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后主亡国

宋太祖在决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后,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八个小国。这样一来,南方的“十国”中就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国了。

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割据政权,那里土地肥沃,在“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中也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因此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但是南唐的国主在政治上却显得十分昏庸无能,并没有将经济上的优势转化成强盛的武力。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他对诗词、音乐、书画都十分精通,他的父亲李璟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才能。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却非常失败。

虽为大国,南唐在对北宋的关系中一直采取低姿态。赵匡胤一登皇位,唐主李璟就派使者送来金帛朝贺。后来在平定李重进叛乱时,亲征至扬州,李璟又派大臣冯延鲁带着财物来犒劳宋军。太祖非常傲慢,责怪南唐帮助叛军。冯延鲁不卑不亢,说正是因为南唐没有帮助叛军,所以他们才失败的。太祖有些生气,说:“将军们现在都劝我渡江南下,你说怎么样啊?”冯延鲁非常镇静,说:“陛下神武,统领大军前来,我们小小的唐国哪里敢抵抗。但我们国主还有亲兵侍卫数万人,愿凭长江之险,与国主同生死!”那时,宋朝基业未稳,宋太祖也只是出言试探,他呵呵地笑着对使者说:“我只是跟你开个玩笑罢了,你不要在这里胡说八道。”

灭亡南汉之后,北宋就开始加紧备战进攻南唐。此时,南唐李璟已死,李煜即位。李煜已感觉到了危险,但他仍然每年向宋朝缴纳大量贡赋,更是上表宋太祖,主动要求削去唐国主称号,改称江南国主。李煜词写得好,为人也并不愚笨,他知道恭顺并不能买来平安,但是又清楚自己没有力量与赵匡胤对抗,他只求能够尽量拖延灭亡时间,并不在军事政治等方面进行救亡的准备。

开宝七年(974),宋太祖认为出兵南唐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为了师出有名,他下诏要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到开封朝拜。李煜是个胆小的人,害怕被宋扣留,不敢前往。这一年九月,太祖令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兵、步兵进攻南唐。

曹彬从荆南带领水军沿江东下,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潘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滔滔江水挡住了去路。宋太祖对此早有准备,他命人造了数千艘黄黑龙船,并准备了大量巨竹,利用竹子将大船绑在一起,搭成浮桥,步兵就可以像走在陆地上那样顺利过江了。潘美到达江边之后,马上派人依旨赶造浮桥。

宋军南下并没有耽误后主李煜的宴饮,他仍然像往常一样和大臣们一样躲在金陵的宫殿里喝酒。当听说宋军要搭设浮桥渡江时,李后主便问周围大臣这可如何是好。有大臣说:“自古以来,就没有听说过有搭浮桥过江的,他们这件事肯定是办不成的。”听后,李煜端了酒杯,哈哈大笑说:“我早就说过他们只不过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

李煜没有想到,宋军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搭好了浮桥,潘美率步兵沿浮桥顺利跨过长江天险。面对渡江而来的宋军,南唐守将屡战屡败。第二年二月,宋军已开至秦淮河边,和南唐的十万水陆守军对垒。宋朝大军势不可挡,在潘美的带领下冲入江南兵大营,并乘机放了一把火,致使南唐的十万主力大败而逃。

宋军已至金陵城下,后主李煜却还蒙在鼓里,仍然和往常一样在后宫中和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一天,他偶尔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这才大吃一惊,明白江宁(今江苏南京)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李煜回宫以后,派能言善辩的大臣徐铉前往东京去求和。徐铉见了宋太祖说:“李煜无罪,以小国服从大国,待陛下就像儿子待父亲一样孝顺,从没有过过失,陛下为什么还要讨伐他啊?”

宋太祖冷冷地反问他:“那么你说父亲和儿子能分成两家过日子吗?”

徐铉依然不停地分辩,太祖按住宝剑,怒气冲冲地朝着他骂道:“你还不快给我住嘴。李煜没有什么罪,但现在是天下一家,我的床边怎么能容忍其他人在酣睡!”

徐铉只能惶恐地回到江宁。李煜知道求和已经没有了希望,于是连忙从湖口调来十五万大军,试图解金陵之困。兵到皖口(今安徽安庆),与宋军遭遇,受到两路夹攻。南唐军效仿周瑜火烧赤壁的战术,想放火烧宋军,哪知运气不好,正碰到起北风,大火反倒烧了自己的军阵,南唐军全军溃散。

宋将曹彬派人到江宁,劝李煜早日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毁灭。后主还是想继续拖延下去,于是曹彬下令攻城。第二天,江宁城就被宋军攻破了。宋军进城后,秩序井然,并没有骚扰百姓。待在后宫里的李煜知道消息后,叫人在宫中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杀,最后毕竟没有赴死的勇气,只好带着大臣走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李煜投降后,曹彬允许他带五百人进宫收拾行装,允许他带上后宫中的任何珍宝财物。亡国已在眼前,李煜哪还有心思蓄积财物,只是派人匆匆取了一点就出来了。走出宫门时,南唐乐师为他演奏起凄凉的离别曲。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李煜后来作的这首词,正是当时情景的最好写照。

李煜一行被押到汴京后,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封他为违命侯,并封他的妻子小周后为郑国夫人。宋太宗即位后,又加封李煜为陇西郡公。

虽然同为“亡国之君”,但南汉刘善于谄媚,经常在太宗面前曲意逢迎,李煜就不同了,他只会作词来寄托自己哀怨的情绪,口才却是一点没有,一来二去,太宗就对他有了猜忌之心。

太平兴国三年(978)的元宵节,各位命妇依宋制入宫庆贺。李煜夫人小周后生得花容月貌,入宫时正巧被太宗看见,于是被太宗强留在宫中。李煜知道后,仰天流泪,自此心中更是凄苦无比。

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也恰好是李煜的生日。李煜感慨身世,提笔填了一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恰好被太宗派来监视李煜的人听到,很快就传到了宋太宗那儿。太宗一读,勃然变色:“这个李煜还没有忘记故国,如不将他除掉,必为后患!”于是,太宗赐李煜“牵机药酒”,李煜喝完后便倒在**,转眼已是气息全无。

李煜死后,太宗废朝三日,将其厚葬,并追封其为太师、吴王。

五、宋太祖的“祖宗家法”

作为开国君主,宋太祖在统一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也没有志满意得、忘乎所以。平定南方诸国后,各国的金帛财宝源源不断地运至东京,宋太祖将它们作为战备物资,全部收贮在内库,从不随意挥霍。宋太祖本人有射猎和蹴鞠(踢球)的喜好,刚做皇帝时,他常常技痒难耐,时不时邀上几名手下游玩一次。一天,宋太祖正在后苑射鸟,有大臣跑来说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接过奏章,发现并不是马上要办的事,不禁有些恼火,便训斥了那名大臣几句。那大臣却答道:“奏章里的事虽然不是很急,但总比射鸟急吧。”宋太祖听他反驳,就更加恼怒了,随手抄起一把玉斧,掷向那人,那人门牙被撞掉了两颗,并不作声,只是跪在地上,将牙齿捡起来装在衣服里。宋太祖问:“你想拿这个来控告我吗?”那人说:“不敢!不过陛下既为天子,一言一行自然会由史官记录在案。”宋太祖一听这话,恍然大悟,作为天下主,一言一行至关重要,他赶紧将那位大臣扶起,向其表示歉意。以后,太祖慢慢地将射猎和踢球的嗜好戒除了。

宋太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在他统治期间,采取了“布声教”的策略。布者,广施恩德也;声者,严威也。即所谓恩威并用。

宋太祖非常懂得笼络人心。陈桥兵变后,宋太祖初入皇宫,看见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小孩,乃周世宗的儿子。宋太祖问旁边的赵普、潘美等人怎样处置才好,赵普说应该斩草除根,潘美在旁默默不语,太祖便问他的看法,潘美仍是不敢应声。宋太祖说:“夺了人家的皇位,还要再杀人家的儿子,我实在是有些下不了手啊。”潘美这才说:“臣也曾在世宗手下当官,我劝您杀此遗孤,对不起世宗;劝您不杀,您又会认为我不忠于您。”宋太祖摆摆手:“你把这个孩子带回家,就当是你的侄子抚养吧。”

一日宋太祖举行国宴,周世宗朝留下来的翰林学士王著喝醉了酒,在宴席上大声喧哗,有人看不下去,劝他收敛一些,他却突然跑到皇帝的屏风前放声大哭。宋太祖并没有发火,只是派人将他扶了出去。有大臣说,前朝遗臣在宫中痛哭,是因为思念周世宗,应予严惩。宋太祖不以为然,说王著只是一个书生而已,我知道他的为人,这事就不用再提了。王著酒醒后,非常后怕,见自己并没有被杀,从此就死心塌地效忠宋太祖了。

作为一名武将,赵匡胤知道纵兵掳掠必将引起民众的反抗,所以在对外征讨中,宋太祖都要告诫军士不要滥杀。平灭后蜀时,宋将王全斌在城中杀人较多,还放纵将士掳掠财物,引起后蜀民众反抗,被赵匡胤惩治。

曹彬围攻江宁时,宋太祖三番五次传旨:“勿伤城中人。”于是江宁城内百姓性命财产得以保全。平定江南的消息传到朝廷,群臣都上朝称贺,赵匡胤一反常态,流着眼泪说:“百姓受割据之苦,我以‘布声教’安抚他们。可是攻城的时候,必定还有百姓在刀兵中丧失性命,这是我所感到悲痛的。”

赵匡胤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也采取了“布声教”的策略。党项族居住在宋西北边陲,该地节度使李彝兴欲与宋政权通好,便派遣使者向宋廷贡良马300匹。赵匡胤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立即命玉工赶制一条玉带回赐李彝兴。为了制作这条玉带,赵匡胤特意询问党项的使者:“彝兴腹围是多少?”使者回答说:“彝兴的腰腹很大。”

“呵呵,看来你们的元帅是一个福人哪。”赵匡胤随即命玉工打造了一条“大如合抱之木”的玉带。

使者将玉带带回党项,李彝兴十分感动,表示要效力于宋廷。后来,宋军进攻北汉时,李彝兴果然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了保持边境安宁,赵匡胤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悉心绥抚”,对于那些不能遵此办理的大臣,不管有多大的功劳,都予以撤换。灵武节度使冯继业经常出兵夺取羌人的羊马,引**乱,赵匡胤知道后立即罢免了冯继业,改用段思恭驻守灵州。段思恭矫正了冯继业的过失,按赵匡胤的旨意对羌人悉心绥抚,使边境安定下来。段思恭也由此受到赵匡胤的丰厚奖赏。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的局面,使赵宋王朝能够长期巩固下去,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措施。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军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开始。之后,三项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继推出:

第一,建立枢密院制度。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三衙掌握着禁军,但是没有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这样就使得调兵权与领兵权各自分离,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第二,内外制约。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都城开封,一半戍守各地,但开封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随时可以平定外地叛乱。而外地的军力联合起来也足以抗衡京城驻军,这就使得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

第三,兵将分离。采用“更戍法”,驻屯京城的禁军和驻在外地的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使将官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当然也就不能率兵与朝廷对抗了。

为了消除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宋太祖采用了强干弱枝的方略,主要内容有:

第一,削夺其权。将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划为京师直属,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听令于节度使。对于那些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同样以“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

第二,制其钱谷。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第三,收其精兵。各州长官需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善战的人选送到京城补入禁军,又在地方上招募强壮的民众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使得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地方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地方军,已无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削弱宰相权力。宋太祖即位后,宰相奏事仍然沿用旧制,坐在凳子上向皇帝陈述。一天早朝,宋太祖突然对宰相王溥、范质说:“我眼睛有些昏花,你们把奏疏送上前来。”在范、王二人离开座位的时候,侍卫悄悄地将他们的座位都搬下去了。之后,宰相在皇帝面前也要像其他臣子一样站着奏事了。宋太祖不仅从形式上降低宰相的地位,而且将原属于宰相的军权交枢密院掌握,财权则交三司使掌握,宰相的权力仅限于民政。

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在百官中推荐“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如设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这样就可以使各部门长官相互制约。宋代官制中,“官”是品级,只是据此享受俸禄;“职”是殿阁、馆阁学士一类的荣誉称号,同样没有实际权利。只有由皇帝或书省“差遣”的临时职务才能够执行实际权力。任官时职、权分离,名、实混淆,可以使任何官员都没有办法将权力、荣誉和威望集于一身,权力大的不一定职高,职位高的却可能没有权力。

为扩大统治基础,宋太祖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

宋初时对科举考试的范围大大放宽,不管家庭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赵匡胤还规定了极为严格的考试制度,以防止权贵子弟舞弊。

宋太祖还着力于改变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延用名儒。针对五代时期文教不兴、学校荒废的情况,他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当国子监开学讲书的那一天,他还专门派人送去美酒等以示祝贺。

宋太祖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集团,原来只作为装点摆设的文臣开始逐步取代武将,在政治领域活跃起来。

由宋太祖主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宋太祖所创立的这一整套国家治理制度也成为宋室世代奉为圭臬的“祖宗家法”。

不过,宋太祖这些防弊之政、立国之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杯酒释兵权”使武职官员形同虚设,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官僚机构重叠,互相牵制,造成“冗官”“冗费”的情况与日俱增,而办事效率又极为低下。到了北宋中后期,太祖皇帝的“祖宗家法”终于使这个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

点 评

宋太祖赵匡胤称得上是一代名帝,他的伟大功绩和他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

太祖本人心地清正,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不好声色,崇尚节俭。在他的带动下,宋朝在开国之初有效地扭转了五代以来奢靡的社会风气。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乱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太祖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后世有“宋朝是文人的乐园”之说。

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施行的减轻徭役、兴修水利、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举措,迅速把宋朝推向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建隆之治”。

当然,宋太祖创制的“祖宗家法”也有不利的一面,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最终导致了宋朝长期积弱的局面。

相关链接

赵匡胤小传

赵匡胤(927—976),宋朝开国君主,涿郡(今河北涿州)人。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为周太祖,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太祖死后,周世宗即位,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于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

开封的宋代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