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此书的相关评论:追求历史底蕴与文学品位

――田闻一和他的《赵尔丰-雪域将星梦》

陈朝红

当今文坛,空前活跃,异彩纷呈;眼花缭乱的旗号和主张,各不相同的追求和探索,多种多样的写法和格调。面对潮涌潮落、喧嚣变幻的创作流向,作家应当清醒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多元变化的文学格局中找准自己的艺术定位,不左顾右盼,不盲目跟风,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注意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经过刻苦的艺术探索和创造,方能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创造出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独特艺术风采的作品。

擅长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田闻一,就正是这样一位具有艺术的自觉和执著追求精神的作家。田闻一长期坚持业余创作,十分刻苦勤奋,曾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散文、特写、报告文学。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他逐渐将主要精力转向纪实文学、长篇小说创作,特别着重在近现代史题材领域深入开掘。田闻一创作重心的转移,应当说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清醒的艺术选择。田闻一的生活经历比较特殊,他的家族成员中,有些人同旧社会政界上层人物有着广泛的联系,这使他有机会了解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材料;田闻一长期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经常同各界知名人士打交道,也便于查询和掌握丰富的文史资料。这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日积月累的历史文化积淀,就成为田闻一可供发掘的丰富的生活矿藏和独特的艺术优势。一旦认清了这一优势,田闻一的创作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坚实的基础,从而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些年来,田阅一辛勤笔拼,几乎是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连续推出了《未遂政变》、《成都残梦》、《八千里路云迫月》、《黑幕低垂》、《飘炸美国》、《赵尔丰――雪域将星梦》(以下简称《赵尔丰》)、《东北帝国梦》、《张献忠-大西皇帝梦》和散文随笔集《梦中流过的珍珠河》、《黑幕》,等十部长篇。这些作品出版后,差不多都引起强烈反响,拥有众多读者,一些报刊连载或摘登,一些影视机构正改编搬上银幕、荧屏;获多种多项奖次。其中有些书在书市上很畅销,并在台湾出版,海内外也有影响。田闻一已成为当今一位十分活跃的作家。

田闻一的努力和追求,也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和支持。两年前,四川省作协曾为他的作品举办过一次研讨会,高缨、王火等一批著名作家、评论家与会,大家认为田闻一的作品是在追求一种雅俗共赏的高品位。田闻一正是怀着这种审美追求,在文学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其作品日渐趋于成熟和厚重,思想与艺术质量也不断提高,特别是他年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赵尔丰》,就是他这种努力的一个最新成果。这部3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确实是一部既有强烈的传奇色彩、故事情节引入入胜、可读性很强,而又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注重人物刻画、文学品位较高的佳作。

田闻一以严肃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冷静地、全而地审视历史。他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复杂的历史人物,不是采取简单化、表面化、陈陈相因、人云亦云的写法,更不是用现今流行的那种“戏谈”的轻率态度,捕风捉影、随心所欲地涂抹、剪裁历史。作家力图搜集、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史实材料,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拂去尘埃,筛选提炼,进行合理的艺术想象,加工和审美创造,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来再现历史生活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本书所写的赵尔丰其人其事,川人几乎家喻户晓。这位清末最后一任四川总督、清廷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残酷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川人对他恨之入骨,骂他为“屠户”。他在辛亥革命怒潮中陷入重围,又垂死挣扎妄图复辟,终被愤怒的军民诛杀,落得可耻的下场。老作家李吉人在其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大波》中,对这一段史实,曾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极为精彩的篇章。可是,如果全面地审视打量这个历史人物,就会发现他还有另一段经历。在他短短数月的川督任前,他还曾经戎边七年,转战康藏,历尽艰辛,屡立战功。他审时度势,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发展了康区的经济文化,有力地遏制了帝国主义勾结西藏上层反动势力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在清末政治腐败、风雨飘摇的危局中,这位“雪域将星”的所作所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西南边陲的稳定。赵尔丰的历史功过都很突出,可是,人们比较熟悉赵尔丰“屠户”的一面,而对其“将星”的另一面知之甚少。因此,如何历史地、全面地、公正地把握和评价这个人物,写出其独特的悲剧命运和性格的复杂性,这在文学上无疑是有意义和特色的,也是需要作家的胆识和艺术功力的。令人欣喜的是,田闻一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迎难而上,较好地实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第一次把这个独特复杂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地推上了历史舞台。

《赵尔丰》一书,背景开阔宏大,场面纷繁复杂,作家把赵尔丰一生最后七八年间的经历,放到消末政治风云变幻的广阔的历史背泉下来加以审视和描写,通过赵尔丰从功名的颠峰跌入覆灭的深渊的大起大落的悲剧命运,从这一独特视角透视清廷上层的腐败和争斗,揭露帝国主义觊觎西藏、勾结支持分裂势力的罪恶图谋,展现本世纪初西藏人民悲壮激烈的抗英斗争和如火如敲的四川保路运动。朝廷上下、内地边疆的种种错综复杂的斗争,汇成了清末川康地区风云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作品既力图全面展示赵尔丰的传奇经历和历史功过,更着意于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从中引出历史的鉴戒。恩格斯曾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屑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赵尔丰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所作所为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受到历史潮流的推动或制约。赵尔丰作为清末的重臣,不乏治军从政的才干、魄力,当他顺应历史潮流时,确能在康区有所建树,为巩固西南边陲作出贡献。然而,当他死心踏地效忠清廷,竭力支撑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厦,妄图阻挡人民革命的怒潮时,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阴谋诡汁,统统只能是徒劳,最终被历史潮流席卷而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得好:“世界潮流,浩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宣告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覆灭,也注定了赵尔丰这位清廷的殉葬者必然的悲剧结局。这部小说的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成都皇城坝上万众怒吼诛杀赵尔丰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读来真是有声有色,大快人心。这一历史审判场面,久久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至今重温回味,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沉甸甸的历史警示意义。

《赵尔丰》一书的历史底蕴和文学品位,不仅表现在作家对历史严肃审视的态度和在整体构思上对题材内涵的深入开掘,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作家把人物塑造作为整个作品审美创造的中心,作品里故事情节的结构编织,环境氛围的营造渲染,乃至生活细节的选择描绘,都紧紧围绕着塑造人物来进行。不满足于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着重在塑造人物的独特鲜明的性格上下功夫,使《赵尔丰》比作家的前几部作品在文学品位上明显高出一筹,由此也更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作家集中笔墨,多侧面地刻画了赵尔丰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凸现了这一艺术形象在那特殊历史环境里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人们看到,赵尔丰既凶残冷酷、威严刚愎,又才识卓具、坚韧俭朴,各种复杂的对立的性格因素,较为和谐自然地集于一身。作家还注意揭示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作品中对赵尔丰与藏族姑娘来龙的那种名为主仆,实为小妾的特殊关系的描写,不仅增添了传奇色彩,也成为揭示戎马征战中赵尔丰内心情感波澜的细腻笔墨。这些艺术描写,使赵尔丰的形象避免了平面和单薄,而有一种真实感立体感,显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活。

作品中对赵尔丰的“克星”尹昌衡形象的刻画,虽然只是在后半部分才着墨,却也相当有光彩。这位27岁的四川军政府首任都督,风流倜傥,雄姿英发,辛亥革命的浪潮把他推向历史舞台的前沿。他临危不惧,力挽狂澜,以大智大勇平息了赵尔丰一手策划挑起的旨在复辟的“兵变”,他当机立断,智擒赵凶,并顺民意将其处决,免除了新生革命政权的心腹之患。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场面的描写,凸现了尹昌衡年轻有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作品中有些次要人物,如赵尔丰的心腹幕僚傅华封、赵尔丰的得力干将、边军统领凤山,甚至那个只当了12天都督的立宪派首脑人物蒲殿俊,作家也能抓住主要个性特征,给以生动传神的刻画。

人物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地域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之中,要真实深刻地塑造人物,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出色描写。田闻一对此也很重视,他注意把握特定历史环境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不管是政坛风云、血火征战,还是婚丧饮宴、市井风俗,大多用笔精当,刻画细腻,使人有身临其境,历历在目之感。整个作品中,神奇苍茫的雪域高原风光与浓郁别致的川中风俗民情交织融合,时代的风云图与地域的风俗画相映成趣,给作品增色不少。

自然,《赵尔丰》在思想意蕴的深化和艺术的概括力上,也有欠缺的地方。某些人物的分寸和史实的把握,某些情节的安排和细节的处理,亦有粗疏失当之处。

田闻一的创作正处于良好势头之中,我们期待着作家不断有新的探索,新的收获。

(作者为前《当代文坛》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原载(《当代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