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乐世界》,用科技艺术带来当下的身心乐园—— 访谈节选 ——

一、雅俗共赏,海纳百川

出品方:

首先,以我们普通人的视角可能会很好奇,您作为中国先锋雕塑装置艺术家,在您的领域又正做得风生水起,是什么缘起让您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写科幻小说呢?

毕横:

其实在我心中,艺术是个形容词,而非名词或代词。我认为艺术并不是一个行业或一门手艺,艺术应该是一种程度。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领域做到极致都可以称为艺术:像乔丹就是篮球领域的艺术家,乔布斯就是最厉害的新媒体艺术家,成吉思汗的开疆扩土则可以称为史诗级的大地艺术家。

从狭义上来讲,艺术也应该是可以附着在任何领域的一种思维能量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手工艺展示(当然,手工艺技术能力发挥到极致程度则又回到了刚刚说的广义艺术的范畴)。

所以可能对我来说,艺术能量的载体可以是雕塑,也可以是绘画,还可以是小说、影视、戏剧等一切文化载体形式。

出品方:

就像我们看到很多头部文化公司也是会通过电影、主题公园、各种各样的周边衍生去多维度、多载体地传递他们的思想能量甚至是背后的意识形态,那您觉得小说作为您艺术思想的新型载体,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特点吗?

毕横:

按道理来说,公共艺术做得最成功的应该就是文娱巨头们,它们的思想能量传递能力是巨大的。

只是目前看来,资本强势介入的文化产业,其思想境界往往受限于商业逻辑而达不到狭义层面的艺术高度,影响力更多还是停留在娱乐领域。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能量必然是全人类的文化宝藏,也有无限广阔的前景,就看在传递过程中资本和内容如何有机相融。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其实都是古人智慧的转译者和传承者。我作为个人没什么好骄傲的,但一想起我要做的事业背后,是承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厚重感和畅想无限的未来可能性,心中还是很自豪和自信的。

我认为小说自古都是最简单也最困难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

如果说绘画是二维创作,雕塑就是三维创作,电影则是接近四维的(加入了时间剪辑的处理)创作,那么我们会发现,小说其实只有一维。但就是这人人皆可入门、没有任何门槛的“一维”形式,却可以创造出突破任何束缚的、直达灵魂最深处的表达。就像做好一碗蛋炒饭,最易也最难。

出品方:

提到资本介入文化艺术,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艺术普遍商业化的时代,大部分文化艺术工作者也是脱离不开经济利益来创作的,您是如何平衡作品的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的?

毕横:

这里面确实有一个矛盾点。

因为艺术的本质是小众的、个性的,而商业的本质是大众的、共性的,这是水火不容的两者,如何有机结合其实是个史诗级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代中国这样的时空环境下做艺术,雅思和民俗如何兼容?潮流和积淀如何取舍?东方和西方如何融创……

我认为,在中国做艺术,要学习月亮。

你看月亮,我们从屋子里看它,它属于这个窗户;我们走出屋子看它,它属于树梢;我们爬上树梢看它,它属于山顶;我们爬上山顶看它,它属于云端;当有朝一日我们有能力飞上云端再去看这个月亮,却发现它又处在另外的一个境界。其实月亮本身并没有变,是因为观赏者自身所处的观赏角度以及境界的不同,所观赏到的月色也就不尽相同。

说白了,在中国做艺术,我们是否有能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到大众需求中去的智慧,不是说艺术商业化就是艺术金钱化,绞尽脑汁地利用艺术做包装进行资本运作。而是当我们能够用艺术的手法解决大家痛点问题的时候,经济效益自然就跟随而来了。

这也是东方艺术的灵魂:雅俗共赏!

出品方:

说得太好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交通会越来越便利,网络也会越来越通达。全世界的文化都在慢慢共通和交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您觉得如何处理好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问题?

毕横:

还是学习月亮。

你看月亮是不是可以既倒映在一碗水中,又可以倒映在一口井里,也可以倒映在一条河流中,还可以倒映在一片汪洋大海;事实上,月亮是可以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山川河流、大小容器合作。为什么?只因为它具有足够的高度。

说白了,在中国做艺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格局,能够贯穿古今中外、跨越时空束缚的一个格局。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手心冒汗,醍醐灌顶。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一生致力去追寻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适合的,属于咱们自己的艺术体系和文化逻辑。

这就是东方艺术的魄力:海纳百川!

二、空间为宇,时间为宙

出品方:

您认为,东方传统文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和西方文化有哪些不同?

毕横:

我们中国的东方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之久,如何用艺术这个人类通用的语言将其传承和发扬,和世界对话,和未来对话,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传统文化并不晦涩难懂,它的本质是每一个时空的智者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多维度探讨。其中被广泛认同并传承至今的,统称为传统文化。

以文字书籍形式流传下来的,叫古诗、经典;以绘画雕塑形式流传下来的,叫古董、国宝;以教学组织形式流传下来的,叫宗门、教派;以手艺规矩流传下来的,叫民俗、非遗……

而西方因其成系统记载的文化历史较短,传递的往往是一套以政商需求为论点基础、大众调研为论据论证、科技资本为传播手段的文化体系。

出品方:

您觉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毕横:

从古至今,很多智者在遇到谜团的时候,也都喜欢从“时空”这个角度去寻找自己的坐标定位。事实上,包括艺术在内的世间万物也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我们回顾历史,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捧红了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这些艺术大师;法国的印象派风潮,成就了莫奈、梵高,也使得巴黎成为当时的世界艺术文化中心;直到“二战”之后的美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也自然都搬到了纽约,在那样的时空环境下,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波普艺术也就应运而生,成就了这个艺术家传奇的一生。

中国,也即将经历自己的新文艺复兴,也即将成就属于自己的艺术家。

“空间为宇,时间为宙”。理解好当代中国这个空间轴,分析透全球化这个时代轴,才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坐标、事业坐标、艺术坐标。

出品方:

如今的社会潮流更迭,确立自身坐标可参考的点也鱼龙混杂,在资本的运作下,很多文化艺术作品起势很猛,去势也快。您作为一直身处潮流中心的冲浪者,能“弄潮”而不被潮流之浪冲垮的要旨是什么?

毕横:

“潮流”一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认为能称之为“潮”的,一定是一个共性的东西。而有新潮来,则定会有旧潮去。

文化艺术也不例外。

作为创作者,我其实不太去计较潮来或者是潮去,甚至可能对引领潮流的事儿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当潮来的时候,尽量思考如何坚守自我,如何像定海神针一样把自己的核心定在那儿,不被冲散,然后等潮去的时候,再思考能给这片历史长滩留下点什么。我当然希望自己留下的是埋藏于深海的金子或珍珠,至少留下的东西能被后人捡走再玩味,也都算是不枉此生。

所以我真正在意的,是每个时代的潮**去之后,能给历史留下什么东西。

我觉得我的作品能够顺应时代、顺应潮流是因为真诚,我本就是这个时代和这个潮流中的人,本就是这个时空的创作者,所以不随波逐流反而是真正的潮流。

我当然也会被话语权者影响,因为他们对这个时代的数据捕捉是相对全面的,但我不会被他们左右,因为天赋和真诚是再大的资本也买不到的。所以我更多的是把关注点放在“自我发现”,而并不是去追一些什么东西。

我们为什么要去顺应潮流?我们本身就是潮流!

出品方:

作为中国巨型公共IP(知识产权)雕塑艺术第一人,您的作品似乎都有种一以贯之的神韵。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能不能理解为,您已经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能否分享一下您的艺术之路?

毕横:

是否已经找到自己的坐标还不敢说,艺术风格是否成立也要留给历史来评论。但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大家一起交流。

我姥姥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也是我最早的美学启蒙老师,她带我度过了一个梦幻般的美丽童年。我父亲从前是一位专业的美术教师,一路引领我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之后保送了中央美术学院,再后来又保送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成为建校历史上第一个双保送生。可以说,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及相关荣誉伴随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

可临近毕业,我却突然发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几乎没有话语权,这让我一度陷入了自卑。我们这一代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学子,确实云里雾里、坐标紊乱。身边多数从艺者前辈也都在纠结于外表和形式,看起来像是某某国外大师的风格,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脱离了时空背景照猫画虎地去创作,反倒不伦不类。

炒菜米饭才是大多数东方人的主食,强行一日三餐的可乐汉堡,必然会导致本土文化系统的消化不良。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这也是人类文明百家争鸣的前提。

于是,我尝试将东方传统文化中深邃智慧的精神内核和西方时尚文化中亲民酷炫的潮流外壳做艺术结合。将代表科技创新的机器科幻元素,和代表传统文化的东方图腾元素进行碰撞。

用海纳百川的格局和雅俗共赏的形式,将本土时空坐标下的思想智慧,传递出去,让国内同胞自信,赢国际友人尊重,这才是我的公共艺术创作核心。

三、中国的核,世界的壳

出品方:

在您开始尝试把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想法具象化为作品的时候,就做出了十几米高的《新财神》(原名《解 · 放》)这样的轰动之作,这个灵感来源于哪里?

毕横:

东方的“儒释道”文化一直感动和震撼着我,那是突破我们认知维度的思想精华,却被误认为是陈词滥调甚至封建迷信。所以有机会把这些经典用当代艺术的方式重新解构传递给有需要的人,这个行为本身就很艺术。当然,庞大的文化体系构建,要一点点地做,特别是进入到波谲云诡的公共领域。

我尝试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国际化的科幻形象,来表意深邃思想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接受时尚潮流外壳的同时,也为其开启一扇通往传统经典的小窗。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像是一个发现者和搬运者。

《新财神》这件作品主形象是代表着忠义诚信精神的关公元素、身体是代表着老一代革命者雷锋精神的老卡车元素、表达方式借用了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科幻机器人元素,这三个元素在时间上分别代表了古代、近现代和未来;空间上链接了东方哲思和西方潮流。既表达了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现状,也彰显了儒家思想中关于“诚信生财”的社会学理论。

后来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推荐,作为代表中国的国礼作品,前往德国展出。借西方科幻美学的时尚外壳,向外国观众表达了东方儒家思想的智慧内核:我们信仰关公,是因为尊重关公背后所承载的“诚信忠义”的精神。“因诚信而发财”是社会学的先进理论而非封建迷信。

换句话说,儒家思想也可以理解为是洞悉“人之所需”的方针指南。

出品方:

您刚才说到“儒释道”文化都曾感动和震撼您,除了表达儒家思想的《新财神》,您后来的机甲熊猫《阿潘达》作品当中,是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对吗?

毕横:

是的,创作《阿潘达》时,它的那一身酷炫的可穿戴式盔甲,其实代表的是现代人类工业文明的未来发展,而熊猫本身所代表的是自然环境保护课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是它胸口道家哲思的太极的关系:相生相克、互相依存。这件作品的外壳依然延续好莱坞式的可穿戴科幻机甲,而它背后承载的其实是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阿潘达,Iron panda 的译音,也是A panda的译音。在其钢铁巨兽霸气的外表之下,却蕴含着一丝悲怆的情怀:人类在为了欲望疯狂发展的同时,也慢慢侵蚀着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万物相生相克、本体同源的道家思想,也许是未来可能改变人类格局的基础智慧。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男人就有女人,有太阳就有月亮,电池还分正负两极?人类尖端科学中探讨的无形能量通过振动“一分为二”进而形成有形物质,这与道家文化讲的“道生一,一生二”又有什么关系?道家文化是打卦算命,还是科学的另类解读?

这也是我想通过作品引导观众进入道家文化世界的初心。

出品方:

那您能再聊聊机甲大圣《斗战剩佛》这件作品吗?您之前在其他采访中提到过,取名为斗战“剩”佛是因为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经典的认知更多地只能通过《西游记》这样的文学作品了,那您的这尊机甲大圣又有什么不一样的表达?

毕横:

在《斗战剩佛》中,我把金刚机甲这个未来科幻主题和我们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超级英雄孙悟空结合了起来。这尊象征着人类未来的机甲齐天大圣战衣,代表着以西方为主导的外求探索的科技智慧,而机器人手中推送和托举的却是一只正在修习禅定的小猴子,它身披袈裟、聚气凝神,代表着以东方为核心的内求自观的禅定智慧。

作品寓意真正的智慧是圆融和通透的,唯物唯心也是辩证统一的。

实证科技与哲学思辨两者的艺术结合,也正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希望之光。

机器关公、机器熊猫和机甲大圣,分别代表了我对儒道释三家传统文化最浅层的理解,但这种表达可以广泛链接新时代的大众,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以雅俗共赏的潮流外壳和海纳百川的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智慧进行解构重组和时代传承,哪怕只对社会起到一点点的正向作用,我都会觉得功德无量。

出品方:

我们发现机器关公、机器熊猫、机甲大圣这三件艺术作品也都有作为IP形象被写进这本科幻小说,而且还是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有什么内在关联吗?

毕横:

对我来说,艺术需要找到更多的创作载体和表达方法,所以我把这些艺术作品都构建了他们的世界观和故事,方便和更多层次和维度的观众去产生互动,而这第一部小说其实是一个世界观介绍和艺术角色的集合,运用了类似《绿野仙踪》的故事逻辑,让主人公在探险的过程中去认知世界和自己,最终获得了“本自具足”的智慧和改变世界的勇气。那么关公机器人、熊猫机器人和大圣机器人分别镇守在未来机器人世界的三个重要的场域,也分别代表着主人公必经的儒道释三层人生境界之路。

关公机器人所处的儒境代表着现实物质世界,是人与人相处、人与事相安的境界,他的目标是帝王将相、人中翘楚,他的烦恼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

熊猫机器人所处的道境代表着隐秘自然世界,是天人合一、遵循宇宙规律的境界,他的目标是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他的烦恼是避世藏烦、不得究竟。

大圣机器人所处的释境代表着高纬超脱世界,是突破时与空维度的宇宙实相境界,他的目标是超越生死、究竟涅槃,他的烦恼是众生愚痴、普度无门。

他们分别象征着人生的三个阶段:成就自我,解脱自我,奉献自我。

以上只是一种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解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多时候我都感觉不是自己在写作,好多想法甚至像是自己从另一个世界里跳出来的,而我也只是个代笔。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第一印象上是给人以感官冲击的,然后在更深层次的印象中,可以有各种层次的多重解读,甚至是更多读者主观理解的东西。

四、开创先河,自成一格

出品方:

我们在解读您整个艺术密码的过程中会觉得很新颖独特,既像好莱坞迪士尼一样亲民、具有潮流感,又像古文、诗歌一样需要仔细品味,感觉很舒服却不知如何为其归类,您觉得您的艺术风格属于哪一类?

毕横:

我觉得还没有到准确分类和定义的时候,因为整个艺术过程还没结束,甚至才刚刚开始。我也没有刻意借鉴前人,这种发自本心的创作初衷,以及顺应当下时空的创作方式,它的所有逻辑都是前所未有和不可复制的,我也坚信它必将形成一个新的美术史篇章。

就像当年意大利的古典主义、法国的印象派、美国的波普艺术,都是时空的产物。我需要做的是用艺术真诚地记录这个时代与风土。至于名称分类,自然会有别人去定义和解读。

如果非要按照现有的标准分类,我觉得可能会算是公共艺术的大范畴。

每件艺术品都无法脱离当时的时空背景来解读,每个艺术家也都无法忽视时代和地域的属性去创作。如何让阳春白雪被雅俗共赏,如何让美育不太普及的中国百姓接受本土艺术,这是一个相当宏大而又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

公共艺术拉近了艺术家和观众的距离,让艺术不必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可以让更多受条件限制、没法经常进美术馆的人多一些便捷的日常美学接触。丰富公众视野,开启公共话题,在互动中赋予公共艺术品更持久的生命力。

而且,公共艺术发展到今天,早已突破了特定行业和领域的束缚,介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品方:

确实,就像您说的,广义的公共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那狭义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多是以城市雕塑地标呈现,像您之前创作的望京地标艺术品“胖哒”,就已经成为一种城市的自我表达。您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胖达”诞生的过程吗?

毕横:

我16岁来到北京,就学习生活在望京,恰逢望京地标重建,又经过层层审核调研考核,最终选择了胖哒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挺兴奋的,不仅是可以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做一点贡献,更重要的,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首都如此核心的区位用艺术家作品来呈现地标。它也从侧面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

《胖哒》是由不锈钢板一锤锤敲制而成,表面进行了哑光着色处理。高度是10.5米,分了五六次才从工厂运过来。设计理念也是将人文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有机统一,使作品既符合望京的科技艺术定位,又能凸显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胖哒胸前的Wi-Fi标志,也是经过数次讨论后确定下来的,意在彰显望京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的使命。在它的旁边,还有一枚小小的纽扣,上面有闪电形的“充电标志”,其黑白色的背景象征着太极阴阳鱼图形,代替传统道家文化符号来寓意东方哲思,也寓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融的属性。大熊猫胖哒雕塑上还设计了太阳能发光装置,周身的灯带夜间都是可以发光的,而且颜色可以变换。

它的姿势也是反复敲定而呈现出的拥抱的姿势,像是在欢迎大家来到望京;其中有一只手举得更高一些,像是在眺望远方,又像是指挥家在奏响时代的凯歌;还有人觉得它站在路口,可能是在指挥交通……奥运期间,一些明星和网友甚至亲切地叫它是铁墩墩,说它是冰墩墩的哥哥……

我希望我的艺术理念不是一个单薄的标签,而是一个代表东方人哲辨思维的一套文化系统,就像机甲熊猫,我认为它最珍贵的应该是“将代表人类未来的科技盔甲与代表自然环境保护的大熊猫用道家太极智慧艺术相融”这个内在核心,而它的外形外壳则可以根据观众的不同而应机随缘变化,遇到喜欢酷炫科幻感觉的观众可能就用机甲熊猫《阿潘达》来表达,遇到喜欢萌宠可爱感觉的观众,可能就需要《胖哒》出场了。就像我见客户穿一身职业装,见同学穿一身运动装,见父母穿一身休闲装,回到家里可能就穿一身睡衣……

穿的衣服随缘而变,穿衣的人才是根本。

出品方:

在我们的潮流圣地三里屯,也常能看到您的作品,比如牛年非常霸气的一个名为《势》的巨大机械牛以及虎年的一群名为《“不老”虎》的巨型不锈钢作品。既能与三里屯的时尚风味完美融合,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力量之美,让我们都非常想了解它们的创作过程和理念。

毕横:

《势》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古代传统、未来科技以及当下国运。我运用了中国的老黄牛形象,结合了顶级跑车的流线型工业美学,呈现着华尔街铜牛的动势……老黄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致富的象征,而超跑则代表了新青年一代对于财富的向往,最后华尔街牛又是金融股市的全球吉祥物。三者合一,表达了东方意识形态下新时代青年的财富观,以及对中华崛起大势所趋的祝福。年青一代都想开超跑,都想去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实现财务自由,但我们不是投机取巧一夜暴富,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老黄牛精神。

《“不老”虎》这件作品则是取材于民间传统文化“布老虎”的内核,布老虎民俗源于民间的虎图腾崇拜,象征着中国百姓对下一代的关爱,也有平安镇宅的寓意。我将其用科技时尚的外壳重新包装演绎,将“布”老虎变成了不锈不坏的金刚机甲“不老”虎,表达了新一代中国父母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坚守与传承:时代更迭,潮起潮落,但我们对家人与孩子的爱,永恒“不老”。

五、半生积淀,为国而绽

出品方:

有没有想过,自己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迪士尼或环球影城之路呢?

毕横:

这个梦想从未停止过,后来也是比较有缘分又被派拉蒙邀请,去做了一些交流合作,我也算潜入了他们的内部。确实从文化体系和商业逻辑上他们都解决得非常好。你想变形金刚其实是日本的产物,也算是亚洲的文化IP,结果却被他们玩得风生水起,把这个价值扩大到最大化。包括我们的熊猫国宝元素,也被《功夫熊猫》占领了国人心智。

我也在用我半生经验去构建一个我心中的东方文化系统,但文化领域是需要资本和内容双剑合璧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自知财力有限的我着重在艺术内容的创作开发,构建自己的机甲IP宇宙,待“另一条腿”成熟时,与有缘人去合作。

出品方:

您的所有作品都使用了机器人、机甲的元素,在未来的创作中,您会尝试新的创作元素吗?

毕横:

“机器人”元素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会贯穿我这个系列的始终。这个《机乐世界》系列中的所有作品都是按照同一个世界观、宇宙观的方式构建和创作的。我希望我做的这套系统,能够代表中国向外输出,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用一种世界性的语言重新包装、传递。它不限于影视,主题公园、小说、雕塑、玩具等。

机器人作为全球化的前沿科技元素,就像是一种世界各国人民共通的语言,一种最适合这个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语言,我用它来表达我要传承的文化思想,方便让大家产生一种无障碍的链接与沟通。

构建东方本土意识形态下的文化系统,不能照搬西方的文创概念,而是要自我生发出符合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表达方式。至于机甲的形色,可以随顺大众的审美,也可以引领大众的趣味。总之是用大众喜爱且能听懂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我的艺术思想,只是表达的内容是深邃和笃定的,这是很重要的不同。

机器人题材的文化作品在全球,特别是中国市场一直很受青睐,这个题材也往往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蓝图,而因为工业化进程的不同,广受喜爱的机器人形象大多为舶来品,我想做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顺理成章地便把“中华机器人”这块难啃却肩负使命的“硬骨头”,当作艺术语言一直使用。

出品方:

您从小就生活在艺术氛围中,父亲是美术教师,姥姥是民间艺人,到如今,您自己带着三代人的艺术积淀,成为大放异彩的世界级艺术家。在经过漫长的与艺术共生的历程后,您认为,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毕横:

我认为,艺术家的本质是认知;艺术的本质是能量。

每件作品其实都是创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内在认知的一种外化表达。收藏家去收藏艺术品,其实是收藏了这个艺术家那段时空下的认知。艺术家的技巧和灵感、格局与智慧,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及灵魂,都是通过“认知”去把它化成一种可以表达的东西,最后通过某种媒介表达出来。

其实“艺术”这个词本身是一个伪概念,我之前也提到了,我一直不觉得艺术是一个职业、一个行业。任何人足够专注都可以是艺术家,任何事情做到一定境界也都是艺术。绘画、雕塑、小说、戏剧,都是艺术家自我认知的表达、思维能量的载体,所谓职业艺术家只是观察和表达的相对更纯粹更专注、能量更聚合而已。

出品方:

感谢如此通透的分享,相信对有幸读到这里的读者也会是一种认知的拓展。那么在最后,还有没有可以和年轻的文化艺术从业者分享的心得体会呢?

毕横:

我听过未来的三位艺术大师的三句名言,可以分享给大家:

沃兹基说,“艺术是对共性的个性表达,好的艺术是能将最平凡做成最不凡”;安子格说,“艺术最简单也最困难,偏技巧的要做到极致,偏观念的要做到真诚”;

海士沃说,“艺术需要天赋,善用笨拙和朴实的天赋”。

而未来的这三位艺术大师我也非常熟悉,沃兹基(我自己)、安子格(俺自个儿)、海士沃(还是我)。

哈哈哈哈哈,开个玩笑。

最后,希望在中华民族正在崛起的当下时空,我们的艺术文化能够和其他方面的国家实力一起,在世界格局中绽放光彩。也希望我们所有艺术从业者,都能在这个过程中献出个人的一点微薄之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崇洋媚外,我们生活在文化艺术最动**却最美好的时代。

这个,不开玩笑。

“中国艺术应该像月亮,我们从屋子里看它,它属于这个窗户;我们走出屋子看它,它属于树梢;我们爬上树梢看它,它属于山顶;我们爬上山顶看它,它属于云端;当有朝一日我们有能力飞上云端再去看这个月亮,却发现它又处在另外的一个境界。其实月亮本身并没有变,是因为观赏者自身所处的观赏角度,还有自身所处的境界的不同,所以观赏到的月色也不尽相同,这就是雅俗共赏的魅力。”

“中国艺术应该是月亮,它不仅可以倒映在一碗水中,也可以倒映在一口井里,还可以倒映在一片汪洋大海中,事实上月亮可以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山川河流、大小容器合作,只因月亮具有足够的高度,这样的艺术格局才能够贯穿古今中外、跨越时空为他人照明。而没有利他之心的作品也终会淹没在历史之中。互联网时代是人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是人民的艺术,这就是广纳百川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