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老朱信服班底的讨论

这会儿坐在下面的这些人都算得上是这会儿的大明绝对的核心人物了。

徐达、汤和、李善长、冯胜、傅友德。

除了这会儿卧病的李文忠之外,可以说是大明最顶尖,处于权力最核心的一批人都已经在了这会儿的奉天殿中。

无论是他们自身的功劳,经历、眼界,说是冠绝这个时候的大明也不为过!

至于老朱所说的最近的事情,指的自然就是最近朝中大臣们都在讨论的大事情。

关于太子殿下成立的这个商部,到底有没有必要?

听到了老朱这么说之后,徐达率先将目光看向了汤和。

其实在座的诸位也都明白,这个时候他们要讨论的那里是什么太子想要成立商部?

到时候商部若是成立,站在背后的人必然会是朱肃。

而徐达对于自己这个聪颖的有些过头的小女婿肯定是支持的。

但是作为军方一席最强大的大佬,这会儿的徐达肯定是不能先发言的。

那么就要有人作为他的嘴替,替他把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啊。

比如这个时候,就轮到汤和说话的时候了啊。

对于徐达要求自己第一个出头的事情,汤和心中肯定是有所不满的。

好歹自己也是大明的国公,哪怕就是排次序,哪怕是算上那个比他们小一辈,年纪轻轻却战功赫赫的李文忠之外,他老汤的功劳也是在前列的好吧!

这个时候率先让他发言,这不是丢他这个国公的脸吗?

但是汤和还知道另外一点啊。

这大半年来,冯胜在家养病,闭门不出,对于京城之中的消息相对比较闭塞。

这会儿能听说商部的事情都已经十分给面子了,指望着他去了解朱肃?

那还不如指望着老母猪会上树呢。

而傅友德呢,这两年之中常年领兵在外。

先是帮忙平定贵州,好不容易等到贵州的事情结束,想要回京修养一段时间吧。

结果朱肃就在浙江搞出事情来了。

原本应该直接去燕地的燕王朱棣迫于无奈,临时转头前往海宁。

而刚刚到了京城之中,还没休息一天的傅友德,只能十分无奈地前往北地了。

因此对于京城之中的状况也不是十分了解。

至于李善长,就冲着朱肃专门上前去他家门口堵门的交情,再加上这家伙多少有点固执的观念,能不跳出来添乱都已经不错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徐达只能指望汤和了。

该说不说,汤和这些年之中虽然没有担任过太多的文官吧,但是该有的政治智慧还是有的。

“今年秋冬之季,京城之中的商人们十有八九前去了江南地区,差点给京城之中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大批百姓没了生计,流离失所,京城之中商品缺失,除了一些小家小业的小商人之外,看不见丝毫京城之中的繁华。”

“若不是朝廷应对及时,只怕朝廷说不好还真要被商人们压倒一头。”

“由此可见,这些商人们的势力已经成了气候了,若是再不管,只怕下一次出现的就不止是京城之中的商人们组团对付朝廷了啊。”

的确,这一次的事情留给大家的印象还是十分深刻的,若不是朱标及时站出来,以工代赈,而后又有朱肃开设大量的工厂,当时的情境下会发生什么,这些人还真不敢胡乱猜测。

对于这些事情,冯胜虽然在家中,但是也是有所耳闻的啊。

因此听到了汤和这么说之后果断地点了点头。

但是汤和的话音刚刚落下,李善长就大声说道:

“这件事情臣不同意。”

“先前的事情一方面是锦衣卫在京城之中大肆的搜捕商人,甚至都已经搜捕到老臣的府中来了。”

“有锦衣卫这样的行为,导致商人们的行为混乱,最后有不少人产生了想要离开京城之中的想法也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这件事情归根结底,就是户部失查,没有及时地搞清楚当时京城商人和江南商人的动静,所以产生了误判,这才导致了那次意外事故的发生。”

“因此臣觉得,只需要让户部加强对于商人们的监察,想必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说到这里,李善长停顿了一下,像是要给这几个人一个人思考的时间。

情况也如同李善长所预料的这样,这几个人沉默不言。

不说是不认可他的观点吧,但是至少也没有到了反对的程度上。

看见了这一幕之后,李善长继续开口说道:

“况且经历了元末的战乱,如今的大明虽然整体上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措施已经接近十年。”

“但是这十年之中,无论是人口还是其他方面,比起元、南宋时候的时期,还是有几分差距的。”

“更何况,就以大明的现在的百姓数量和土地数量,养活全国大多数的百姓尚且做不到。”

“若是成立了商部,对于商人和商业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朝廷在支持百姓们去经商?”

“臣以为,我大明的国本在于百姓,民以食为天,若是连百姓都养不活了,就算是发展商业又能有设么作用呢?”

听完了李善长的慷慨陈词之后,即便是老朱都有些沉默了。

的确,从长远来看,发展商业,拓宽经济来源,充实国库,的确是让大明迅速变得富强的最简单的办法。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明,百姓数量本来就不算多,若是让人以为朝廷在鼓励商业发展,提高商人们的地位,到时候谁去耕地?

这么大的国家,若是没有足够的农民去支撑,即便是商业发展的在繁华又有什么用呢?

“我怎么觉得,朝廷成立商部,乃是从商税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于商人的控制,进而降低各种工具的价格,以此来稳定我大明的农业呢?”

虽说像是耕牛这样的东西,在这个时候的大明,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

但是其他的农业工具,也是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东西啊。

若是商业发展起来,能给这些农民们带来的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各种工具在市场竞争之下,价格下调,质量上升。

工于利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