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当侍卫曲线入仕

当铺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的和珅,内心实际上从未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正月,22岁的和珅略备薄礼,前往咸安宫官学拜访自己的恩师吴省兰。

双方寒暄一番后,吴省兰颇为感慨地说:“你现在做了尚书大人的乘龙快婿,还能屈尊就驾前来探访为师,为师甚是感动!你上次科举不第,今后有何打算啊?”

和珅躬身道:“学生愚钝,还请老师指点迷津。”

吴省兰说:“当今天下承平日久,盛世下沉疴迭现,科场舞弊现象极为严重,很多不学无术的浪**子弟托关系找门路,千方百计向主考官行贿。坊间传言很多考生将自己的名字巧妙地暗藏于科考文章之中,以方便阅卷官 “按图索骥”。你这次落榜很有可能是因为不了解科场潜规则所致。以我对你的了解,你的文章才学虽然不足以问鼎前三甲,但中个十名开外的进士应该没问题。如果你明年还想继续考,当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和珅愤然道:“大丈夫顶天立地,学生不愿用龌龊卑劣的手段去博取功名。敢问老师,当今之世,除科举之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达到入仕的目的?”

吴省兰说:“本朝曾有多名重臣起于皇家侍卫,如傅恒、索额图等,他们后来一鸣惊人,权倾朝野。你是满人,武功也不弱,若有机会进宫做侍卫,倒也不失为一个便利的晋升之阶。”

和珅一听有些犯难了:“侍卫是武职,这样一来,我这么多年的书岂不是白读了?况且我不好武事,我弟弟和琳倒是可以。”

吴省兰说:“侍卫虽是武职,但要想在众多侍卫中脱颖而出,还得靠真才实学。当今皇上爱才,经常邀请名人雅士一起诗词酬唱,而内廷侍卫多为胸无点墨的大老粗,你身在皇宫,若能找到适当的机会向当今皇上展示你的文韬武略,必能得到重用,做侍卫不过是你入仕的桥梁而已。”

和珅仍有些犹疑:“大内侍卫虽说是满人优先,但以我这点功夫,恐怕难以入围。”

吴省兰提醒道:“别忘了你现在的身份,你拥有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而且还是刑部尚书的孙女婿,尚书大人手眼通天,为你谋一个小小的宫廷侍卫之职,还不是轻而易举吗?”

听了吴省兰一席话,和珅顿觉受益匪浅,当即表示他日若遂凌云之志,定不忘恩师首功。

事不宜迟,和珅告别吴省兰后,径直来到冯府求见英廉,他开门见山地说:“爷爷,孙儿实在惭愧,自从科举落榜之后,我每天在当铺里做生意,可这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现在正值大好年华,应该以博取功名为朝廷建功立业为己任,岂能沉湎于金山银堆之中醉生梦死?”英廉说:“你才学出众,现在好好复习,待来年科考一举上榜入仕,也不算晚。”和珅说:“孙儿自知并非才学卓绝之士,加之当今科场腐败,滥竽充数者甚多,科举入仕之途难有胜算,不如另辟蹊径。”

英廉是个聪明人,知道和珅心中已有主意,便示意他继续往下说。和珅也不含糊,直奔主题:“咸安宫官学的吴省兰老师指点我去做皇宫侍卫,不知爷爷以为如何?”英廉说:“皇宫侍卫听起来威风,实际上只是份低贱的差使,你真想做吗?”和珅说:“皇宫侍卫虽不是什么好职位,却可以经常见到当今皇上,如果能博得皇上的赏识,也能成就一条入仕之道。”英廉终于明白了和珅的用意,问道:“那你是想让我帮你谋个皇宫侍卫之职?”和珅说:“孙儿正是此意!倘若有朝一日孙儿能飞黄腾达,必会饮水思源,也算是没有辜负爷爷对我的知遇之恩。”英廉笑着应允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和珅正在家中读书,忽然接到一个通知,白纸黑字写着:“兹募满洲正红旗三等轻车都尉和珅为御前候补侍卫,一个月后正式入职。”顾名思义,御前候补侍卫是补缺的,因为皇宫大内的御前侍卫每年都有晋升、降职或退职的,所以,大内侍卫每年都会有新鲜血液注入,入职前须培训一段时间以熟悉宫内规矩,入职后随即转正。

一个月后,在冯英廉的保荐之下,和珅顺利成了御前侍卫。当和珅目睹皇家的气派和皇宫的森严时,内心不由震颤不已。不过,御前侍卫大多数只是站岗巡逻,偶尔跟着太监去外面宣旨,见皇上的机会是多,但很少有机会与皇上搭上话。

冬去春来,转眼五年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和珅回到家中,和琳见他脸色不太好看,便在家中置酒与他谈心:“哥哥,我看你今日不太高兴,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和珅叹口气道:“唉!我这个御前侍卫也干了四五年了,皇上倒是见了几百次,但始终未能与皇上说上一句话,这熬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和琳安慰道:“守得云开见月明,哥哥有经天纬地之才,早晚会得到皇上垂青的。”和珅点点头说:“你说得有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来,我们今晚不醉不休。”

说来也巧,就在和珅有些泄气的时候,机会便马上来了。第二天,久居皇宫的乾隆皇帝突发奇想,打算微服出访,去京城各处体察一下民情。和珅受命与另外两名侍卫一起保卫皇帝的安全。他心中暗忖:自己进宫做侍卫已经四五年了,难得与皇上同行,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

这次微服出巡一行四人,和珅假扮乾隆的儿子,另外两名武功高强的侍卫假扮随从;乾隆则脱下龙袍,摇身一变成了富商大贾。出访时间只有一天,他们打算早出晚归,时间安排很紧凑。上午,他们漫步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乾隆见街上摊贩众多,外地游客如织,对和珅说:“京城贸易繁盛,这是谁的功劳?”和珅回道:“京城乃天子脚下,当然是皇上天恩,谁敢贪功?唐朝兴盛时,首都长安也不过如此。”

乾隆听了心里很高兴,一边走一边问和珅道:“你入宫几年了?今年多大年纪?结婚没有?”和珅答道:“皇上,奴才入宫5年了,今年26岁,18岁就结婚了,刑部尚书冯英廉是奴才的岳祖父。”乾隆又问:“哦,你家是哪旗的?现居何处?”和珅说:“奴才是正红旗人,现居驴肉胡同。”乾隆问:“你的父亲是谁?”和珅说:“奴才的父亲叫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乾隆说:“常保这个名字朕好像有点印象,那你家祖上可有什么世袭爵位?”和珅说:“蒙皇上隆恩,奴才家有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

和珅与乾隆并肩而行,边走边聊,不觉已到中午,该吃午饭了。他们一行四人走进一家山西面馆,乾隆说:“今天朕请客,待会放开了吃,想吃什么菜随便点。”和珅说:“皇上,奴才想跟皇上喝酒。”乾隆说:“今天我不是皇上,而是你的父亲。”和珅笑道:“奴才一时疏忽,忘了此事。父亲,您不想尝尝这坊间的美酒吗?”和珅一路与乾隆闲聊,已然放松下来,只见乾隆扭头对另外两名侍卫说:“你们两个意下如何?难道就不怕喝酒误事?”那两个侍卫说:“我等肩负重任,不敢擅饮。”和珅闻言大惊,立马回过神来,对乾隆说:“奴才,不,孩儿一时贪杯,疏忽了,疏忽了!”乾隆板着面孔,不再和颜悦色,和珅吓得头上直冒冷汗,一顿饭吃得战战兢兢。

午饭过后,他们继续巡游。在一个胡同口,乾隆突然停下了脚步,和珅顺着乾隆的目光望去,只见不远处有几个乞丐。良久,乾隆才说:“这些人有手有脚,为什么以行乞为生?”和珅说:“值此太平盛世,皇上恩泽遍于天下,想来必是这几个乞丐好吃懒做,故而行乞。”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家叫翠红楼的妓院,乾隆说:“男盗女娼乃万古恶举,朕欲整治这种歪风邪气,你觉得如何?”和珅说:“皇上仁德,但此种风气古来有之,若想杜绝这一现象,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办到的。”

不多时,他们又路过一家叫聚赌坊的赌场,只听得赌场中人声嘈杂,乾隆说:“赌博使人倾家**产,朕想要禁赌,你以为如何?”和珅答道:“赌博虽然可恶,但这是人之本性,奴才没有听说过历朝历代有禁赌成功的。”乾隆闻言心中不悦,正色道:“朕以大义治天下,你每拂朕意,这是为什么?”和珅惶恐地说:“奴才说的都是心里话,请皇上恕罪!”旁边的两个侍卫见和珅遭斥,都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

当天晚上,和珅满脸愁容地回到家中,他的夫人冯霁雯关切地问道:“老爷这是怎么了,跟丢了魂似的。”和珅垂头丧气地说:“夫人有所不知,今天我与皇上一起巡游京城来着。”冯霁雯说:“这是好事啊,那你为何闷闷不乐?”和珅懊恼地说:“皇上今天以黄赌之事询我,我据实回奏,哪知却拂了圣意,都怪我太老实了。”冯霁雯听了反而放下心来,说:“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依我看,皇上表面上对你不满,其实心里在称赞你是一个性情中人呢!”尽管如此,和珅内心仍忐忑不安,总担心遭到乾隆的责罚。

没想到事情果真如冯霁雯所言,回宫后,乾隆觉得和珅这个侍卫敢说真话,又勇于任事,次日便特批和珅为自己的贴身侍卫,常伴自己左右。这是和珅仕途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此他不再是普通侍卫,而是乾隆的贴身侍卫,可以常伴君侧,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更多了。

一天,乾隆正在御花园散步,和珅紧随其后,突然,军机大臣董诰一脸焦急地小步跑来:“皇上,云南巡抚呈报,有缅甸要犯逃脱,据报系主要敌酋之一。”乾隆闻言勃然大怒,斥责道:“缅甸在明朝时曾为藩属。我大清入主中原后,无暇他顾,近年来缅甸内乱,我大清也没有乘虚而入,岂料新任缅甸国王登基后竟敢兴兵犯境,如今缅甸敌酋越狱,这是谁的过错?”董诰说:“典守者难辞其咎。”

这时,站在一旁的和珅突然自言自语道: “这可真是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啊!”乾隆见和珅自说自话,怒道:“你一个小小的侍卫,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了?”和珅惶恐地回道:“皇上恕罪,奴才刚才听董大人与皇上说缅甸要犯逃脱一事,心有所感,想起 《论语》中的一个典故:‘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乾隆惊讶地说:“你对 《论语》中的典故倒是挺熟悉的,什么时候学的?”和珅说:“皇上,奴才曾在咸安宫官学中读过几年,粗通文墨,今日有感而发,请皇上恕罪!”

乾隆见和珅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还曾经是咸安宫官学的学生,有心考他一考,就让他说说 《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讲的什么意思。

这正是和珅梦寐以求的机会,他平日的刻苦攻读,此刻终于派上了用场。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说道:“重教化,修文德以怀人,不然则国家分崩离析,祸起萧墙,此后圣人之见也。然,世易时移,如今之世,远方多顽固不化之人,仅以教化化之,不示之以威势,则反易生妾心。如此,于国于都,应首重教化,修文德以服人,使远者来之,来者安之,且加以威力,防微杜渐,不然,就真正是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了。”

董诰在一旁听着,忍不住对乾隆说:“皇上,此人才思敏捷,又常伴皇上左右,将来可堪大用。”乾隆转而对和珅说:“和珅,董大人夸你呢,看来让你当个侍卫真是屈才了。”和珅说:“奴才得以日日侍奉皇上,天天沐浴皇恩足矣。”

董诰走后,乾隆问和珅:“朕观你颇具才学,你认为缅甸可取否?”和珅回道:“皇上,奴才以为,缅甸虽然是小国,但其风土人情与我国截然不同。奴才还听说缅甸境内有很多原始森林,大山之中瘴气密布,派大军进剿自可取胜,但若留兵据守,恐怕很难适应外邦风化。”乾隆又问:“那你认为应当如何行事?”和珅说:“奴才认为,对于缅甸这样的小国,应先肃威刑,派大军进剿;次举德政,使其感化,岁通朝贡即可。”乾隆点头道:“嗯,孺子可用也。”

日益得到乾隆信任的和珅,前途一片光明,这时,他又迎来了人生中的一大喜事。乾隆四十年 (1775年)正月十九日,结婚多年的和珅与冯霁雯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和府上下一片喜气。英廉听说孙女生了儿子,立即升轿来到和珅家中探望,见到孩子时,他不禁喜极而泣,心中暗忖:不管这孩子跟谁姓,他的身体里毕竟也流淌着我冯家的血,冯家终于有后了。

英廉远道而来,和珅自然不敢怠慢,置下美酒佳肴盛情款待。双方酒至半酣,英廉问道: “你进宫做侍卫也有些年头了,干得如何啊?”和珅说:“有劳爷爷牵挂,我近来已成为皇上的贴身侍卫,不胜荣幸之至。”英廉说:“皇上都跟你谈些什么话题呀?”和珅说:“从日常小事到军国大事,无所不谈。”英廉高兴地说:“果真如此,功名利禄指日可待。”当下二人把酒尽欢,气氛极为融洽。

孩子满月时,和珅的舅父明保等亲朋皆来道贺。和珅的老师吴省兰也从咸安宫官学赶过来,罢宴之后,和珅将吴省兰请到书房,感恩戴德地说:“没有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和苦心点拨,就没有学生的今日。现在我日日与皇上相伴,皇上对我甚是亲近,不愁将来没有前途。”

和珅说完倒头便拜,吴省兰急忙将他扶起,对他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主要还是靠你自己的本事。不过,为了防止你得意忘形,我今天还得给你敲敲警钟。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你在皇上身边当差,务必谨言慎行,切忌骄狂放纵,否则遗祸无穷。”和珅对此自然深有体会,点头说道:“老师教训的是,不过当今皇上并不是只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词的昏君,他更喜欢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我也正在慢慢了解皇上的脾性。”吴省兰说:“不管怎样,你现在仍只是皇上身边的一个侍卫,自应小心为上。何时提拔重用你,皇上自有明断。傅恒大人、索额图大人皆出身侍卫,他们的经历可作为你的借鉴。”和珅十分感激地说:“老师肺腑之言,学生定铭记于心。”

不过,和珅本是个机灵之人,善于把握乾隆的心理,总是顺着乾隆的心意说话,吴省兰的担忧似乎有些多余了。

一天,乾隆正在乾清宫批阅奏章,后宫忽然传来消息说:有一名宫女被惇妃打死了。惇妃是乾隆的宠妃,平日里恃宠而骄,动辄打骂太监和宫女。乾隆闻报马上带着和珅赶往惇妃寝宫,只见被打死的宫女躺在**一动不动,裙摆上满是血迹。乾隆怒斥惇妃道:“这是怎么回事?如实禀报!”

惇妃见乾隆龙颜大怒,支吾道:“这宫女昨夜为臣妾奉茶时不慎将茶水泼到臣妾手上,烫伤了臣妾,臣妾一怒之下便命太监打了她50大板,不曾想她如此不经打,隔了一夜后竟然死了。请皇上恕罪!”乾隆听了更加恼怒,斥责道:“这后宫的宫女都是朕从民间借来的秀女,你如此草菅人命,让朕如何向天下人交代!朕这次绝不饶你。”惇妃吓得跪倒在地,哭得梨花带雨:“臣妾18岁入宫侍奉皇上,又为皇上生下了十公主,请皇上看在十公主的份上,饶了臣妾这一回。”

乾隆欲言又止。和珅一直侍立在旁,他知道惇妃很受皇上恩宠,十公主更是皇上的心头肉,显然乾隆不忍心严惩惇妃,于是,他察言观色,斗胆进言道:“皇上息怒,奴才以为娘娘此次误伤宫女乃无心之过,若按照宫中法典将娘娘打入冷宫,处罚未免太重,可将娘娘由妃降为嫔,以观后效。”

乾隆听了和珅的话,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暗暗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台阶下,否则非得将惇妃打入冷宫不可。他沉默半晌,斥责惇妃道:“就依和珅之言,将你由惇妃降为惇嫔,你好自为之吧。”说完拂袖而去。和珅跟在后面,为自己刚才的表现得意不已。

无论是后宫琐事还是国家大事,和珅都时刻不忘抓住表现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众所周知,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最后一个王朝,而康乾盛世也被世人称为清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但身处盛世,乾隆也常常居安思危,深知盛极而衰的道理。

一天,轮到和珅值夜班,辗转难以入睡的乾隆将和珅叫进寝宫,对他说:“朕今夜失眠,你陪朕说说话,一定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珅受宠若惊,激动地说:“奴才遵旨。”

乾隆说:“朕已经做了40年皇帝了,先皇雍正帝和圣祖康熙帝皆勤政爱民,一开盛世图景。朕继位以来,数十年如一日,延续大清盛世,如今天下不敢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起码可以说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朕自幼博览群书,深知历朝历代盛极而衰的铁律,想我大清恐怕也逃不过这一宿命。你曾是咸安宫官学中的学生,朕想听听你的意见。依你看,历代王朝的没落和覆灭都是因为什么?”

和珅对历史还算比较了解,他思考片刻,回答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因为当政者横征暴敛,百姓无以为生,官逼民反,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所致。”

乾隆说:“朕对农民起义的话题颇有兴致,你不妨把你知道的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朕一一道来。”

这自然难不倒和珅,他沉吟片刻,侃侃而谈:“那奴才就从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说起吧。秦朝末年,统治者穷奢极欲,暴虐无道,滥用民力,修长城使得无数民夫填于沟壑,建阿房宫和焚书坑儒等倒行逆施之举,使得天下惶惶不安,老百姓有倒悬之急,不堪重负者不得不啸聚山林,时有陈胜、吴广二人高举反秦义旗,天下沸腾,四方多有归附起义军者。短短时间内,农民起义军便发展到100多万人,分兵据守各地的秦军望风披靡,陈胜建号称王,继续与秦军作战。后来他们二人虽然兵败被杀,但天下已然大乱,项羽和刘邦等趁乱而起,秦朝二世而灭。”

“汉朝建立后绵延400余年,及至桓帝与灵帝时,由于君主堕落,朝臣昏聩,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无奈之下,农民们再次揭竿而起,张角、张梁、张宝兄弟假托宗教之名起义,四海之内扰攘不已,黄巾起义军充斥全国,其人数、持续时间都更甚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朝廷下令平叛后,各地诸侯趁机以剿贼之名割据一方,后来,张角病死,张宝被杀,失去首领的百万乌合之众纷纷加入各地诸侯的地方军中,衰微的大汉王朝就此一步步走向灭亡。”

说到这里,和珅顿了顿,微微抬头看了眼乾隆,乾隆示意他继续往下说。和珅接着说下去:

“现在讲讲隋朝,隋与秦相似,都是二世而亡。隋文帝杨坚是个明君,他开创的 ‘开皇之治’堪与后来唐朝的 ‘贞观之治’相媲美,可惜杨坚生了个败家子杨广,杨坚死后,次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穷兵黩武,不恤民力,致使大江南北饿殍遍野,不堪忍受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李密领导的瓦岗军首倡义举,窦建德等也高举义旗,饥馑冻馁的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农民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在群雄逐鹿的关键时刻,瓦岗军首领李密发表了一道讨隋檄文,其中的一句 ‘隋炀帝之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轰动一时,成为千古绝唱。各地反隋势力皆奉李密为盟主,就在瓦岗军如日中天的时候,并州刺史李渊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攻下长安后,李渊建国号为唐,开始执中原之耳。李密的瓦岗军因哗变而土崩瓦解,河北窦建德也在与李渊的争斗中败下阵来。与陈胜、吴广和张角相似,李密和窦建德都成了李渊称帝的垫脚石。后来,杨广在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隋朝灭亡,唐朝开国后,‘贞观之治’使得百废待兴的唐王朝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开元盛世’更是将唐王朝推向鼎盛时期。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衰,及至唐末,统治者罔顾民生,对老百姓实行敲骨吸髓的剥削政策。官逼民反,先是王仙芝率众起义,转战各地,后起之秀黄巢更是将唐末农民起义的浪潮推向高峰。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等十几个省份,穷途末路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更是起义不断,几乎年年都有老百姓造反,最终在蒙古大军的入侵和内乱中走向灭亡。”

“蒙古人入关统一中国后,对汉人采取高压政策,社会矛盾尖锐,及至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已变得不可调和。方国珍领导的农民起义给了元朝统治者当头棒喝;刘福通乱世崛起,率领农民起义军以安徽、山东、河南为基地,与盘踞在河北、陕西一带的元军主力对峙,经过长期鏖战,刘福通起义军消灭了元军主力。后来,刘福通兵败,信奉白莲教的韩山童领导北方的红巾军,继续与元军周旋。就在北方农民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一举**平了江南地区的元军和其他势力,随后定都南京,改国号大明,并发兵北伐。北方的元朝残军各自为战,明军最终消灭了北方元军势力,元朝皇族远遁漠北,明朝基本统一全国。”

口干舌燥的和珅越讲越来劲,乾隆则听得津津有味。此时已是半夜三更,和珅见乾隆毫无睡意,决心抓住这次机会与皇上彻夜长谈。

“皇上,现在该说明朝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还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可惜几位前任皇帝给他留下了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加上崇祯年间天灾人祸不断,陕北大旱,百姓无以为食,朝廷财政枯竭,无力赈济,北方少数民族又虎视眈眈,民变不断。其中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股起义军势力最为强大,各地无以为生的灾民纷纷从良民变成流寇。起初,明军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作战中互有胜负,后来战争的天平逐渐向农民起义军倾斜。崇祯十七年 (1644年),李自成率百万大军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

“后来,我大清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顺利开国。本着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的原则,我大清应该革除各种弊政,团结人口众多的汉人,利用汉人精英巩固我大清政权。对于农民起义,应该见招拆招、防微杜渐,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和珅这番话讲得鞭辟入里,字字珠玑。乾隆虽然老迈,但并不昏聩,和珅的话像是从某种角度给他敲响了警钟。良久,微闭双眼的乾隆才睁开眼睛,沉默无语,若有所思。

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乾隆似乎清醒了许多,他突然一跃而起,对和珅说:“朕要你从此以后做朕的晨钟暮鼓,是该给你一个像样的官职了。朕封你为正蓝旗满洲都统吧。”和珅大喜,跪谢道:“奴才谢皇上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正蓝旗满洲都统是一个从二品的武官,和珅一夜之间从一个侍卫跃升为八旗劲旅中的一名将军,其所部官兵驻地位于北京郊区,任务是拱卫京城。尽管由侍卫变大将古有先例,但只有得到君王青睐的人才能享有这种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