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儿童文学”是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必修的考查类专业基础课。此课程主要阐述有关儿童文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着眼于提高学员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训练学员学习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
(二)课程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儿童文学特别是童年期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员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重点培养分析和鉴赏现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中短篇作品(儿歌、儿童诗、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的特点,撰写简析(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话。
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
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
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一)教学要求
1.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
2.理解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和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四个特点。
3.了解儿童文学母题对把握儿童文学题材的意义。
4.了解儿童文学创作上的特点和语言上的特殊要求。
5.了解成人儿童文学作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取材的特点。
(二)内容要点
1.儿童文学内容的构成。
2.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富有儿童情趣。
3.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其他四个特征: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叙事性。
4.儿童文学题材的广泛性与处理题材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及其对把握儿童文学的意义。
5.儿童文学在艺术手法上的“四多四少”。
6.儿童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
7.成人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取材方向。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构成;儿童文学的五个基本特征。
2.难点: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概念——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题材与体裁、母题。
(四)教学建议
1.绪论是整个教材的纲,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在这一章中均已出现,掌握这些概念时要与以后的章节的阐述相结合,与教材对作品的分析相结合。
2.不拘泥于给儿童文学下定义,但要求学员必须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编 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
第一章 概述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决定儿童年龄特点的基本因素和年龄段的划分。
2.掌握儿童年龄特点与儿童文学的密切关系。
3.了解儿童对文学接受的特点。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决定儿童年龄特点的基本因素和儿童时期年龄段的划分
第二节 儿童年龄特点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第三节 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接受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儿童年龄特点与儿童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密切关系;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特点。
2.难点:确定儿童年龄特点的三个决定因素;“文学接受”概念的特殊含义。
(四)教学建议
1.确定儿童年龄特点是心理学、社会学的任务,但由于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学员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2.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能对所有概念进行阐述。
第二章 婴幼儿文学
(一)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婴幼儿文学的范围和要求。
2.了解婴幼儿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婴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婴幼儿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第三节 婴幼儿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及意义作用
(三)教学建议
本章非教学重点,主要了解婴幼儿文学的范畴和要求、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有关婴幼儿年龄特点的论述可作自学内容。
第三章 童年期文学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童年期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化发展程度的特点。
2.了解童年期儿童文学的范畴,掌握童年期儿童特点对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要求。
3.掌握童年期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常用表现手法。
4.理解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的年龄特点: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化程度
第二节 童年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第三节 童年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法
第四节 童年期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童年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法;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2.难点:童年期儿童文学与婴幼儿文学和少年前期文学界线的划分。
(四)教学建议
1.童年期文学与小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联系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实际,理解本章所讲解的理论。
2.教学本章时可选择婴幼儿文学和少年前期文学作品与这一时期的作品作区别。
第四章 少年前期文学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少年前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2.了解少年前期儿童文学的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少年前期儿童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少年前期儿童文学范畴和要求
第三节 少年前期儿童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及其意义作用
(三)教学建议
本章非教学重点,主要要求学员了解少年前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能比较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与童年期儿童文学的异同。
第五章 少年后期文学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少年后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2.了解少年后期儿童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少年后期儿童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少年后期儿童文学的范畴和要求
第三节 少年后期儿童文学常见样式和表现手段及其意义作用
(三)教学建议
本章可作自学内容。
第二编 儿童文学的文体
第一章 儿歌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儿歌的特征和种类,并能应用于分析作品。
2.初步掌握儿歌创作的基本要求。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歌的特征
第二节 儿歌的类型
第三节 儿歌的创作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儿歌的特征和种类;掌握儿歌的创作。
2.难点: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
(四)教学建议
1.儿歌是儿童文学中最具儿童文学特点的样式,但它与儿童诗比较难区分。在把握两者区别时,主要从内容上是否浅显单一,形式上是否整齐简单加以比较。
2.结合儿歌作品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学习编创儿歌。
第二章 儿童诗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儿童诗的特征和种类。
2.了解儿童诗创作的要求。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童诗的特征
第二节 儿童诗的分类
第三节 儿童诗的创作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儿童诗的特征和种类;对儿童诗进行分析评论。
2.难点:儿童诗与儿歌的区别。
(四)教学建议
1.儿童诗在内容和表现艺术手法上都比儿歌复杂,教学时仍可用比较的方法搞清两者的区别。
2.诗歌重在抒情,在学习有关知识和对作品教学分析时,应充分使用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诗歌抒情的体会。
第三章 儿童故事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儿童故事的特征和种类,并应用于分析作品。
2.初步掌握儿童故事的创作。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童故事的特征
第二节 儿童故事的分类
第三节 儿童故事的创作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儿童故事的特征和种类;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掌握儿童故事的编创。
2.难点:故事与小说、童话的区别;儿童故事创作的取材。
(四)教学建议
1.结合儿童故事作品的分析,学习儿童故事的有关知识。
2.创编儿童故事时,宜取材于儿童学校或家庭中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审美价值的材料。
第四章 童话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童话的特征、种类和表现手法,对童话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2.初步掌握童话的创作。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童话的特征
第二节 童话的分类
第三节 童话的表现手法及创作要求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童话的特征、种类和表现手法;运用有关知识对童话作品分析评论。
2.难点:童话与故事、寓言和小说的区别。
(四)教学建议
1.童话是最具儿童文学特点的儿童文学样式,其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幻想性。学习和掌握童话,要特别注意这种幻想性在作品人物、事件、情节等文学要素的表现。
2.教学时宜选择一些中外优秀童话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把握童话这一儿童文学特有样式的特征。
第五章 寓言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寓言的特征和常用表现手法,对儿童寓言进行分析评论。
2.初步了解寓言写作的一般要求。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寓言的特征
第二节 寓言的表现手法
第三节 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寓言的特征和常用表现手法;对寓言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2.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对喻体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建议
1.寓言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喻体的生动形象及其表达含义的巧妙上,学习寓言要善于分析把握喻体运用的手法及隐含的意义。
2.结合典型的寓言作品的分析把握寓言的特征。
第六章 儿童小说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儿童小说的特征和种类,对儿童小说进行分析评论。
2.了解儿童小说的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童小说的特征
第二节 儿童小说的分类
第三节 儿童小说的创作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儿童小说的特征和种类;小说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论。
2.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与事件、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四)教学建议
1.小说与故事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形象给人以审美体验,从而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本章时,应注重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掌握一些叙述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2.在重视人物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环境描写、事件叙述、时序安排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七章 儿童散文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儿童散文的特征、范畴及分类。
2.了解儿童散文创作的基本要求。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童散文的范畴及分类
第二节 儿童散文的特征及创作
(三)教学建议
本章主要帮助学员了解儿童散文的一些基本知识,可以自学为主。
第八章 儿童报告文学
(一)教学要求
了解儿童报告文学的特征和作用。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童报告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 儿童报告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儿童报告文学的形式要求
第四节 儿童报告文学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建议
本章主要帮助学员了解儿童报告文学的一些知识,可以自学为主。
第九章 儿童戏剧文学
(一)教学要求
了解儿童戏剧的特征和种类。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童戏剧文学的性质和分类
第二节 儿童戏剧文学的特征
第三节 儿童戏剧文学的创作
(三)教学建议
本章主要帮助学员了解儿童戏剧文学的一些知识,可以自学为主。
第三编 儿童文学的鉴赏与批评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鉴赏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儿童文学鉴赏的性质和意义。
2.了解儿童文学鉴赏的三个阶段,掌握鉴赏中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童文学鉴赏的性质
第二节 儿童文学鉴赏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儿童文学鉴赏的性质和意义,了解鉴赏的过程。
2.难点:理解鉴赏的含义。
(四)教学建议
以《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的若干作品为例,进行鉴赏实践。
第二章 儿童文学的批评及评论写作
(一)教学要求
1.理解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2.掌握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
3.初步掌握儿童文学批评的基本要求和评论的写作。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
第三节 儿童文学批评的写作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掌握批评的基本标准;掌握评论写作的要求,并能针对作品思想艺术特色撰写评论文章。
2.难点:如何针对具体作品选择角度进行评论。
(四)教学建议
1.儿童文学的批评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包含思想内容的评价和审美评价,特别是审美评价是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2.儿童文学的批评是建立在儿童文学的鉴赏基础上的,教学这章时要与前一章有机结合。
3.撰写评论是学员必须掌握的,它是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在教学评论撰写时,可充分运用《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作品简析为例文,进行仿写到独立撰写。
第四部分 课程教学建议
一、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不同内容,可采用面授、面授与函授相结合、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不同内容,可灵活地采用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建议采用闭卷限时考试,作品分析(即印发某儿童文学作品)由学员独立撰写短评,旨在考查其对作品进行艺术和思想内容的分析评论能力。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要以本大纲各章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建议”中列举的“重点、难点”为依据。
四、注意事项
1.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教师,在讲述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作品时,应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及童年期儿童文学的有关知识上,作品阅读分析也应以童年期的作品为重点。
2.应让学员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员通过学习,能独立地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并能进行初步的创作。因此,在教学时应将理论的讲述与具体作品的分析结合起来,并可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的“作品简析”作范例,帮助学员学习撰写评论文章。
3.《儿童文学引论》中的第一编部分,第一章概述、第三章童年期文学应作为重点,同时可视学时许可,适当向婴幼儿文学和少年前期文学延展,以求拓展知识面;其余部分则可让学员自学。第二编“儿童文学的文体”可从总体上作概括的介绍,每一种文体将参照《儿童文学作品选读》,结合作品进行详细阐述。
4.以《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中的童年期儿童文学作品(作品目录上打“*”号的)为重点,但也可适当选择一些其他年龄段的作品进行讲读或让学员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儿童文学具有年龄特点的理解,增强分析比较能力。
5.关于理论知识与作品阅读的处理问题:儿童文学的年龄特点是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应在讲授《儿童文学引论》时着重讲解,从理论高度加以把握;而文体知识和鉴赏知识可在讲授《儿童文学引论》时先让学员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然后在阅读分析作品时加深理解。
五、教材
使用教材:
王晓玉.《儿童文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王晓玉.《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