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已经开始的路,绝不停止!
我与柳荐棉君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在“华斯比推理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第二次也是在“华斯比推理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第一次他凭借《猫的牺牲》摘取这一重要奖项而站在领奖台上,第二次则是他以作品连续三届入选“中国悬疑小说年选”的青年作家身份,和一众同仁交流创作经验。
印象中的柳君是个温和而谦逊的人,总是面带笑容,话虽不多,但十分坦诚,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而我却知道在他沉静的气宇后面,有着怎样的卓越才华和不羁雄心,因为那时我已经读过他的长篇小说首作——即现在读者捧在手中的这本《纯白如雪》。此外,还有他在《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上给我的一句题签。
假如未来有人撰写一部原创推理小说史,2016年定是一个
难以绕开的年份。
以此前一年出版的《黑曜馆事件》为嚆矢,以当年出版的元年春之祭》为标志,新一代原创推理作家群全面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一大批文学素养极佳、理论修养深厚的青年作者接踵而来,星光闪耀;从此,原创推理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创作模式,开始在各自的畛域里精耕细作;从此,古典本格、新本格、社会派、硬汉派和幽默推理、民俗推理、历史推理、科幻推理等,各种流派和类型争奇斗艳、大放异彩——而在我看来,究其本质,新一代作者的主要创作理念基本上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新古典主义”。
毋庸置疑,在2000年开始的原创推理复兴运动前期,拓荒者们进行的探索和跋涉是极其艰难和坎坷的,在大众甚至将公案文学和推理小说混为一谈的年代,“生存”是比“发展”更加重要的第一要义,因此,虽然在这一时期不乏文泽尔和水天一色这样优秀的推理小说家写出了经典佳作,但在市场上占据主流的推理小说”,则是以血腥、恐怖、惊悚、猎奇抓取读者眼球的悬疑类作品。当然,过分高亢的前奏虽然只是号角,但在曲不成调的同时足以振聋发聩,为后来者的登场而奠基。
是奠基,却不是启蒙。
值得类型小说研究者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文学品类在创作上有着鲜明的承继关系的时候,原创推理却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那就是真正启蒙了新一代推理作者们的并非本国的前辈作家,而是来自异域的作家和作品。这一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
是阅读上的历史断层造成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大量引进和出版国外的推理小说作品,因此,与绝大多数在从事创作前只读过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70后”作家群不同,新一代推理作家们直接受惠于火山爆发一般引进到国内的海外佳作,在阅读种类上相当全面,在阅读数量上十分惊人,在理论修养上堪称完备,就像营养摄入全面的青年在精神风貌上与营养贫乏的一代(这里绝无贬低之意,在贫瘠土壤上破土而出的种子自有健旺的生命力)截然不同一样,他们在创作理念上也与本国的前辈作家迥然有别。他们更加强调线索的公平性、逻辑的严整性、解谜的趣味性和作品的文学性。换言之,他们所要追求的,是将自己汲取海外佳作内化后的成果以全新的面貌输出,这就导致他们的作品在血统和气质上必然趋向于回归推理小说的本源。
所谓新古典主义,是指不媚俗于大众、不盲从于潮流,严格遵循古典艺术的创作法则,结合时代的特性,进行全新的阐发。无论在音乐、美术、建筑还是文学上,新古典主义表现出了共同的气质,那就是严谨、理性和典雅,而一切符合这三大特点并可以从经典中成功溯源的作品,都可以归类为新古典主义。那么,新一代原创推理作家群所创作出的大量作品,虽然种类繁多、气象万千,却大都严谨扎实、其来有自,符合“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其中柳荐棉君的《纯白如雪》堪称代表作之一。
被暴风雪隔阻了道路的山庄,装修成日式风格而又符合东北
供暖需求的奇特建筑,一群心怀叵测的客人,一对暗生情愫的侦探与助手,接连发生的凶杀惨案、诡异莫名的杀人手法,还有密室、雪地足迹、嵌套式的案中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纯白如雪》都是一部充满了古典本格质素的推理小说。
不仅如此。
前面提及,新古典主义不仅在创作手法上遵循经典的要则,更加重要的是拥有一种古典的气质,即严谨、理性和典雅。
说到严谨,我想任何一位读完小说的朋友都会惊叹于这部作品宛如无数齿轮构成的精密仪表,虽然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但却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从步入山庄的那一刻开始,杀机四伏,暗流涌动,除了显而易见的线索之外,看似不经意的落子和闲琴,却无一处冗语,直到揭开谜底的一刻才发现是令人拍案惊奇的重要伏笔。极为难得的是,小说中出现了华语推理罕见的多重推理,正如作者借方雨凝之口所言,“根据某个线索进行推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使用另一个线索作为出发点时可能又会得到另一个,想要确定真正的答案,只能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或者证伪……我们所谓的逻辑推理并不是逻辑学里的演绎推理,而是将各种可能性枚举出来,再利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最后再根据可能性的大小来得出近似结论。”在细密地将每一个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每一种可能详加分析之后,最终剑锋所指,却是令人惊愕不已的真相和真凶。倘若逻辑流的最高境界是“秀逸”,我想这本书就是对“秀逸”二字近乎完美的诠释吧!
说到理性,全书始终洋溢着一种温暖和从容的气质,没有声
嘶力竭的吼叫,没有涕泪滂沱的号啕,甚至在追究一切悲剧的根源时,口吻也是平静的,“逻辑推理的确是通向真相的路径,但是逻辑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逻辑能解决的只有冷冰冰的东西,而人心是温暖的,人的心没有办法靠逻辑来推理。”在动辄以煽情为能事的年代,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一见,如果说最好的悲剧演绎是哀而不伤,我想这本书是达到了这个水准的。没有人说推理小说不可以描写丰富的情感,但丰富不等于癫狂;没有人说推理小说不可以审视现实问题,但审视更应该审慎。我始终认为,在推理小说中,无论凶手、受害者还是路人,都可以深刻地介入生活,但侦探本人,哪怕是硬汉派笔下的侦探,也必须有一份独得的冷静和克制,这种从杜宾、福尔摩斯、波洛一直沿袭到马修和加贺恭一郎的气质,应该成为以“推理”冠名的文学类型特有的传承。
说到典雅,不能不提及书中自始至终贯穿的艺术气息,除了优美如散文诗一般的文笔之外,无论是川端康成的《雪国》、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和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还是亚瑟·休斯《四月之爱》、莫奈的《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和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作者的艺术涵养,并借此来穿插情节、铺陈背景、塑造人物,甚至连乘车前往山庄的路上,回响在车里的也是舒伯特《天鹅之歌》中的《小夜曲》,“在这样的雪白天地里听着悠扬舒缓的音乐,仿若真的看到一只只白天鹅整齐地从身边游过”。联想到后文,这些纯白如雪的天鹅所要揭开的是一场纯白如雪的杀戮,心中更觉凄恻……坦率地
说,近年来,原创推理创作中出现某种“爽文”化的倾向,为了追求所谓的“流畅”,不惜把作品应有的文学性视为阅读的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并对一切严肃和经典的作品嗤之以鼻。我深知此种倾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会大行其道,就像《指环王》重映后被打出的无数个一星一样,但如果放宽历史的视野,大约也可以知道:“轻薄为文哂未休”是常态,“不废江河万古流”亦是常态。
当然,古典不等于复古,柳荐棉君在以严谨扎实的创作态度给《纯白如雪》铺上一层经典底色的同时,在案情的构筑、诡计的设置和逻辑的演绎上又处处独出心裁,绝无拾人涕唾的“融梗”和叠矩重规的“致敬”。我想,这一点也是值得所有有志在推理小说上有所建树的作者学习的吧!
写到这里,笔下不免有些伤感。五年过去,新一代原创推理作家们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市场大潮面前,似乎愈是采用严肃的创作态度和严谨的本格理念完成的作品,愈是遭到冷遇、冷待和冷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固然有年轻作者们有时不够接地气等因素(但“接地气”又岂是衡量文学艺术的标准?),客观上也说明国内市场尚无法对推理小说的传承性和多样性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包容。我从来不认为一味地迎合市场是正确的创作态度,而在实际写作中,也不免有些世故的考虑。每每这时,看到柳君在接受访谈时说的“作家应该有的素质是不被外部环境所影响,只写自己想要写的东西”,都不免心生愧意。
在《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上,柳君曾经给我写过一句题签:“已经开始的路,绝不停止!”
时至今日,偶尔和柳君微信聊天,谈起创作中的艰苦和困境,我们还是会用这句话来勉励对方。有时候想,曾经对原创推理有那么多黄金时代的期许,却都不如这一句来得苍劲豪逸——
已经开始的路,绝不停止!
呼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