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明南收孟获北伐中原

诸葛亮在辅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了和东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的失败,不但使蜀汉的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权的不稳。诸葛亮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力,恢复经济,从而能够全力对抗曹魏,于是于公元223年派邓芝出使东吴。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孙权断绝了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又和蜀汉结成联盟。自此,吴、蜀双方使臣又开始往来不断,蜀汉也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力量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叛。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天的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当时历史上通称为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被称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设成为刘备集团的大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芳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除永昌外,相继发生了叛乱。诸葛亮考虑到刘备刚刚去世,内部还没有稳定下来,对南中的叛乱分子采取了暂时克制的态度。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于是诸葛亮进军南中,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叛乱的中心——益州。当诸葛亮的军队到达益州时,叛军内部发生了分裂,雍闿被杀,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代替雍闿成为头领,继续与蜀军对抗。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当蜀军即将与孟获交战时,诸葛亮却突然下令,对孟获只能生擒,不许伤害。原来诸葛亮觉得,南中地区地势偏远,民族成分比较混杂,如果一味以武力镇压的话,终究不是办法,而且会拖累自己的北伐大计。为了给蜀汉留下个稳定的大后方,他决定实行“攻心”战术,而且准备先从孟获入手,改变过去南中地区经常叛乱的局面,以便治理好南中。果然,经过一场激战,孟获兵败被俘,事后诸葛亮命令军队摆开阵势,让孟获观看,以便观察孟获的态度。诸葛亮一面陪着观看,一面故意问孟获:“你看,这样威猛的军队你能打得赢吗?”孟获很不服气地说:“先前我是不知道虚实,所以被你用计打败。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能够打败你们。”诸葛亮听了他的话,笑了笑,很爽快地命人把他放了回去,还让他整军再战。孟获回去后集合好部众后,果然又来交战,但又战败被捉。诸葛亮见他还不服气,又放走了他。

如此一捉一放,前后一共进行了七次。孟获逐渐认识到诸葛亮不但智谋高超,且并不存心与他们“夷人”为敌。他手下的“夷人”也逐渐明白了真相,不愿再打下去了。当最后诸葛亮又要放他走时,孟获心悦诚服地跪倒在地对他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您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擒七纵孟获。随后,诸葛亮相继平定了南中其他地方,一直打到南边的滇池(今云南昆明)。每平定一处,诸葛亮都保留了原有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仍旧任命原来的酋长为首领,对一些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还授予高官。而且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严禁烧杀抢掠,注意搞好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就这样,诸葛亮妥善地解决了蜀汉政权和南中地区的关系。诸葛亮班师回朝后,采取继续拉拢安抚的政策,因而没有留驻大批军队。不仅如此,诸葛亮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还派人在那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使南中逐渐发展成为蜀汉政权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的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出,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需要。蜀汉政权更从南中征得了大批优秀士兵,补充了士兵数量的不足。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南中平定后,蜀汉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于是得以集中精力,开始准备大举北伐。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丢失荆州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有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已经失去了原先统一曹魏的意义,只是起了以攻为守的作用。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在公元227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伺机北伐。随行的除了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外,还诸葛亮画像有年轻的参军马谡。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朝政事务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此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出师表》除了陈述北伐的目的,表明统一中原的壮志外,主要是劝说刘禅认清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实际上,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张。诸葛亮希望这些思想和主张,能够在他北伐时得到贯彻执行。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用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战术正式北伐。由赵云、邓芝为疑军,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扬言要从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北);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西北的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方向进攻。曹魏的天水(今甘肃甘谷)、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镇原)三郡很快归附蜀军,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整个魏国朝野震动。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一面派大将军曹真驰援郿城,防御赵云;一面派名将张郃领兵五万西拒诸葛亮。诸葛亮探知张郃率大军西来,立即派马谡扼守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马谡虽然从小就熟读兵法,能说会道,但一向缺乏实战经验,刘备在临终时就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大用。”但诸葛亮一直很重视马谡的兵法,对刘备的批评不以为然,仍然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竟然通宵达旦,所以这次出征,诸葛亮就让马谡做了北伐的先锋。马谡到街亭后,自认为自己熟悉兵法,既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建议,反而弃城不守,舍水上山。张郃一看如此情形,立即切断水源进行围攻。蜀军因为缺水,饥渴难忍,不攻自乱,张郃乘机攻打,结果蜀军大败,马谡狼狈逃走。街亭的失守,使蜀军丢掉了有利的进攻据点和形势。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是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了已经到手的陇西三郡,退回汉中。

第一次出兵祁山,就这样失败了。诸葛亮回到汉中后,忍痛处死了违反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自贬三等。但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练兵存粮,准备新的北伐。

公元228年冬,曹休被东吴的大将陆逊打败,魏军主力东下增援,诸葛亮于是乘机再次北伐。蜀军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包围了陈仓(宝鸡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曹魏守将郝昭率领一千多名守军拼死防守,蜀军进攻了二十多天也没能攻下。眼看魏军援兵来临,自身粮食也快没了,诸葛亮只好再次无功而还。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首先攻取了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二郡,诸葛亮留下兵马驻守后,自己回到汉中。公元231年春,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准备开始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这一次,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的问题,使用了叫做“木牛”的独轮小车,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将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从荆州调来,抵抗蜀军。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而来,而且粮食有限,于是故意避开蜀军的主力,凭险坚守不出。诸葛亮急于决战,百般刺激司马懿,但司马懿就是拒不出战。双方相持一个多月,蜀军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却一直未能与魏军主力决战。这时,蜀军的粮食运输又出现了问题,于是诸葛亮又一次不得不退兵。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准备了三年时间。他不仅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而且还与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诸葛亮这次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安营扎寨,再次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以便进行长期作战,诸葛亮一到渭水前线,就分兵屯田。司马懿仍然采取坚壁拒守的对策,不与蜀军交战。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想尽办法挑动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就是不为所动。一次,诸葛亮甚至让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想用羞辱的办法来激怒他出战,也没有成功。这时,出兵与诸葛亮呼应的孙权因为出师不利,退回江南。诸葛亮不由得开始担心起来,生怕曹魏援军的到来。到这年的八月,诸葛亮由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军中大将姜维和杨仪依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先是秘不发丧,整顿军队从容不迫地撤退。司马懿闻讯来追,杨仪便作出要反击的态势,司马懿担心这是诸葛亮的计谋,不敢再追。蜀军于是从容地进入斜谷。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一直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绩,让人看起来反而有穷兵黩武之嫌。但从当时蜀汉偏居益州一隅的情势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却又是必要的。诸葛亮凭借益州与土地四倍于己、人口五倍于己的曹魏相抗衡,且一直没有落下风,可见他的以攻为守的战略是正确的,也说明了他个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重和钦佩。

点 评

《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使得大多数人对于三国中蜀汉的历史都比较熟悉。三国的历史也是英雄建功立业、大显身手的年代,从刘备年轻时颠沛流离、四处寄人篱下,到后来开创蜀汉一代伟业,可谓大器晚成!蜀汉可以说是三国之中国力最小、疆域最小的一个,诸葛亮为了蜀汉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努力维持着蜀汉与曹魏、东吴的抗衡、周旋,最后病死在军营中。只可惜后主刘禅太过无能,蜀汉很快就在他手中败落,自己也做了亡国之君,成为三国之中最先被灭的一个。让后人不禁感叹,如果当初诸葛亮真的听从了刘备的话,取代了刘禅自立,那么三国的历史就真的会改变吧?我们更不知道刘备临终所说的话,是真心话,还是一种试探。诸葛亮真的是为了做臣子的气节而不愿取代刘禅还是揣摩透了帝王心理?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真正的历史情形,所以无法作出判断。真相被埋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希望大家能够去探索、去研究。

相关链接

刘禅小传

刘禅,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刘备于公元223年四月病死,他于同年五月继位,改年号为“建兴”,人称后主。

起初,刘禅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之后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无功而返。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

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就连老臣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经大大动摇,开始日渐衰落。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奋勇在绵竹抵抗魏军,直至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回援已经来不及了。刘禅本身无道,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少数民族聚居,能否站稳还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渐衰弱,自身难保,恐不肯接受。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刘禅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将自己双手反绑,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蜀汉灭亡。

刘禅投降后,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涌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后来人们常把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

诸葛亮小传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居士,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他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诸葛氏是当地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期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也曾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三岁时母亲张氏病逝,八岁丧父;另一种说法是其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他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东汉时期,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到了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从此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后来移居南阳。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十年,在这期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他的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虽然他隐居于山林,但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诸葛亮像

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也就是诸葛亮二十七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他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分析之后,豁然开朗,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使他认识到诸葛亮是难得的人才,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出山后,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帮助刘备稳固政权,形成三国三足鼎立之势。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逝,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由于刘禅无能,所以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诸葛亮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历史上将诸葛亮描绘成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的主要著作:《出师表》《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