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菩提之愿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之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为什么诸佛菩萨能成佛做菩萨?就是依愿力而成。学佛的人,不发菩提心,不立大誓愿,纵然修行累劫累世,依然会在天道中轮回。所以《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各种善法,是名魔业。”我们学菩萨道,就是要发大誓愿。

释迦牟尼佛有“若不成佛,誓不起座”的大愿,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文殊菩萨也是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更是震撼人心;这些都是诸佛菩萨成就佛道的悲愿。汐止的慈航菩萨,肉身至今不坏,也是他的愿力效应;因为过去有人想借用他的道场,供养青年僧伽住宿,感发他立肉身不坏之愿,来成就这些青年僧伽。

现在佛教徒最缺乏的就是“菩提之愿”。如果佛教徒每天都决心“我愿努力护法,我愿常修忍辱,我要戒去贪瞋痴,我发愿……”佛教必定很有力量,社会净化工作也会做得很好。我们天天“自皈依佛,当愿众生……”的三皈依三愿,就是发愿。现代人的发愿是敢唱不敢做,能说不能行,比方说: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唱得很庄严,很慈悲,可是真正受持、实践的有几人?什么是菩提之愿?

(一)四弘誓愿是菩提之愿

四弘誓愿,是修学菩萨道者的通愿。也是菩萨道的根本。

菩萨,就是成全圆满一切。有一众生未度,他不放弃;有一分别心未除,不算菩提。《华严经》云:“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有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菩萨境界高广深远,我只能简略说明:

“众生无边誓愿度”:人间有情、无情的众生要度,自己内心贪瞋、烦恼的众生也要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贪求世俗欲乐的烦恼要断,好名闻利养的欲心要除,喜欢怨骂批评的习气要改,一切惭耻不安的罪业不要造作。

“法门无量誓愿学”: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要广学、博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度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要发这种大心,才是真正发菩提心。

透过四弘誓愿,个人可依自己的性向、职业、环境,与自己的愿心相应,与佛法相应,与慈悲相应,与智慧相应。例如自己有贪吃、挑食的坏习惯,依弘愿日渐消除;自己有偷懒懈怠的习气,依弘愿矫正求精进;自己是医生,依愿力帮助众生解脱痛苦,以医道慈悲济世,不就是现代的药师如来吗?

(二)悲智愿行是菩提之愿

佛教的四大精神“悲、智、愿、行”,以观音、文殊、地藏、普贤四大菩萨为代表。每一精神中,也涵盖了其他三种精神,像地藏菩萨怜悯地狱众生的煎熬,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心,这种大愿就包含大悲、大智、大行的精神。

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性向,学习他们的精神:我生性慈悲,就学观音的精神,给人慈悲的微笑,给人慈悲的语言,给人慈悲帮助的手。

也可以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1.虔诚礼敬诸佛,养成对众生人格的尊重。

2.时时称赞如来,作语言的布施。

3.随心随力供养,广结善缘。

4.时时忏悔业障,在生活上自我反省。

5.常常随喜功德,达到心意的净化。

6.多请法师开示,传播佛陀真理。

7.供养僧伽,崇敬礼遇,以效法圣贤。

8.常随佛学,以增进智慧。

9.恒顺众生,重视民主、民意。

10.普皆回向,祈望世界和平。

也可以学习文殊菩萨的精神,广修智慧利益人天。只要你发菩提之心,实践“悲、智、愿、行”四大菩萨精神,人生就会清净圆满。

(三)六度万行是菩提之愿

六度波罗蜜,是行菩萨道者必须修持的法门。佛陀在往昔修菩萨行时,就常于畜生道中,广学六度法门。如何依六度行菩提大愿呢?

1.以布施来度化人群:布施是给予,把自己的所有给那些需要的人。我们可以布施钱财;可以布施佛法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来利于他人;可以布施无畏的精神,去保护他人。舍利弗曾以神通眼作布施;佛陀在过去世时,曾为一句真理,而以身布施;亦曾听闻《法华经》而舍弃王位、妻儿,以身侍奉阿私仙人。这些都是布施的典范。

2.以持戒来节欲守法:社会上有许多人犯法,都是因为他们犯了五戒,伤害别人的生命、财产、贞节、名誉、身体。如果人人持戒守法,社会就会安和乐利;自己持戒守法,也推己及人守法节欲,这也是行菩萨道。

3.以忍辱来修持己行:有忍辱心的人,就有修持。能忍不平,才能与人和平相处;能忍一时意气,才会海阔天空,能忍无情的辱骂、诽谤,才能成就一切功德。

4.以精进来降伏魔怨:有精进心,必能成就道业;有精进心,必能获得正法;有精进心,必能去除烦恼;有精进心,才能担负一切。菩提大道也唯有精进,才能**无挂碍。

5.以禅定来安住身心:禅定,是菩萨度化众生的原动力。有定才能生慧,有慧才能破除烦恼魔。禅定境界“微、密、深、妙”,有世俗难以窥知,语言不易诠释的轻安法乐。禅定,能安住我们的身心,证人自在无碍的境地。

6.以般若来启发愚蒙:般若智慧,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命脉,也可说是大乘佛法的主体。般若智慧,使我们由迷转悟;般若智慧,使我们由痛苦的此岸渡到彼岸;般若智慧,让我们断除三界生死;般若智慧,也让我们与诸佛菩萨同在。

修持菩萨道,要以六度波罗蜜,作为渡过生死苦海的筏,它也是我们的菩提之愿。

(四)发心精进是菩提之愿

我们虽然没有高僧大德的大悲大愿,但可以广发小愿汇集成大愿,来成就佛道。例如:

发愿典座一星期,行堂一个月,柴头一年,库头二年……

发愿每天念佛一万声,礼佛一千次,诵经几十遍……

发心打扫厕所,替大众扫地、拭窗……

发愿每天说十句好话,每天与人结十个善缘,给人十个欢喜,救度十个愁苦人……

……

只要肯发愿,真实践履,无事不能胜任。《劝发菩提心文》云:“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凭着坚强的愿力,由小及大,日积月累,所有的苦难都可以纾解,可以精进成就菩提。

有一次,佛陀讲经时,阿那律尊者打瞌睡,佛陀警示他:“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内,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佛陀问他:“出家,所为何事?”

阿那律羞愧不已,立刻跪地忏悔,发愿尽形寿不再睡眠。阿那律发愿之后,朝夕精进不懈,竟使眼睛瞎了。佛陀怜悯他,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因此证得天眼通。这固然是佛陀慈悲威力的加被,也是阿那律发坚定愿力,精进修行才成就自己的。

有一首偈语,劝人广发菩提愿,我特别收录在佛光协会的十二礼拜法中: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心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发菩提心,不为自己,不要人天福报,不要声闻缘觉菩萨,我只要依最上乘佛法发心,愿与天下苦难众生同生死,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仅是佛光人的理想,也是大众学佛修道的目标。

无论出家或在家,如果能具备以上十有思想,且将之融合、注入自己的身心里,相信定能现生平安吉祥,并进一步证悟人生的生死涅槃。

1991年8月7日讲于佛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