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突破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负责此次行动的专业人员支持,具体实施则由国际航天总协会下属的木卫三科学中心(GSC)进行。为了保险起见,人们首先派出了一艘快速无人艇,对外星舰队外侧最粗壮的一艘飞船进行试探性登陆。无人艇成功地降落在了飞船的表面,并释放了一台自动勘探车。

“居然有大气层?”伦道夫看着电视中的画面,吃惊地说。

“很稀薄,可能不是人工的,只是引力作用下吸附的一些气体。”陈帆说。

飞船的表面非常粗糙,布满了大块的结晶。自动勘探车开始在表面行驶,并对飞船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成分是单斜晶系和四方晶系的硅酸盐。除此之外,没有发现任何有机生命存在的迹象,也没有发现任何洞口、裂缝或是奇怪的凸起。

人们等不及了,决定立刻开始载人探测。无人艇登陆仅仅一个小时之后,一艘轻便型载人登陆飞船从木卫三出发,迅速向舰队靠近过去。当四名科考队员登上飞船表面时,陈帆三人在电视机前清楚地听到了一名科考队员略带恐惧的声音:

“我们为了和平的目的而来……”

科考队迅速完成了采样、勘探等工作,还测量了飞船不同地点的重力水平。一切都十分正常,这似乎真的只是一个圆柱体的行星而已。

“看来,这就是一个实心的石头棒而已啊。”伦道夫说。

“目前看来的确如此。”须藤说。

“但他们没有找到射电信号的源头。”陈帆说。

科考队员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他们不断摆弄着仪器,发现射电信号的来源永远是竖直向下的方向,也就是说,是从圆柱体的轴线发射出来的。

“这样优秀的射电源,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须藤咧着嘴说。

“轴线,轴线……”陈帆喃喃地说着,他慢慢站起了身,“线……直线……”

“你怎么了?”伦道夫愣愣地望着他。

陈帆似有所悟,他打开电脑,重新调出了他们共同制作的那个模型。“你们过来。”他说。

伦道夫和须藤立刻凑了过去。陈帆说:“我刚刚突然想到了舰队飞行的那个轨迹,太阳真的是唯一的终点吗?”

伦道夫和须藤互相对视了一下,这次谁都没有因为厌恶而挪开视线。

“你们想。第一,如此庞然大物,飞行十亿年,难道只为了去一颗普通的黄矮星吗?即便这颗恒星拥有和那些外星人同源的智慧生命,代价未免太大了点。第二,为何要派出二十艘飞船,而不是别的数量?为什么不派一艘,或者一百艘?”

伦道夫:“你是说,太阳只是舰队的……”

“其中一个目标?”须藤补充道。

“Bingo!就是这个意思!”陈帆此时已经启动了模型,M67星团和太阳又开始环绕着网上找的银河图片的中心旋转,然后,黑点代表的舰队又出现了。“你们看!”陈帆指着舰队的黑点说。

在十亿年的时间里,舰队先后经过了十六颗恒星,每次都从极其靠近恒星的地方穿了过去。

“如果我的猜想正确,那么太阳就是第十七个目标。”

“这么说,在太阳之后还有三个目标?”伦道夫问,他的双眼开始放光。

“有没有这十六颗恒星的资料?”须藤急忙问。

陈帆立刻狂点鼠标,调出了月球基地服务器中的盖亚星表,“我看一下编号……嗯……HIP 61091,然后是HIP 60200……”

查完全部16颗恒星的数据之后,三个人同时沉默了下来。陈帆抿着嘴,视线扫过了伦道夫和须藤的面庞。他们两个人此时一个满脸冷汗,一个则摘下了眼镜。

“全都是有系外行星的恒星系统。”陈帆说。

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三个人兴奋地互相对望着,他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三颗呢?让模型的时间再往后推进一下。”

陈帆点击鼠标,模型又开始运动起来。舰队穿过了太阳,继续向前直线运动。“好,这是第一个。”陈帆指着一颗恒星,“然后……第二个。很好,最后……第三个!棒极了,三个。等下……这是啥!?”

令人万分惊愕的事情发生了:M67星团,那个红色的圆圈,居然运动到了舰队轨迹的最末端,而恰在这时,舰队的黑点又一次来到了圆圈的边缘。

“回去了!舰队回去了!”须藤拍着桌子大喊着。

“我的上帝!为什么之前我们没发现这个!明明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看到的!”伦道夫兴奋地喊道。

“也就是说,这支舰队就像穿糖葫芦一样,从M67出发后,一路穿越包含太阳在内的20个恒星系统,最终又回到了恰好运动到银河系另一端的M67星团之内。”陈帆喘息着说,“这一切简直完美。真了不起,难以置信。这需要多么强大的计算力啊!”

“这二十颗恒星会不会都是从M67甩出来的?”伦道夫问。

“我认为很有可能,尽管似乎没有人研究过。”

“哈哈哈,我们终于咸鱼翻身了,一雪前耻啊!”须藤有些手舞足蹈。

“稳住,稳住。”陈帆压着声音说,“查一下所有涉及这十九颗恒星的论文。伦道夫,上ADS(3)查查!”

“好……好。”伦道夫颤抖地打开另一台电脑,登上ADS,查起相关的论文。

“八百万神明啊,我们要一下发现十九个外星文明了。”须藤在一旁小声说。

三个人的进展如此之快,是科学研究的真实情况,一旦找到了突破口,研究人员可能几分钟内就能做出之前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做不出的成果。

“找到大概四五十篇,感觉都没什么用处,你看看吗?”伦道夫说。

“都是什么方面的?”

“十多篇是系外行星的论文,但都是很老的数据了,除了说这些恒星存在类地行星以外缺乏更细致的分析。剩下的几十篇都是写微引力透镜、测光、掩星之类的。”

陈帆皱着眉头,“天哪,TESS和JWST(4)就不能靠谱点吗?算了,再上arXiv(5)查查!”

“那上边的论文大都是没经过同行评议的……”

“管他的,先看看有没有再说!”

伦道夫登上arXiv,慢腾腾地检索着。“这有一篇讨论其中一颗恒星前十六颗恒星中的一个异常光变现象的文章,比较有趣。”伦道夫说。

“具体讲的什么?”

“HIP 60311,在最近发生了异常的光度变化,论文里分析认为是非常靠近恒星的一团尘埃云扩散导致的。”

“尘埃云?扩散?让我看看。”陈帆急忙说。

陈帆和须藤都凑了过去。“这是一颗距离为647光年的普通K0型恒星,它拥有四颗已知的系外行星。”伦道夫指着论文中的话说,“经过数值模拟,这个作者提出,尘埃云可能本来位于恒星的宜居带附近。等下,宜居带?”

三个人的神经紧张了起来。“这是什么情况?”须藤问。

“难道说,本来在宜居带内还有一颗类地行星,但是它解体了?”陈帆说。

“这样的话……不太妙啊!”伦道夫眼睛有些发直。

“别着急下结论,即便真的是行星解体形成的尘埃云,也不一定是飞船主动造成的。别忘了,引力扰动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须藤说。

“对,引力扰动会造成重轰炸期再临,甚至会导致行星轨道紊乱,相互碰撞。咱们之前已经分析过了。”

“总之这的确是一个凶兆,不管是飞船自己干的,还是它带来的引力扰动导致的,这个恒星系统的现状都非常糟糕。”须藤说着又戴上了眼镜,“如果数据充足,我真想做一次反演,看看能不能根据尘埃云的形态和位置推算出行星的解体时间。这样就能知道是不是飞船主动干的了。”

“数据不够,这篇文章几乎是连蒙带猜写出来的。”陈帆皱眉道。

“你们怎么能这么冷静地分析问题啊!”伦道夫哆哆嗦嗦地说,“地球可能要遭殃了!”

“还有别的恒星的类似论文吗?”陈帆问。

“目前看没有了。这篇论文的假设有点多,证据比较少,所以估计也没有正式发表吧。”

“那么说线索又中断了。”须藤叹气道。

“没事,我们的进展已经非常大了!下边我们应该换换思路,从别的地方找一些线索。”

“等下,你们快看!看电视!”伦道夫突然说。

电视画面忽然不再是科学考察相关的节目了,而是变成了一个略微肥胖的中年男人。

“……我们相信我们已经破解了外星人传递过来的射电信息的含义。”男人在演播室里说,他的声音十分沉稳,“我们借助VLA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大量分析,发现这些射电信号并不是完全未经调制的,而是有一些极其细微的波峰和波谷。如果我们把这看作脉冲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从演播室的桌子上拿起了一块展板,指着上边的文字,“脉冲是长短不一的,而这些长短不一的信息,如果转换成摩尔斯电码,则可以翻译成一个单词: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