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一号(一)

胡一云匆匆穿过两道气密圈密封的闸门后,见负压舱内已经坐了五个人,也就是说,“生命体一号”项目组的成员都到齐了。专家们都陆续站起身来,微笑着向他招招手。

“你好胡博士,久闻大名,我是蜂巢号上的舒帆。”面罩后边是一张健康的麦色面孔,三十多岁,面容温婉,举止仪态显示出她具有良好的修养。

“你好!舒医生,很高兴认识你。”胡一云之前已拿到了小组成员名单,这时就对号入座地招呼起来。

“再过十多年,我这种职业可能就不保了。”舒帆笑道。

胡一云尴尬地笑笑。关于医生职业的一些观点虽然他只说过两三次,但是已经被媒体大肆宣扬。他握了握舒帆的手,硬着头皮道:“心理医生和外科医生都是修理人的,你这种职业取消不了。”他事先看过舒帆的资料,外科医生出生,又拿了心理学文凭,还搞生物研究,难怪会被蜂巢号选上——在太空飞船上恨不得一人顶三。

这时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正好替胡一云解了围。“胡先生你好,欧洲空间生命院约瑟夫。真希望有机会看看兴兴和旺旺。”

“约瑟夫爵士,你好!唔……现在怕有点难了,它们进入长江后就东游西**,我也很久没见到它们了。”胡一云说的倒是实话,兴兴和旺旺的活动由几个野外观测站进行观测,而这几个站点基本上都分布在从湖北到安徽的大片水域。长江水族馆通过GPS定位好它们的位置后,就会通知附近的观测站进行实地观测。

“哦,它们还好吗?”

“目前它们的状态还不错,看起来正在谈恋爱。”

“哈哈,恭喜。你做得很棒。”约瑟夫赞赏地向胡一云点点头。

“谢谢!”

胡一云向旁边的人伸出手。

“俄罗斯国家考古队伊凡诺夫,很高兴与您相见。”伊凡诺夫四十来岁,高个子,谢顶,眼神看起来很机警。胡一云听说他是首个提出火星生命来源于地球的专家,已经研究“地球始祖”LUCA二十多年。

与考古界人士打交道得警惕,胡一云这样想着,笑盈盈地握住伊凡诺夫的手说:“伊凡诺夫教授,你好,我是中国生物重造工程小组的胡一云。”

“胡博士,相信你一定会对位于东非的阿法尔地区一种奇怪的单细胞生物化石感兴趣。”

“哦?说来听听。”果不其然,看样子伊凡诺夫是想让他参与某项复活工程。

“我在东非阿法尔地区北边的达纳吉尔凹地找到了几十个样本,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伊凡诺夫故作神秘地停顿下来,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胡一云,想看看是否能吊起了对方的胃口。

“愿闻其详。”胡一云笑道,他确实想听听有什么能让这位教授迷惑的。

“这些样本具有统一的基因表达,但在阿法尔其他地方我找到了一种类似的细菌化石,奇怪的是它们在基因表达上却存在一些差异。”

存在差异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更何况达纳吉尔凹地与周边环境有很大差异,造成基因突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胡一云兴味索然地说道:“基因变异也是自然界常有的事。”

“胡博士,我希望你能抽出时间,认真研究研究。我会把资料发给你,你一定会感兴趣的。”伊万诺夫认真地说。

“唔,我一定会看的。谢谢!”胡一云自然知道伊万诺夫醉翁之意不在酒,心里打的是复活古代细菌的主意。

站在伊万诺夫旁边的一个生着亚裔面孔的冲他点点头,接着自我介绍道:“日本基因工程研究院渡边晃。”

“你好!渡边先生。”

渡边晃旁边是位五十岁上下的壮年男子,表情比较平和。“阿孔德先生,幸会。”胡一云只是十年前在电视上见过这位“火星生命第一人的”。

“你好!胡先生。”

寒暄完后,阿孔德向舱室中部指了指,说道:“让我们一起过去看看吧。”

舱室中间有个实验台,台上放着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玻璃罩,看上去就像个削去了底部的玻璃球。胡一云等人走到玻璃罩旁边,只见罩中是一块变换着不同颜色的光滑平板,而平板上则放着一个鹅蛋大小的石头。胡一云仔细一看,一眼就认出这正是威廉姆此前在全息图像里展示过的那颗陨石,光滑的黑蓝色表面排列着深褐色的熔流线。

他仔细一看,发现玻璃罩上布满大小不等的孔洞,一些孔洞上安装了可以灵活伸缩的机械臂。臂身覆盖着树脂材料和纳米涂层,尖端分布的是大小不等的各种精密工具。在它上面有一个特别的装置引起了胡一云的注意,那是一台超高分辨率电子透镜,在胡一云的实验室里就有类似的透镜。这种透镜除了能做超显微观察外,还能发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可像扫描仪一样收集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那个蛋形“火星生命石”正好处在透镜下方1/3米处。

阿孔德按下了实验台控制面板上的一个按钮,电子透镜即刻就射出了一道蓝色的光带,只见光带缓缓划过陨石。阿孔德用一支激光笔打开了一个全息屏幕,刚才扫描的图像便迅速显示在了屏幕上。这是一个热成像光谱图,陨石在图像里变成了绿色,而它里边却包裹着一个红色圆球。

阿孔德将屏幕放大了一些,然后说道:“你们都已经看过舒帆的报告。报告里有对这颗液珠的非常详细的描述。”他用激光笔指着那个红色圆球接着说道,“当舒帆把这块陨石带回地球后——也就是最近,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量分析。这次我们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新的结论?胡一云看向身边的几位专家,那些专家也面面相觑,由此看来同样不清楚阿孔德所指。

“唔,大家大可不用担心,这只是观测中出现的一些小偏差。我想说的是,液珠和其里边分子的性状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变化。舒帆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详细情况。”

舒帆点点头说道:“我们只是在后续的观测中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偏差。在火星轨道上的观测结果认为,这个液珠……舒帆指着全息图里的红色圆球说:“是一颗水珠。但通过最近的一些观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啊?怎么会这样?”,“不会吧?”几位专家满脸疑惑地看着舒帆,显然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不过他们还不至于把这种想法直接说出口来。

“唔,情况就是如此,这有可能是在火星上出现的测量误差,也有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不管如何,最新的测量结果显示这颗液珠的密度约为1.056克/立方厘米,比水的密度高了约0.056克。”

各位专家都露出了惊诧的表情,这个差别确实很细微,在火星上观测时出现这样的误差也算是情有可原。

“我们发现了这个误差后,就立即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光谱分析。”舒帆说着又将液珠进一步放大:“在随后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之所在。与氧结合的并不是氢,而是氢的同位素氘,是两个氘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了。”

“哦,重水。”所有专家都异口同声地说道。

“对。裹在这颗陨石里的不是水,而是重水。之前我们可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是水珠,但现在已经确定它就是重水,很可能来自于海洋。”

“这正好验证了我的猜想。”伊万诺夫接过话兴奋地说,他的俄式英语这时听起来更显得凌乱了,“40亿年前,一颗火星,我的意思是说有一颗跟火星一样大的行星,猛烈地撞击着地球。”伊万诺夫边说边比画,只见他举起自己的两个拳头在空中用力一撞,接着大声说道:“撞击产生的碎片足以产生形成月球的物质。很不幸的是,那时地球的海洋里正生活着LUCA,也就是地球生命的始祖。LUCA是生活在海底火山口周围的,它靠氢气生存,而且嗜热。那次撞击让一部分LUCA,注意是一部分,如果所有LUCA都死了也就没有其他地球生命了。”伊万诺夫两眼放光,脸颊红红的,像是捡到了宝贝一样接着说道:“一部分LUCA,与含了氘的海水,一起裹在熔融过的石块里飞往了太空。而这个石块,就正好落在了火星上。”

“伊万诺夫教授,”渡边晃沉静地说道:“我不太赞成你的观点。不说别的光说氘元素这回事,我就有些不同看法。我们已经对火星大气中的水分做了细致观测,在其中发现了半重水,也就是说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氘原子所代替。尤其在火星极地附近的大气里,我们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发现了大量的半重水,其浓度高出地球海水的7倍。这意味着,四十多亿年前曾经有一片远古海洋,占据了火星北半球的地表。”

说到这里,渡边晃将目光落在玻璃罩内的陨石上,接着说道:“在那时,就像阿孔德先生所推测的那样,火星上正在酝酿生命。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环境突然发生了改变。许多水逃逸出了火星,而这些半重水则因为自身重量的原因,潴留在了大气里。而有些海水流到了北方平原地层中冰冻了起来。在阿尔西亚山西北面发现的这块陨石,正是处于地下冰川的边缘。氘元素的发现,正好佐证了这颗陨石生命体极大可能起源于火星的事实。”

伊万诺夫反驳道:“如果说它起源于火星,那么在火星地表上这种生命体就应该大量存在,但我们目前仅发现了一个样本。”

“一个样本并不代表这就是孤例。反之,地球撞击成月理论至今还只是猜想。而且,根据现在测量到的数据,这块陨石氧-16、氧-17、氧-18的丰度与地球上的岩石大相径庭,这有力地证明了它不是从地球飞到火星的。”渡边晃依然不紧不慢地说着,但字字确切,显得不容置辩。

“你的意思是说,陨石的氧同位素丰度跟火星岩石是一致的了?”伊万诺夫质疑道。

约瑟夫见他俩互相争辩,就微笑着说道:“我倒认为,这块石头有可能既不属于地球、也不属于火星,而是来自于外太空。”

见大家都用眼睛看着他,约瑟夫接着说道:“就我看来,来自外太空的解释最为合理。第一,我们多年观测彗星的结果显示,彗星携带有孕育生命的最原始的那些物质;第二,在对星云的观测中也发现了大量原始生命物质,这证明宇宙某处充满了某种古老的生命形式。在三四十亿年前,这些携带了生命信息的彗星和陨石,撞击了火星,不但造成环境巨变,而且留下了它。”约瑟夫用力一指“火星生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