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无猫国》
陈文乔虽说10岁就学徒卖布,过早地结束了童年,负起生活重担,但他不忘读书传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父亲留给他的书画,一有空就钻进书房,坚持自学,不仅懂些古代诗文,还练成一手好字。他向塾师沈秀才请教,给雷宝取了个学名“陈汝壎”。一年半后,陈文乔又得一子,取名“陈汝宽”。陈文乔夫妇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信条感触颇深,明白自己没有读书,可不能让孩子没有书读。他们深信,要想孩子长大后有出息,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有读书。这样,7岁的汝壎和5岁的汝宽就被送到塾师沈秀才那里读《三字经》。10岁那年,在外公外婆的说情下,汝壎、汝宽兄弟又一起到思想开明的李墨浓(宗瀚)校长那里读小学。李墨浓是前清拔贡,博学多才,有民主思想,热心办学,时任罗店镇第二高等小学堂校长。在这所学堂里,有让穷苦人家的子弟来读书的免费生名额,汝壎、汝宽兄弟就是一起免费就读的。当时的小学分两部七年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汝壎、汝宽兄弟进的是高小,可他们连初小都没有读过,三年的私塾,他们读的只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蒙童读物,等于进入现在完全小学的五年级,连阿拉伯字母都不识的两兄弟,在上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课时,仿佛在听天书。不论两兄弟如何聪明好学,留级是无法避免的了。
国语、算术、历史、地理,以及开设这些课程的小学堂,在当时都还是新生事物,是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物。所谓新式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式教育而言的,两者在时间上的分界以晚清“废科举,兴新学”为标志。1901年,清政府为延续其统治,不得不开始在各个方面实行所谓“新政”。这次“新政”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有四,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学制;拟订教育宗旨;改革教育行政机构。1903年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就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至于新式教育与旧教育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场所的变更——由私立的私塾到公立的学堂,也不仅仅只是课程设置上的变化——由单一的诗文扩展到算术与史地,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儿童的尊重及其鼓励个性发展。正如蔡元培所指出的:“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而“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科名仕宦,必经考试,考试必有诗文,欲作诗文,必不可不识古字、读古书、记古代琐事。于是先之以《千字文》、《神童诗》、《龙文鞭影》、《幼学须知》等书;进之以四书、五经;又次则学为八股文,五言八韵诗;其他若自然现象、社会状况,虽为儿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阑入教科,以其于应试无关也。”改革旧式教育之初,就是编写新式教材。废除科举读经以后,改“国文”课为“国语”课,由“文言”改用“语体”,采用白话文教学。而“所谓新学制的小学国语课程,就把‘儿童的文学’做了中心,各书坊的国语教科书,……采入了物话、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故事、儿歌、民歌等等……”为弥补新旧教育体制变更时期教材青黄不接的现状,有识之士纷纷创办报刊,以济新教科书之不足。如1903年4月6日创刊的我国第一份儿童报纸——《童子世界》就是这一背景的产物,设有论说、历史、地理、小说、传记、故事、格致、化学、演说、箴言、新闻、游戏、歌词、笑话等栏目。而1909年孙毓修开始编辑《童话》丛刊,更是从当时新教科书与儿童兴趣仍有不合的现实出发,将童话等故事体的文艺性读物根据儿童接受能力的差异,编成三辑计102种(其中第一、二辑中的77种由孙毓修编写,后由茅盾、郑振铎等人续编)。这套《童话》丛书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最早的一套大型的专门性的儿童文学性丛书,孙毓修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
从1901年废科举到1909年《童话》出刊,其间不过十个年头,但对于生活在这段时期内及其以后的儿童,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他们从此不再读那四书五经,可以接受新式教育。汝壎汝宽兄弟就是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儿童中的的幸运者。他们进入小学堂时已是1916年,而这一年孙毓修的《童话》丛刊正出完第102种。《童话》的出版者是上海的商务印书馆,该刊物很快传遍全国,与上海毗邻的罗店镇自然是“近水楼台”,《童话》丛书在小朋友手中悄悄流传起来。
也就是这一年(1916)的暑假,有一天,汝壎到学校玩,看见一位高年级的同学正在给伙伴们讲故事,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汝壎悄悄挤了进去,原来故事刚刚开始,说的是:
某村有一位少年,名叫大男,父母早死,家中十分贫寒。因为难以糊口,就到京城去打工。他在一个富人家里做杂事,不论工作多么勤劳辛苦,还是不断受到老仆妇的打骂。他住的房子里,老鼠特别多,常常在夜间成群结队地跑出来活动,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这年春节时,主人的女儿给他一个铜板作压岁钱,他用这一个铜板,买了一只猫,养在房里,从此老鼠再也不敢出来了。
主人有几只船,常到外国做生意。仆人们也常买些土货,托船主带到外国去卖,挣些钱回来。有一次,主人问大男:“你有什么东西要我带去卖的吗?”大男摇摇头说:“谢谢主人,我没有什么东西可带去卖的。我惟一的财产就是一只猫。”“猫也可以卖的。”主人说。大男舍不得把猫卖掉,但看别人都有东西托给主人,自己也就忍痛割爱,让主人把猫带出去试试,可心里却巴望着他的猫还能回来。
船到了一个国家,船主把带去的货物都卖完,惟独把大男的猫忘得一干二净。恰好国王请船主进宫赴宴。宫中老鼠很多,客人还没有吃,酒莱就被老鼠给全部吃光了。不管你如何驱赶,赶了这只来那只,怎么也赶不开,国王非常恼火。听此情景,船主说话了:“没关系,我有猫可以制服这些老鼠。”说罢就回到船里,把大男的猫带来了。果然,老鼠见到猫,就再也不敢放肆。国王大喜,拿出许多金银宝石,把猫换了去。
船主回到家中,大家都来欢欢喜喜地领取卖货的钱,惟独大男的猫卖得了许多金银宝石。大男从此成了富翁,就不再打工吃苦了。他要入学读书,并且十分用功,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小汝壎听得入了迷,很想把讲故事人手里的那本书借来看看。他悄悄挤过去,恳求道:“大哥哥,把那本书借给我看看,好吗?”高年级的学生有些为难地说:“这书是我爸从上海买的,爸爸不让我借给别人,怕弄丢了。”小汝壎马上说道:“你放心,我不但不会弄丢你的书,还会爱护书籍的,你就借给我吧!”高年级的大哥哥见小汝壎满脸诚恳的样子,突然想到和他开个玩笑,就逗他说:“借给你可以,但得有个条件。”“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就磕三个头吧!”小汝壎二话没说,“咚咚咚”就是三个响头,这大大出乎高年级大哥哥的意料,也引起周围小伙伴的一阵哄笑。这时倒是那位大哥哥后悔起来了,一是感到不应该与小弟弟开这样的玩笑;二是说话要算数,不能失言,必须把自己心爱的书借出去。当大哥哥满脸无奈地将书递给小汝壎时,小汝壎笑了,接过书就赶回家去看了。原来,这本书正是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的第一辑第一本《无猫国》,是孙毓修根据西洋民间故事《泰西五十轶事》改编的故事,也是我国第一篇被称作“童话”的作品。读过《无猫国》之后,小汝壎又从那位大哥哥手里借到了《怪石洞》。《怪石洞》是阿拉伯文学巨著《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中的著名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改编,和《无猫国》一样,《怪石洞》也是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中的一本。小汝壎有机会接触到这两本我国最初形态的“儿童文学”作品,实属偶然。我们不敢臆测这与他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并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有没有必然联系,但可以肯定,这最初的阅读给了他一种快感、满足与期待,他也许由此发现了一个“精神世界”的存在,朦胧地感觉到精神上的饥饿必须以精神食粮来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