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合群中广结人缘

在团体中生活,如果没有合群的性格,便不能体会团体的乐趣。有些人虽然处在团体里,却很孤独,不论什么人,都不关心,不论什么好事,都不中意。这种冷漠的人,在团体里面,可说是残忍的根苗。学校教育有所谓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其中的“群育”,在现代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团体里不能没有合群的习惯与德行。

下面举出三点加以分析。

(一)人不能离群索居

《维摩经》上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没有众生就没有佛道,尤其对于思想、意志、立场不一样的人,也要容忍,并要有殊途同归、并肩合作的气度。

英国有工党与保守党两大主要政党,工党因执政太久,保守党就慢慢衰微,此时最担心的不是保守党而是工党,因为如果保守党衰微了,工党在没有敌对党的情势下,就无法再进步。这件事很有启示的意义,对于与我们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应该心生感谢,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和我们一样。而世界既然是千万众生共同的世界,我们怎能离群索居,单独生存呢?

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世界发生了战争,不断地打来打去,战到最后,世界只剩下两个人,由于彼此立场不同,继续再打,结果其中一人死了,只剩下另外一人。当这个人高喊“我胜利了!”的呼声,可是旁边没有任何人可以听到,也没有人分享他的喜悦。他口渴了,想喝水,可是没有水可喝;肚子饿了,可是没有人做面包,这时他才觉醒到世界上应该多留一些人,毕竟自己单独一个人是无法生存的,需要有别人、有团体的存在。所以,一个人离开了团体,是不能单独生活的。

我在高雄创办寿山佛学院时,听说台北有太虚佛学院,由很多人经营合办,而且办得很好。我知道了以后,内心不但不嫉妒,反而很欢喜。我高兴佛教教育日渐兴隆,也高兴有竞争的对手,可以互相观摩,为了不输别人,自己必须更求进步。所以,有人比我们好不是障碍,反而是促成我们进步的增上缘。

现在的基督教除了办医院、学校外,还从事监狱布教及电视宣传。对此,我不但不讨厌,反而从心里感谢他们。近几十年来,佛教界像一头睡狮般慢慢地醒过来,开始从事电台广播、冬令救济、创办医院、筹设学院及宣传布教等社会事业,这都是基督教的功劳,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刺激,佛教界的人还在老僧入定,没有人想到应该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呢。

(二)人要靠因缘生存

人所以能存在,是靠众多的因缘关系。佛教界常有一些现象,如这个宗派容不下那个宗派,男众看不起女众,出家人看不起在家人,老的看不起小的。其实这都是错误的,佛教人士是彼此相互需要的。

很早以前,演培法师曾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某人在某处建庙、起精舍。”

我说:“这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我们从此又多了一个地方可以弘法,又多了一个地方可以挂单吃饭。多了一间寺院,就多了一个使佛法振兴的助缘啊!”

的确,佛教要靠众多的因缘才能发展,彼此都是息息相关,大家应该互相提携,彼此合作。

(三)人要靠众缘成就

世界上许多成功立业的人,所以能够成功,并非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际上,部属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因为成功的人,常是由部属塑造起来的。譬如打胜仗而成名的将军,他的伟大,不知是多少部属的血汗付出,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佛教界受人崇敬的印光大师,是因为有很多在家信徒,敬仰印光大师而拥护他成为一个楷模;太虚大师所以成为当时佛教界的偶像,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佛教青年了解大师的抱负,而以他作为效法的对象。

《成佛之道》书中有一句话说:“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一个人想要成功,首先要广结人缘,所谓“佛道未成,先结人缘”,广结善缘是很重要的。很多有学问有势力的人,为什么做起事来,却处处不顺利?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人缘不够所致。由此可知,欲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众缘和合;独木难撑大厦,广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