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哉,乾元”——元朝的建立

蒙古军进入中原之初,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凡凭城抵抗的人,城破之日,除工匠外,不问男女老幼贫富顺逆一律屠杀。被掳掠或投降的人,则被大批迁往漠北,能幸运地存活下来的人也是十无二三。在蒙古铁蹄的**下,金人统治的中原人口锐减。在1207年,蒙古人进入中原前,金全国有人口768余万户,而到蒙古大汗窝阔台统治的时期,人口竟然减少到100多万户。

从1251年起,忽必烈开始正式经略中原地区。为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推行汉法,重用儒士,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维持蒙古帝国的战斗力量,就必须保证人口的稳定增长,因此忽必烈首先从农业抓起。他到达中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请蒙哥将原来的税制加以变更,并且在黄河畔修筑5座粮仓,允许百姓直接纳粟,起到了军民两便的作用。忽必烈还实行了劝农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忽必烈称汗后,在1260年设置十道宣抚司,并规定宣抚使有劝农的职责。从1261年起,忽必烈直接在中枢建立了劝农司,作为劝导督察农事的机构。后改为司农司、大司农司,其主要职责就是“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而从1264年起,更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官吏的首要标准。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努力,到1270年以后,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有的地方甚至得到了发展。

公元1253年,蒙哥把京兆地区赏赐给忽必烈作为他的封邑,于是,忽必烈在该地设置了京兆从宜府,负责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忽必烈在凤翔地区屯田,招募百姓耕种,然后用收获的粮食换取河东解州的盐,再开辟嘉陵江的浦运,将换得的粮食供给军队,巧妙地将经济生产和军事需求结合起来。忽必烈还在京兆地区设立了宣抚司、交钞提举司等经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商业之流通和印制交钞。

在忽必烈经营中原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开平府。开平府营建于1256年,经过3年的营造,宫室、城垣初具规模,成为忽必烈统治中原的中心所在。对中原地区治理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忽必烈兴儒学,以及对儒士的重用。他遵照窝阔台时期考选儒士的规定,免去儒户的赋役,修缮了燕京地区的文庙。当时中原儒士都对忽必烈充满期望,认为“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忽必烈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为他后来争夺汗位、一统天下、建立大元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1259年,蒙哥死在了四川的战斗中。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了长达5年的汗位之争。在这场战争中,稳定的社会基础和充足的物质基础是忽必烈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1264年阿里不哥败降,其直接原因就是粮绝兵疲。

忽必烈在汗位争夺取得胜利以后,随即挥兵南宋,开始了统一战争。

战争自1267年8月开始至1276年3月宋恭帝出降、南宋灭亡为止,历时近10年。后又用了3年的时间肃清海上的南宋残余势力,最终忽必烈完成了中华统一,结束了自朱温篡唐以来华夏大地的长期分裂局面,成为中国真正的主人。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从此,蒙古帝国在中国的这一部分以“元”这个名字被载入史册。

元·毗卢遮那些佛像

五、忽必烈的贤内助察必皇后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一生中,有两个女人对他的影响很大。第一个是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她任用儒士的政治观点影响了她的儿子,忽必烈年轻时就广纳贤才,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另一位就是忽必烈的察必皇后。

察必皇后姓弘吉剌氏,《元史》中对她的评价是“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当时与有力焉”。像大多数存在于史籍中的女性一样,记载她的文字并不多,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零星的资料看到她的性格,和她在忽必烈身边所起的作用。

察必不愧是忽必烈的贤内助。在前面我们提到过,正是察必的通风报信促使忽必烈及时赶回了开平,为他与阿里不哥的争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忽必烈处理日常政务的时候,察必也提供了不少帮助。一次,蒙古的朝臣上奏,要将京城近郊的农田割地变成牧场,以便牧养宫中的马匹,忽必烈听后欣然应允了这个计划。而察必皇后听说后马上来见忽必烈,正好看到了站在一旁的太保刘秉忠,马上生气地责备他说:“你是个聪明的汉人,皇帝对你的意见总是非常重视,如果你的意见正确,说了陛下就会听取,而你又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劝阻呢?”接着察必皇后进一步说:“我们刚到这里时并不主张农耕,割地牧马还讲得过去,现在天下已定,郊外的田地也各有其主,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情况下把良田变为牧场,可以吗?”忽必烈站在旁边听了察必的话,感到言之有理,于是取消了割地放牧的计划。

察必皇后有时也会做错一些事情,不过知错能改。有一天,察必皇后向太府监支取了一些丝绸布料,事后让忽必烈知道了,他对察必皇后说:“这些布料不是私家物品,都是供军用的,怎么可以擅自索取呢?”察必皇后听后知道自己做错了,从此,她带领宫女纺纱织布,还利用旧的弓弦织成衣服,衣服的韧度比当时的绫绮还好。后来察必皇后看到宣徽院有许多羊皮被扔掉不用,她又把这些废弃的羊皮收集起来,缝制成地毯,在宫中倡导勤俭的风气。

察必皇后是一个虔诚的吐蕃佛教信徒,她的第一个儿子朵儿赤的名字就来自藏文。察必皇后是一个仁慈的皇后,不过有时候这种仁慈又让她的思维过于女性化。南宋投降的消息报知忽必烈后,忽必烈十分高兴,在上都大摆宴席,君臣无不喜笑颜开,只有皇后察必一人若有所思,闷闷不乐。世祖看到后便问察必皇后:“现在江南已经平定,从此不必再大动干戈,大家都高高兴兴举杯庆贺,为什么你一人面无喜色呢?”察必皇后跪在地上回答:“我听说从古到今不曾有过一个朝代能千年相传,但愿我们的子孙不会蒙受亡国的厄运。”忽必烈听后,为察必能够居安思危大为感慨。后来,忽必烈把从宋朝国库缴获的各种珍宝搬到殿庭上,陪同察必皇后一起赏玩。察必皇后显得漫不经心,世祖感到纳闷,等察必回到寝殿后,派人去问她看中了什么东西。察必皇后面色忧郁地说:“宋人珍藏这么多宝物打算留给赵家后代,可是,他们的不肖子孙却无法守住这些珍宝,现在都归我们所有,我怎么忍心从中挑一件物品呢?”忽必烈再次感慨地说:“讲得多好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是皇后有远见。”

但在对待被俘的宋朝皇室成员上,忽必烈与察必皇后却产生了分歧。

察必皇后发现宋太后全氏在北方水土不服,仁慈的她就三次上奏忽必烈,请求将全氏遣归江南。忽必烈毫不客气地对她说:“你这个妇人太没有远见了,如让她南归,那些南方的宋朝人一定会利用她蛊惑人心,到时候就不只是她会死,她的家族也会被牵连,这可不是在爱怜她啊。你要是真关心她,就时常多去照顾她们一些,让她们安心地在这里生活。”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察必皇后只是一个有一定政治头脑的贤妻良母,离政治家还有相当的距离。

点 评

在历史上,可以把元朝看成是各蒙古汗国的大宗主国,实际上各汗国也承认这一点。至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很难说谁是正统,因为从蒙古人开始迷信军旗的力量的那一刻起,这种冷血的厮杀就成了一种必然。力量决定一切。

然而毫无疑问,忽必烈是蒙古帝国最后一位致力于对外扩张的大汗,尽管这种扩张被大海与密林所限制,后期多归为失败。但比起元朝后期的统治者来说,他的身子仍然坐立在马背上,而不是沉醉在宏伟的宫殿与高大的城墙里。可以说从成吉思汗立国的那一刻起,他所创立的行政与军事一体的国家体制,就是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当他的后代分裂、徜徉在城镇中的时候,蒙古帝国也就走向没落了。

可以这么说,这个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民族,同时逐步被他们所征服的文明所征服,忽必烈则成了蒙古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值得骄傲的征服者。

尽管这位征服者取得汗位的方法不那么让人信服,但他却是改变了华夏大地命运的人。

相关链接

忽必烈小传

忽必烈,史称元世祖。生于1215年,在位35年。

1251年,他受命于蒙哥开始经略中原地区。忽必烈重视农业生产与人口的恢复,兴汉法,用儒士,对中原地区生产力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1253年,忽必烈出兵平定大理,首次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1259年,蒙哥死。

1260年,忽必烈宣布继承汗位,并和阿里不哥开始了长达5年的汗位争夺战,最终获胜。

1271年11月,忽必烈宣布将“蒙古国”国号改为“元”,以一个新朝雄主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华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267年,忽必烈挥兵南宋。在经过10年的长期战争后,1276年宋帝出临安投降,南宋亡,中华一统。忽必烈召见宋帝后,宣布废去帝号,封为瀛国公。

1279年,南宋余部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攻破,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随后忽必烈进一步进行对外扩张,频频调动大军,对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缅国、爪哇等诸国用兵。在忽必烈大军的攻击下,高丽、安南、占城、缅国、爪哇等国先后被迫表示臣服。而元朝与日本的官方关系紧张,民间经济文化往来却极为频繁。

在忽必烈统治时期,他借用汉法,想要妥善解决大蒙古国时遗留下来的汗位继承问题。大蒙古国早期,并无明确的立储方法,常常是在大汗临终时才有遗训,以确定新的汗位继承人。而这个遗训也不足为凭,仍要经过贵族大会“忽里台”的推举,即位者才能成为合法的大汗。这种不明立皇储的旧制,多次引起蒙古贵族内部的汗位争夺。

为了避免历史重演,忽必烈明确了设立皇储的意向,在1273年,正式册封次子真金为皇太子,作为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为争夺汗位而发生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可惜皇太子真金英年早亡,结果这一重要制度在后来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延续下来,导致元代中期蒙古皇族各支系间的火并连年不断,政局长期动**不安。汗位继承问题困扰元朝始终,成为元朝早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294年春,忽必烈病逝,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亨年80岁。

元·莲花玻璃托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