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生活

人在世间生存,都离不开生活;即使信仰宗教,也需要生活。因此,古代禅师大德们所谓的修行,不外乎“吃饭去”“喝茶去”“饥时吃饭,困来眠”“我要去小便”;二六时中,哪里能离得了世间?所以,不管是不是宗教徒,都应该懂得正确地过世间的生活。以下有四点意见,提供给大家参考:

第一,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

一般人对信仰宗教者最为诟病的,就是太过冷淡,所谓“三冬无暖气,枯木倚寒蝉”,以为这样才是真修行。事实上,一个人有了宗教的信仰,更要有积极的力量,为人间去进取。黄檗禅师大喝“斩断你的双腿”,破除小乘的自了精神;道元禅师的“此时不晒,更待何时?”表现了把握当下的积极性。因此,修行不是畏头畏尾,不是踟蹰不前,如此才能发挥牺牲奉献、义无反顾、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第二,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

一个宗教徒和人家讲话,不一定开口闭口就是“看破世间”“冤亲债主”“赶快生天”“往生净土”的言论,镇日“无常苦空”,只是照本宣科,不是真正体会缘起的真理。真正懂得信仰真谛的人,说话,要带给人信心,带给人希望,把法喜安乐让对方共同分享,那才是乐观喜悦的说理。

第三,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一个宗教徒,不能天天想别人给我供养、给我厚待。我们穿衣吃饭,都是仰赖社会大众的护持,自己本身当然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我种农田、我植山林、我兴水利、我造桥铺路、我生产、我培育人才、我教化度众……我能有很多资生利众的事业,我能恒顺众生的需求,我对这个社会人间才有贡献。

第四,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

中国大乘佛教,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是代表大悲的性格;山西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是大智性格的表征;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是大愿性格的实践;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是大行性格的典范。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宗教徒,可以学习这四大菩萨悲智愿行的性格,将我们的信仰落实在人间。所谓“人成即佛成”,人间的责任道业完成,还怕将来不成佛吗?

每个人在世间生活,无不希望现在与未来都能无忧无虑;不管是像“热,到热的地方去;冷,到冷的地方”的快活烈汉,或者像“山高水长,柳绿花红;日照则温,风吹则凉”的温厚仁者,能实践以上这四种精神,则世间的生活才能真正到达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