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晋士风
前边已经说过,晋武帝的西晋王朝是在得到士族门阀的支持下建立的。并且他认为曹魏政权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未给宗室诸王军政大权,以至于皇室缺少卫护。因此,他建立西晋后学习西周,大搞分封,封同姓王27国,公、侯、伯、子、男五百余国,所封户数几占全国户口的半数,使得受封的宗室贵族在朝能呼风唤雨,且一旦出镇一方,就拥有重大兵权,且可自置官吏,一个个位高权重,称霸一方。
晋武帝的行为无疑是历史的倒退,他的做法弱干强枝,削弱了中央集权制,是历史上西晋王朝政局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响晋代政治变化的除分封王公外,另一件就是已经说过的士族门阀势力的强盛。晋代士族势力的兴起还要从东汉说起。士族门阀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出现的世家大族,然而发展到政治上支配政权,政治、经济利益取得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从而使其传统特权制度化,则是在魏晋之际。
东汉时期,伴随着田庄经济的崛起,世家大族在经济上拥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在政治上通过察举选官和私家传授经学,形成了“累世经学、累世公卿”的局面。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制度名实不符,已经很难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再加上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不安,人民背井离乡,致使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也就再也无法实施了。曹操为了发展势力,实行了“唯才是举”的政策。曹丕称帝后,为使“唯才是举”的原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规定在州、郡、县设立“中正”,均由在朝廷担任高级官职的本地人充当。中正负责考察本地士人的家世门第和品德才干,评定等级,即“品”,共分九品,并写出评语,上报朝廷。朝廷有关部门选任官吏时,主要依据中正为士人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的官职,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在最初施行的时候,因朝廷选择的中正多以“贤有识见者为之”,身为中正的人能够采择舆论,品量人物,“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体现了“唯才是举”的精神,确实为曹魏政权选拔了一些比较有才干的人以充实官吏队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实质的变化,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中正们不再“唯才是举”,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他们对士人的品评越来越重视家世门第。到了西晋时期,中正一职都被各地在京做官的世家大族把持,结果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可悲局面,“九品中正制”完全蜕变为世家大族垄断选官途径的工具。而这一变化,又导致世家大族的势力急剧膨胀,从而产生了以家族为单位、以门第为标准的特权阶层——士族门阀。
士族门阀势力对西晋影响深远,司马氏代魏建晋,如果不借助于世家大族的力量就不可能实现。在这些世家大族中,平阳贾充、河东裴秀、太原王沈是其代表。由于贾、裴、王三家势力的强大,所以在当时有民谣说:“贾、裴、王,乱纪纲。裴、王、贾,济天下。”可说是乱是“贾、裴、王”,兴亦“裴、王、贾”,这形象地说明了世家大族在灭魏建晋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世家大族的能量已经足以左右一个王朝的兴废。这也就是西晋政权建立后,司马氏确认和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与他们共享胜利果实的直接原因。司马氏妥协的后果就是伴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继续增长,他们所享有的各种特权由习惯上传承变为法律上的肯定。就这样,士族门阀制度终于在魏晋得以形成和巩固。
西晋的士族,因为生活优裕奢靡,受到礼法的束缚很弱,加上全国大一统的时代背景,西晋士人们比较喜欢去关注那些与现实脱节的文化,在哲学宗教上喜好谈玄论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派,一是以“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另一个就是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
玄学始于曹魏正始时期,当时的士人崇尚清谈玄学之风。玄学的“玄”是幽远之意,是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解释儒家经典《易》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无”是玄学的核心。
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认为“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在玄学家眼里,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就是“无”的别称。“无”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质属性。而“有”却是从“无”产生出来的。何晏、王弼以后,玄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由于“竹林七贤”反对司马氏专权,因此遭到迫害。于是“竹林七贤”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不羁、嗜酒任性的态度,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主张“无为而治”,以至于发展到主张“无君”“无臣”的程度。“无君”思想为阮籍、嵇康等人提出,两晋之际,这一思想被鲍敬言继承,并在这一思想上加以发展,写出了《无君论》,系统地提出了“无君”的主张。鲍敬言认为:“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竞不营,无荣无辱。”而出现君臣和国家制度后,“役彼黎烝,养此在官,贵者禄厚,而民亦困矣。”在鲍敬言看来,“古者无君,胜于今世”。他认为造成人民痛苦的剥削、压迫、战争等的根源都是由于产生了君主,产生了统治阶级。
西晋的上层统治集团为士族所占据,这种权力与文化的垄断造成了西晋奢侈腐朽之风空前的局面。腐败从皇帝开始,一直到大小官吏。晋武帝姬妾近万人,后宫挥霍无法计算。为满足他奢侈的生活,他公开卖官,所得之钱尽入私囊。太傅何曾每天所用饭钱就为一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而何曾之子司徒何劭竟然每天用饭钱两万。“以奢靡相尚”的风气加速了西晋的灭亡,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加剧了阶级矛盾。
车骑司马傅咸曾在上书晋武帝时说“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其奢靡程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