦,被马季良怒目一瞪,便退开了。

文彦博道:“我们要不要也跟进去看看?”他一提议,包拯和沈周便各自点头,转身重新进了内院。

几人心中疑惑很多,尤其是对那崔家大姐崔都兰甚感不解。她本是昔日崔良中在开封樊楼一夜风流留下的结果,但直到近年,崔良中才偶然得知樊楼叶姓酒妓当年曾为自己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叶都兰,也没有太当回事。等到亲生之子崔阳自杀死后,忽然异常怀念那素未谋面的女儿,派人想方设法打听到叶都兰的下落,接她来南京与自己同住,令其认祖归宗,改叶为崔。那崔都兰生母叶姓酒妓早已在华州家乡穷困潦倒而死,崔都兰无依无靠,在街里坊间乞讨过活,若是像她这般冰川般的性格,岂不早就该活活冻饿而死?她跟父亲崔良中感情淡漠尚情有可原,然父亲尚在病中,她进来崔府不过几个月时间,便刻意贬低堂兄崔槐地位,俨然有要接手控制崔家上下的意思,如此行事作风,实在不像是常人所为。

马季良闯进内院时,崔都兰尚在庭院中与慕容英说话,见众人闯了进来,面色登时一沉,刚要开口,崔槐抢上来道:“这位是叔叔的义兄马龙图。”

崔都兰亦是久闻马季良大名,料想没有本事与其相争,便不再说话,默默让到一边。

马季良还是第一次见到崔都兰,见状大是不满,别说他官位显赫,就凭他跟崔良中是结义兄弟,比亲兄弟还要亲,她也该上来行跪拜大礼,不料却半句话也没有,倒像是哑巴了一样。只是他心中挂念义弟,一时还顾不上教训这素昧平生的侄女,抢上台阶,几步跨入房中。

内室金碧辉煌,宛如宫殿,墙壁上挂着细纱帷幔,上面装饰着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各种贵重物品。房门边上还挂着一张大弓和一壶金色羽箭,颇引人注目。崔良中仰面躺在象牙床榻上,双目紧闭,眼窝深陷,面色发青,乍然一望仿若僵尸一般,情状凄凉,与室内的珠光宝气浑然不相衬。

马季良见到当年一起走江湖、闯天下的结拜兄弟不死不活,跟死人无异,一时悲从心来,坐在床边,握住崔良中的手,含泪叫道:“兄弟,你醒醒,大哥来看你了!”连叫数声,始终不见义弟回应,终于潸然泪下。他虽然是靠裙带关系登上高位,名声不佳,但此刻流露出手足情深,情深意切,旁人亲见,无不动容。

马季良将崔良中的手放好,回过头来,咬牙切齿地道:“是曹家人下的毒手,对么?”崔槐道:“是。不过曹丰已经畏罪潜逃了。”

马季良冷笑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曹丰人是跑了,他父亲、他妻子、他儿子不都还在么?哼哼,我要让他们血债血偿。”语调阴冷之极。旁人听在耳中,不禁打了个寒战。

包拯见马季良极伤心崔良中之惨状,料想他必定会利用权势地位对曹家大肆报复,当即上前道:“马学士,崔员外遇刺一案缺乏物证,目下断定是曹丰所为怕是有些武断了。”

马季良不耐烦地道:“你是谁?这里轮得到你说话么?”崔槐忙介绍了包拯几人,又道:“昨晚全亏几位公子机灵,及时发现了遇害的叔叔。医博士说,若是任由叔叔躺在墙根下,怕是捱不到次日一早的。”

马季良面色登时和缓下来,道:“原来如此。”起身向包拯几人作揖道:“马某替义弟谢过几位救命之恩。”

众人见他行事豪爽,无不暗暗称奇:他虽有不学无术之名,要靠晏殊助考才能入史馆为官,但人着实义气,恩怨分明,倒跟传说中的“马草包”形象大相径庭。

文彦博忙道:“马龙图不必多礼,我们几个不过是误打误撞碰上了。”马季良道:“有恩就是有恩,这恩情马某改日必定相报。不过我义弟遇刺这件事,姓曹的决计脱不了干系,既然我人来了这里,这件事就由我马某一力承担,不必劳烦几位衙内再多费心思了。”

包拯料想马季良坚持认为曹家牵连其中不过是因为崔、曹以往宿怨极深,正待要讲出几条关键的疑点,以阻止他立即兴师报复曹氏,恰在此时,沈周惊叫道:“崔员外……崔员外他的手在动。”

众人一齐向床榻望去,果见崔良中的手指弹了两下,缓缓张开了眼睛。

马季良大喜过望,抢过去握住义弟的手,道:“兄弟,你可算醒了!实在太好了,老天爷有眼!”

崔良中道:“义兄,凶手不是曹……不是……”

马季良极是愕然,忙追问道:“那凶手到底是谁?”崔良中道:“是……是……”蓦然瞪大了眼睛,重新昏死过去。

[1] 青陵台:青陵台及相思树故事(见第五章)在东亚和东南亚流传极广,深入人心。今河南商丘青陵台为日本友人石中胜思先生捐资兴建。

[2] 梁苑:即汉梁孝王刘武所筑梁园。睢水:流经睢阳城南,为古代鸿沟支流之一。

[3] 敬晖故事参见同系列图书《璇玑图》。

[4] 宋承唐制,州郡设医博士。宋仁宗嘉祐年以前,医博士负责医政,而无教育医生之责。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设州医学后,医博士改称医学博士,大州增设助教,始负责教育医生。医官也分官阶,除俸禄外,还依官阶享受免役、刑赎、任子等待遇。公服与文武官的类似,有绿、绯、紫(宋初另有青色)等色,但作为伎官,医官除经特许者一般不能佩鱼,宋徽宗政和年以后取消了此项限制。因医官性质特殊,其医术直接与性命相关,皇室成员及达官贵人都有求于他们,因此医官往往受到特殊的优待。有的医官一年之内连升数阶,有的医官本着绿公服,未着绯公服而直接着了紫公服。

[6] 唐代称茗战,宋代称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试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经过集体品评后,以具备上乘者为胜。

[7] 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

[8] 天水一朝:宋朝之代称。天水(今甘肃天水)是赵姓之郡望。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个姓氏同宗同族人的显耀地或发祥地,如小说中提及的张巡、张议潮均郡望南阳。赵姓望族曾聚居天水郡,故天水成为赵姓代称。

[9]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抟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该书在民间影响极广,有“看过麻衣相,才能来把人打量”的说法。

[10] 宋代杀耕牛是重罪。

[11] 指犯罪后向国家缴纳一定数目的钱物,便可减刑。

[12] 未时:午后1点—3点。

[13] 在古代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出现,自宋以来,用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渐渐转向商业中心。而宋代之前,高楼都是建于皇宫内府中,专门供普通民众娱乐的高大楼房到宋代才普遍出现。

[14] 林酒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名酒,早在商朝“宋城沽酒”即闻名天下。西汉时期,丞相萧何衣锦还乡,喝过林酒后赞不绝口,连称:“美哉,林酒也。”后有文人雅士作诗记其事道:“郑侯还乡马蹄疾,路经林河清香溢。琼液洗却征人惫,香列名酒数第一。”东汉末年,枭雄人物曹操爱酒如命,以这一地区酿酒经验为基础,总结整理出酿酒专著《九酿法》。

[15] 帷帽:源自西域的一种帽子,流行于唐宋代妇女中,亦称“席帽”,是一种高顶宽裙的笠帽,在笠帽的周围垂下一层纱帛制成的围帛,下垂及颈,遮住头部,以障风尘。宋代婚俗,一桩婚姻先要由媒人往来通言。有身份的媒人都是戴帷帽,拖裙到颈,着紫色套服。

[17] 宋代妇女行不得露足,为避免举步时裙幅散开,左右各有金玉饰物压住裙角。

[18] 龙图阁是北宋皇宫阁名,约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地点位于会庆殿西侧。内中收藏有宋太宗御书、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谱牒等。景德四年(1007年)置龙图阁直学士,三品官,为虚衔加官,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包拯后来即加领此官,所以世称“包龙图”。宋朝大肆加强中央集权,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有“官”“职”“差遣”之分。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官职仅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如“知县”就是临时做县长官。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

[19] 宋人制茶不同于唐人——唐人制茶,即摘即炒;宋人却是摘下芽茶后蒸熟焙干,称为散茶;茶叶蒸熟后榨去茶汁,再研磨成粉末,放入茶模内压制成饼状,称为片茶,不仅被宋人视为茶之上品,也是北方契丹、党项等最喜爱的茶种。腊茶是以茶制成茶饼,在饼面上涂上一层薄薄的珍膏油,称为“腊面茶”或“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