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美学意境来规划人生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真善美的人生,那么应当如何规划呢?

(一)文学的人生

30岁之前,不妨把自己规划成一个文学的人生。因为诗词歌赋的意境,可以陶冶性情;文学中有情有义的境界,可以丰富思想内容;文学里唯美的世界、变幻的人生,可以美化人生,扩大生命,进入真善美的境界。乃至文学里的浪漫意味、理想主义、想象的境界,都是属于年轻人所拥有。所以,30岁以前喜爱文学是很好的现象,应该要有规划地去了解、阅读和研究。

一天不读一本书,就会失去人生的价值,用比较俗气的话说,就是“蚀本”。尤其现在是一个讲求快速的时代,学习怎能不加速进步?好比看报纸,几十张,哪里能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如果能养成阅报的习惯,即使10分钟,也能掌握天下大事、内容大要。除了看书要快,做事也要快。我对于两三个人做同样一件事情,还做不好的情况,实在感到忧心,人生岁月有限,哪里有时间拖拉呢?所以,做事要能运用智慧、灵巧、般若。

我一生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只有在兵荒马乱中,读过不到一年的私塾,甚至一个12岁的小孩上佛学院,每天跟在大学生后面玩,那许多大人根本就不理睬我,甚至还打骂我、欺负我。

直到十七八岁,南京乡村师范学校迁到重庆,图书馆里的书带不走,栖霞律学院把它接收过来,我才有机会被老师派去做图书馆管理员,也才得以埋首书堆,阅读文学作品。这段时期,从中国小说到外国小说,从古代小说到近代小说,几乎无所不看,无所不读,而且读得很快。求学要有一种渴望,一般人以为只有饮食才能填饱肚子,其实知识也能当饱,读书读到禅悦法喜,也是一种饱。

所谓文学的人生,并非只是看报纸,世事变化无常,昨日的报纸内容已是过眼烟云,明日黄花。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使人**气回肠、点滴心头,增加我们对世间的诸多体会。我个人读书很容易受启发、受感动,例如,看《水浒传》,就想到梁山去做好汉;读《岳传》,生逢抗战时期的我,也兴起“精忠报国”,去做游击队员,保卫国家的念头。我从小就有救国救民,牺牲奉献,舍我其谁的愿心。

我也曾经遇到挫折,经常被人骂没出息,加上我不善于唱诵,在当时的佛教界,就更不为人所重视了。不过我也常想,有没有出息现在就能知道吗?二十年以后再看看吧!我之所以不被一句话所打倒,就在于我有一点文学的意境,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出一条文学的路,自我期许,自我陶醉,自我要求。

(二)哲学的人生

文学是人生美丽的外表,而哲学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内容。30岁至50岁的阶段,要把文学的书籍放下,拾起哲学的书籍,规划一个哲学的人生。因为此时人生的经验阅历增加了,感到深入哲理书籍很重要。

我在这个阶段看《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俱舍论》等艰深复杂的论点,甚至学习讲说、思维。人生有了文学的了解,再来通达哲学,也就不为难,对人生的体验,也就会更加深刻了。

从文学到哲学,使我体会到一沙一石里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心一念里有无边的法界;从“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里,融会文学与哲学的意境与价值;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安定身心,在蒲团禅坐中,深刻体会“宇宙人生就在当下”。我寻到蕴含在生命深层的真如佛性,感到自己的力量在增加,世间的荣华富贵、穷通得失,有如过眼烟云,我已不在意了。怎样过一个哲学的人生,一般人不容易体会,不过有一个方法,凡事常常提起“为什么”的疑惑。例如有人问:“为什么要吃饭?”“吃饭会饱。”这容易回答。但是再问:“吃饭为什么可以饱啊?”就不容易回答了。人生许多的问题,若能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哲学的意境就会出现。

禅宗的参禅,就是要人提起疑情,提起疑惑的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念佛的是谁?”、“我是谁?”、“我是什么?”……一直参究下去,人生难以了解的问题就会慢慢地浮现到面前,或许有时会感到很模糊,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哲学是属于思维的。佛教提倡“以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现代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思想,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所读所学都是世间的知识、技术,几十年下来不曾养成思想的习惯。

(三)宗教的人生

50岁以后要过一个宗教的人生。人生到此,纵使儿女成群、财富丰足,却也慢慢地感到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世间也不属于我一个人的,反而觉得念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是我的;参禅一支香,这一支香的功德是我的;结一分缘,这一个缘分就是我的。此时宗教会带给我无形的安慰、空无的解脱。

想要过宗教的人生不能没有基础。譬如一些人到年老才要出家,丛林有一句话:“骨头啃不动了,才想要来吃豆腐啊!”人生80岁了,才想要学吹号吗?已经吹不动了。所以青年时期是很宝贵的,什么事业都要在年轻的时候把握因缘,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