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恪从沉睡中醒来,记忆涌进大脑。当初收到来自几十光年外的信息,人类知道了地球之外还有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星球。本以为会再次出现航天大热潮,直到后来也鲜有人关心。

地球太美好了,好到人类已经不愿意离开她,而航天的代价又太大了。即使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撒哈拉沙漠或者南极,也至少可以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气。到了太空或者外星,失重或者不一样的重力、真空、极端温度、无水,每一种出现疏忽都可以扼杀脆弱的生命。

要知道,直到21世纪,人类真正利用的地球表面积不到地球总面积的2%,如果扣除农业用地,其占比例更是低到了0.7%。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丰富,截至21世纪初,煤炭尚可以供当时的人用一千年,石油至少可以用两百年。并且当时开采的石油中超过60%被汽车所消耗,电动汽车的出现一举把石油消耗量拉低一大半。

就像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被用光一样,可控核聚变也把煤和石油早早地赶出历史舞台。伊恪出生的时候可控核聚变就已经被大规模应用,工业自动化也达到了之前人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能源已经不成问题,人工光照被应用到农业,环境不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以往被用于太空城市的构想此时被用在地球,诸如沙漠等地。

与此相对应,进入太空成本太高,收益太小。在火星上建一个小型居住地的费用,足够在沙漠里建一个全封闭城市,维护成本更是高的吓人。如果人类打算在太空中扩散,各星球之间漫长的距离简直令人绝望。即使在太阳系里,光从地球到达木星需要50多分钟,到达冥王星就需要5个小时了。这意味着,按照理想状态的最快速度,有人在冥王星上发送一句“你好”,地球上也要在五个小时之后才能知道。

而假如真的要星际航行,算上加速和减速的时间,到达最近星系也需要几百年,更有可能的是几千年也不能遇到有价值的行星—人类文明史才区区几千年,几千年后地球还有没有人类都是未知数。

既然地球和宇宙对比如此夸张,人类为什么还要大力开发宇宙呢?一心一意经营地球就够了。要知道远古时期的森林古猿因为获取食物困难才走出森林,18世纪的人们是因为暴利才开始大航海。如今随着全球教育水平提高,老龄化加剧,人口增长近乎停滞,又有高度自动化提供的优越环境,实在没有必要进入高风险而零回报的太空了。

从小伊恪被寄养在爷爷家,爷爷曾经是一位著名宇航员,每天最爱跟伊恪讲的就是当年的光辉事迹。因为年幼时的这段经历,伊恪迷恋上了太空。浩瀚的宇宙像具有磁力一样吸引着他。产生于20世纪的经典科幻小说更是让他沉迷其中。他无时无刻不幻想着可以驾驶宇宙飞船前往另一个星球,在旅途中邂逅波澜壮阔的美景,创造属于自己的史诗。

但现实告诉他,太空时代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如今人们只关心如何娱乐至死,对于远在天边的星星实在没有兴趣。全球已经几十年没有再发射过星际间的载人飞船,连月亮上都再没有人去过。而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个人建造飞船无异于做梦。现在他只能窝在电脑前对着那些呆呆的机器人幻想。

知道那信息来自地外生命时伊恪欣喜若狂,他第一时间向政府提出远航申请,却一直没有回音。直到他第五十七次申请的时候,才有人把他请到只有几个公务员的宇航局,告诉他大家正在慎重考虑。

这一考虑就是四年。等到伊恪几乎要把此事忘了的时候,那些老官僚告诉他,他很幸运,宇航局已经决定了,由他第一个探访外星。

事后伊恪才知道,他根本就不是因为幸运。由于宇航局没有经费,提供的飞船达不到太高的速度,到达那颗星球需要数百年,绝大多数时间都要在冷冻仓里度过。即使能够活着回来,地球上也没有亲人了。没人愿意去,不得已,只能选了伊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