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反省中检讨功过

人要天天反省自己。自古以来的圣贤,他们能够变化自己的气质、修身立德,主要是因为具有反省的功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袁了凡以“功过格”记录自己的功过,以反省自己举止的得失。有些人,眼睛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嘴巴只讲别人的过失,却从不检讨自己,因此,养成抱怨不满、怨天尤人的坏习惯。其实,人与人相处,若能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时时反躬自问,检讨得失,方能增进道德,升华人格。

反省的益处很多,仅提出下列三点来说明:

(一)反省是悔过的勇气

有些人犯了过错,却不肯悔过,因为他没有反省,不能自知;如果能仔细反省,就会生起悔过自新的勇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青年人在修学的时候,应该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痛痛快快、切切实实地把它表露出来。譬如得了盲肠炎的人,一定要把盲肠割掉,以除后患。一个人的过失,也要用反省忏悔的快刀把它切除。

一般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护短,覆藏自己的过失。面对自己的过失,不肯改进。因此,踏出学院,真正去负责一方时,便显出自己处处都是毛病,而无法立足。所以,佛教青年不应掩饰自己的短处,要有反省过失、努力改进的勇气。

(二)反省是自知的镜子

古语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长相,必须照镜子。若要了解自己行为的得失,则必须用“反省”的镜子来映照;反省如同一面镜子,在反省的镜子中,自己的本来面目,自能显现无余。

从一些青年同学们的日记里,可以发现,凡是品德较好的学生,日记里通常重在检讨自己的功过,总认为自己缺点很多;凡是品德不好的学生,大都批评别人的好坏,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是,似乎全天下的人都不能令他满意。事实上,这是他不认识自己,他所看的全是别人的缺点,所想的也是别人的过失。一个人到了连自己都不认识时,那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可怜。所以,我们不必忙着去认识别人,重要的是先认识自己,从反省中认识自己,从反省的镜子中了解自己的真正面目。

(三)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之一,他所以能成就千秋万世的伟业,主要原因在于他能谦虚自制,肯虚心反省。专门记载唐太宗言行的《贞观政要》,即曾记录一段他的自述,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可见一个伟人之所以成功,确有其为常人所不及的地方。

今日有了过错,如果没有反省,明天还是一样的犯错。如果能够时常反省,即使错了,经过反省,知道犯错的缘由,随即改正,下一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过错。所以说,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譬如甲乙两个人相处,甲得罪了乙,经过反省后,知道自己错了,翌日,随即向乙道歉,两个人前嫌尽弃,和好如初,这不就是反省得来的好处吗?佛教最重视戒律,犯了戒的人必须忏悔,才能消除罪业。所谓忏悔,其实就是赤诚的反省。

《法苑珠林》记载:“有一比丘,名曰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九十九夜忏悔自责,罪业即灭,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时,无有异也。”一个犯了四大重戒的人,经过反省忏悔之后,居然能够与初受戒时相同,可见赤诚反省的功用,能使人获得“新生”。所以说,“反省”是明日的祥和。

反省的利益很多,反省是智慧的果实,反省是进德的阶梯,反省是青年们修学中重要的功课。一个人不要随便责备别人,要能以责备人之心来责备自己;也不要任意批评别人,要以批评人之心来批评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己,只要是有利于大众的事,就热心去做。时时反省,知道自己的言行不合乎道德标准,就赶快改正过来。一个青年人,想要成功立业,首先必须健全自己。如何健全自己?就是要不断地反省、再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