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禅宗和净土宗的盛行

自从南北朝以来,修习禅法皆以《楞伽经》为印证。到了隋朝时期,重视《楞伽经》的风气稍有变化。唐初的大师弘忍(602—675)在给徒弟讲佛法时,常常劝他们诵读《金刚经》。弘忍还命弟子作偈,选择其中能见本性者传授衣钵。大徒弟神秀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在寺中从事破柴踏碓等勤杂工作的慧能认为此偈未见本性,随后也作一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他悟性很高,便把衣钵传给了他,并让他速速离开,到各地传授佛法。慧能(638—713)在岭南一带,提倡顿悟见性。

神秀则在北方活动,信奉《楞伽经》,主张不断修行,逐渐觉悟,这样,禅宗慢慢地就分为南北两宗。神秀受到武则天的礼遇,在京都洛阳和长安影响很大。到了天宝初年,慧能的得意弟子神左去洛阳传授禅法,日渐被当地人所接受,神秀的渐修之教从此逐渐衰落,此后慧能的禅宗一家独占当时佛教泰斗之位。

慧能对于禅宗佛法的认识为:“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于人的心中。从这个基本点出发,他提出“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因此,“菩提只向心觅,西方只在目前”。他的佛法观点中认为只要认识到这一点,除去各种杂念,“一刹那间,妄念俱灰,若识自性,一悟即到佛地”,就可以“见性成佛”,脱离苦难。慧能据此还提出,“随所住处,恒安乐”。这是要人们逆来顺受,忍受苦难,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求解脱。

净土在南北朝时就开始流行,它又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信奉弥勒佛,有弥勒下生的信仰。南北朝以来民间常以弥勒佛出世来组织人民起来反抗,曾受到统治者的禁止。唐初因玄奘信弥勒净土,曾盛行一时。武则天时,大臣薛怀义据《大云经》女主出世之说:“陈符命,言则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弥勒佛信仰继续流行。这个时期的大佛,其中就有弥勒佛的造像。

净土的正宗是弥陀净土。创始人是道绰(562—645)和善导(613—681),主要经典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大宗师道绰继北魏大师昙鸾之后在交城玄中寺专修净土法门。他的佛法观点是“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他常常叫大众常念阿弥陀佛。他有著作《安乐集》流传于世,为后世敬仰。善导曾跟随道绰学净土佛法于玄中寺,后在长安宣扬净土信仰。他抄写《阿弥陀佛》数万卷,并画净土遍三百壁。他所著《观无量寿经疏》等五部著作,对净土宗的教义和行事仪式作了系统的论述和规定,从而完成了净土宗完善的建立。善导认为,称名念佛,现生即可“延年益寿,长命安乐”“行住坐卧,常得安稳,长命富乐,永无病痛”。如果能长期念佛,死后则可得到佛的接引,去往西方安乐净土。净土宗没有繁琐的教义和高深的理论,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因此,净土信仰不论在上层社会还是在民间,都得到最广泛的流行。

光耀千古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