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题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七律,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春天。当时,他因为逃避成都一带的军阀混战,带着全家人流落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这一年,他已五十二岁了。
关于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况,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唐代宗就位,诏令自己的长子李适作天下兵马大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统帅,统帅各节度使和回纥的援军进讨史朝义。十月,在洛阳北部大败史朝义,歼敌八万人,史朝义溃逃,收复了东都洛阳,于是史的几个大将纷纷献地投降,官军一口气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十个州,随后延续十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漂泊在剑南东川梓州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被人誉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
标题中的“河南河北”并非指河南省、河北省,“河”指黄河,亦即黄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土地。
《示儿》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春,这时诗人已是八十五岁高龄了。也有人说这首七绝写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愤怒揭露女真贵族**中原的罪行,抨击投降派的不抵抗主义,毕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也参加了“还我河山”的事业。可惜,他临终之前没有盼到抗金胜利,中原大地仍然沦于异族铁蹄之下,这才嘱咐子孙们待到中原恢复之日,家祭毋忘告知,表现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以“示儿”为题,意思是给儿女们看。
【结构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诚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
全诗八句四联,内容上贯通一气,但又是各有侧重的:
开头两句,写诗人初闻官军收复蓟北的捷报时的那种喜极流泪的情景。
接着两句,进一步写出诗人抑制不住的兴奋激动的感情——这是由自己延及妻子家人了。
五、六两句,描写诗人要放歌纵酒,结伴还乡,过安定日子的愿望。
七、八两句,紧接“还乡”之想,点说回乡的路程,诗人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初闻”“却看”“还乡”路线(“即从”、“便下”),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刚听到捷报时的心情,再看家人的情态也与自己一样,于是兴致高涨,想喝酒,要还乡了,紧承还乡之愿而来的是路线设计,诗人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此时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可见他多么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啊!
《示儿》这首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临终之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反映了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四句两联:
一、二句这一联,写诗人至死犹伤悲祖国不能统一。
出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面上是消极之言,其实是诗人故作抑笔,对句便突然宕起,表明至死没有其他想法,亦即不计个人生死,唯有悲伤祖国不能统一。
三、四句这一联,写诗人死后的希望,表现了诗人收复失地的信心。
上联写了因不能收复失地而悲伤,现在要死了,但“王师北定中原”势必有“日”,嘱咐儿孙们家祭时不忘报告,诗人有着乐观主义襟怀啊!
这首诗歌从生前写到死后,跨度很大,贯串其中的是渴望统一,体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
【字词推敲】
“剑外”、“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外(剑门关是由陕西入川的咽喉要塞),对于出生于中原的诗人杜甫来说,这里是边鄙的地方,是遥远的异乡。“蓟北”,就是指幽州,是安禄山、史思明、史朝义称兵作乱的根据地,收复蓟北意味着“安史之乱”的最后平定。
“涕泪”:这一词不仅是生动真切的写照,而且内涵丰富,这涕泪不是诗人一个人、一家人的,也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安史之乱”八年以来诗人历经千辛万苦、目睹人民灾难而吞下的,现在一流为快了。
“却看”:“却”的含义历来有争议,一般作“回头”、“向后”,诗人是回过头来向后看他的妻子儿女,只见往日的愁云一扫而空了。
“白日”、“青春”:这里两个词语的释义历来也有争议,一般指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
“即”、“便”:即,即刻;便,就。前后连贯起来,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要还乡的心情。
“穿”、“下”、“向”:峡险而狭,用上“穿”;出峡水顺而易,用上“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这几个动词十分准确,这一见解是萧涤非先生的。
“元”:诗中的“元”同“原”,本来的意思。
“但”:只。要防止误解为“但是”。
“九州”:中国古代分为九州,这里指代全国领土。
“同”:一统江山,“同”作统一解。
“王师”:指宋朝军队。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父亲。乃翁,你或你们的父亲。
【句子含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一联的意思是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突然传到剑外,一听到这喜讯,我泪水纵横,湿透了衣裳。出句记事,点明诗人闻讯地点,揭出题旨,是后七句叙事抒情的根据;对句生动而逼真地描写诗人“初闻”平乱捷报时的极喜神态和心情。诗人大概想到了流落在外的一家可以返回家乡,想到了多年来战争造成的灾难,想到国家从此将能统一,人民将能安定地生活,怎不痛定思痛,悲喜交加,涕泪纵横,难以自抑?——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对平定叛乱的高兴,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内涵十分丰富。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一联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妻子儿女,他们没有一点愁容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这一联以“却看”、“漫卷”的具体行动写“喜”,一个“漫”字直露诗人喜悦情状。大乱初平,捷报忽传,诗人转悲为喜,仓促之间情绪转变如此之快,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安定的热切企盼。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一联的意思是在这光明的日子里,要放声高歌,开怀痛饮,有花明柳媚的春景作伴,我正好回归故乡。这里的“放歌”、“纵酒”直承“喜欲狂”,进一步抒写诗人如痴如醉的欢快之情。“青春作伴”则又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诗人心头愁云四散、无比乐观的情绪。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前程充满幻想。——这一联写诗人由“喜”联想到具体行动,此行动由“喜”引发,反过来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喜”。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联的意思是要即刻经巴峡、穿巫峡,抵襄阳后再由陆路直向洛阳进发。诗人欣喜之情一发而不可收,至此达到**。诗人预拟着还乡的道路,快语作结。这尾联初看似乎只说明还乡的路线计划,其实是诗人在更深沉更强烈地抒发压抑不住的思乡爱国之情,表现还乡的无比喜悦和急切的心境。此联采用流水对,造成**之势,与诗人迫切心情相适应。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一联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去就什么都完了,悲伤的只是看不见祖国的统一。出句表面上看来是消极之言,其实是诗人故作抑笔,对句突然激宕而起,突出了诗人至死没有其他想法,唯独悲伤无法见到祖国的统一。一抑一扬,如深谷中陡峰拔起,更觉巍峨。万事皆空与只悲九州不同,造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一联的意思是王师到北方平定中原的日子,家里祭祖时,不要忘记把这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上联写因不能收复失地而悲愤,这联写死后的希望,表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信心。前面写诗人死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接着又写诗人对死后的希望,两者相映生辉,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写作特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歌的写作特色有别于老杜一贯“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再“强半言愁”,以“喜”贯穿,叙事抒情交融一体,可以说是重要特色。
首联出句记事,剑外捷报突然传来,有地点,有讯息,有内容,成为下面七句叙事抒情的根据。你看看诗人获知讯息后的表现吧——他涕泪纵横,沾满衣裳,回看家人,愁云四散,于是漫卷诗书,欣喜欲狂,想到了放歌、纵酒,想到了青春作伴,回归故乡,甚至还预想了回家的路线,“即”和“便”的流水句式更加映现了他急不可待的心情……这里,有事更有情,做到了事中含情、情中见事,事和情有机地交织起来,融为一体了。因此,清代评注家浦起龙说:“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是切中肯綮的。
同时,这是一首严整的格律诗,对仗工整,遣词精当,句式和谐,例如“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等等,虽是平常字眼,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不仅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情,而且也把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又如末联的“穿”和“下”尤其精当,一个“穿”字表现了巴峡、巫峡的地形险窄,一个“下”字则又表现出我国从西到东、由高而低的地势。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意,却是诗人艺术匠心的体现。
《示儿》这首诗意境极高,语言明白如话,显见诗人的功力极深。如果要说写作特色,值得注意的是:
生前死后,形成对比,抑扬有致,相映生辉。
诗人生前淡对死亡,一死之后万事成空,唯独伤悲的是不见祖国统一;因此,诗人寄希望于死后,王师定能北定中原,希望家祭时不要忘了报告这一喜讯。生前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统一,死后还坚信有朝一日北定中原。这二者形成对比,相映生辉,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胸襟开阔的乐观主义精神。
(张宏兵)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涵育性情。
课文所选两首诗明白如话,但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也即陆游所谓“王师”)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喜欲狂”,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注重自主。
本课诗歌语言并无晦涩难懂之处,可引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示儿》诗,可以引导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中体会到的,等等。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
3.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以读为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古代诗歌语言,体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以读为本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思路提要】
本课两首诗歌教学的大致思路为:初读了解诗意精读品味感悟读背体会情感。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程揭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背诵杜诗。
大家以前学习过一首杜甫的诗歌《春望》,那是一首写于战乱时期的著名诗歌,我们同学中肯定有记得的,谁愿意来背诵《春望》这首诗?
学生背诵。
2.激趣导入。
《春望》这首诗写出了身处战乱中的杜甫心灵深处对光明理想的热切盼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杜甫的这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人说它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板书)。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讨论明确:“快诗”,轻快、欢快、喜悦、快乐之诗。杜甫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歌以深沉、凝重、愁苦为主要特色,极少有如此欢快之作,因此,这首诗在杜甫诗歌中显得非常难得。
那么,这首诗究竟“快”在何处,杜甫又是为何而“快”的呢?
3.解题。
“闻”,听说,听到。“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黄河南北。题意为: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原来,诗人是在听说唐王朝军队收复了安史叛军的大片土地这一大好消息后写下这首“快诗”的。从课文题目我们已经读出诗人喜悦的原因,但是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待我们对诗歌进一步的阅读和体验。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学。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检查自学。
(1)读诗歌。
正音。
(2)说大意。
引导学生说说诗歌大意。
大意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他们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大好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了。
3.释疑解难。
4.配乐范读。
5.学生齐读。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三个层次,循序而进:
1.诗人的心情“喜欲狂”。
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老师已能感受到一种喜悦欢快,同学们认为诗中哪几个字最能反映诗人当时的心情?
“喜欲狂”。
“喜欲狂”是惊喜、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的意思。
2.诗人“喜欲狂”的表现。
诗歌中的哪些词语反映出、表现出诗人“喜欲狂”?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些词语找出来。
(1)自读自悟。
(2)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体会诗人的动作、神态以及诗人当时的情感。
① “忽传”。
确切表现了捷报传来的突然。春雷乍响,山洪突发,一下子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惊喜的洪流喷薄而出。
②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紧承“忽传”,写诗人惊喜洪流的第一个浪头。意外的好消息,太让诗人感到惊喜万分了,刚刚听到就令诗人“涕泪满衣裳”。
一个“满”字蕴涵极为丰富,写诗人喜极而泣、悲喜交加。“涕泪满衣裳”这五个字以形传神,写尽诗人“初闻”捷报时的心理变化和复杂感情。
③ “却看妻子”。
诗人大喜过望,忘乎所以,等到“涕泪满衣裳”时回头找寻妻子儿女的时候,他发现,他们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悲伤啊!喜讯传来,全家没有一个人不沉浸在喜悦欢乐之中。
反问句尤显诗人满眼皆喜。
④ “漫卷诗书喜欲狂”。
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随手胡乱地卷起诗书而顾不上斯文了。
这是诗人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⑤ “放歌”、“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52岁的诗人其实已经是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的了,可杜甫偏偏不仅“放歌”,而且一定要(“须”)“纵酒”,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了。不,何止是喜欲狂啊,简直就是喜而狂啊。
⑥ “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辗转奔波,漂泊异乡,一听到中原初定的好消息就想到赶紧“回家”,回到自己的故乡。这,似乎也不应该是52岁的人的正常反应了。如果说前句是写诗人的狂态,那么这句则是写诗人的狂想。
⑦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一听到喜讯,就想到回家;一想到回家,心也好,人也好,似乎就已经在路上了。人在梓州,心驰洛阳,诗人一口气列出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归心似箭,何其快速,千山万水脚下过,诗人飘然回到故乡。
(3)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感受到诗人喜悦以至于狂跃然纸上,如现眼前。请同学们朗读体验,并努力传达诗人的欢快喜悦之情。
停顿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诗人为何“喜欲狂”?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情感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尝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讨论交流。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诗人自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以回到故土安度晚年,但是更重要的是,祖国从此重归统一,不再山河破碎,百姓从此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了。这也正是杜甫的政治理想。
所以,诗人听到胜利喜讯之后的动作反应、感情变化,从喜极而泣到喜悦欲狂,从深层来说,都是出自杜甫内心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同情。作者之喜,不是因为一己之喜、个人之喜,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反映出作者博大的仁爱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1.朗读指导。
2.背诵指导。
3.总结全诗。
示 儿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陆游(板书作者)。
2.揭题。
陆游一生有诗近万首,你们知道他临终前的最后一首诗(“绝笔诗”)是怎样一首诗吗?
示儿(板书课题)。
3.解题。
大家看到题目“示儿”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
“示”:把事物摆出来给人看,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女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
这首诗是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儿女的临终嘱咐,这样的遗嘱一般情况下常常是对子女交代最重要的事情,最牵挂的事情,叙说“最体己的话”(朱自清先生语)。
那么,陆游临终前他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最牵挂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诗。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学。
提出自学目标和要求: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教师相机点拨。
2.师生交流。
(1)读诗歌。
教师范读,指名朗读。
(2)释疑难。
引导学生看注释、查字典。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
但:只是的意思。
九州:指全国,古代中国分九州。
王师:指南宋军队,如前首诗中的“官军”。
定:平定,收复的意思。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祭(jì):祭祀。“家祭”,祭祀祖宗。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们的。
翁:父亲。
(3)说大意。
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诗句,然后讨论、归纳。
诗歌大意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无所牵挂,我唯独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伤悲。大宋的军队向北挺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千万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我啊。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学习前两句诗。
(1)诗意。
引导学生说。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别无牵挂,唯独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伤悲。
(2)诗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陆游最牵挂、最伤心的事就是中国统一没有实现,这是他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见中国统一的伤悲之情。
(3)感悟。
陆游坚持抗金,忠心爱国,从小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期待“还我山河”,统一中国。他所有的诗歌中最突出的就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可是,“死前恨不见中原”,诗人是带着这样的遗恨与世长辞的。
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讲,这类临终绝笔之作,用不着装腔作势,陆游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陆游只说“但悲不见九州同”,他以为,这正是最体己的话。诗人并非无一牵挂,但是,他牵挂的并不是家常事、儿女情,而是国家事、民族情。他万事都搁得下(“元知万事空”),家常事、儿女情可以搁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这件事搁不下。这是怎样的爱国情怀,何等的爱国热忱啊!
2.学习后两句诗。
(1)诗意。
引导学生说。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大宋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把这一大事告诉你们的父亲我啊。
(2)诗情。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感悟。
陆游其实是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的,人死之后再不可能有知觉,可他仍然再三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他相信“王师”终会“北定中原”的。所以,他叮嘱他的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他自己的念念“不忘”、死不甘心、死不瞑目。古人有诗云“及读临终《示儿》句,始知报国爱君深”。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的悲愤之情。
3.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
想象诗人临终时,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感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1.朗读指导。
2.背诵指导。
3.总结全诗。
【课时建议】
两课时。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满脸皱纹、奄奄一息的陆游,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唯一……遗憾的事……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呀……你要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
生:我看到了头围白巾、两鬓斑白的陆游躺在**,边呻吟边嘱咐儿子:“儿子呀,你千万得记住了,当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那一天,一定要在家里祭祀祖先,告诉你的父亲,好让我在九泉之下安心。”
生:我还看到了心劳力瘁、年迈体弱的陆游,正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自己的诗作,口中念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我想到了陆游的儿子,他立在父亲的床边,满脸泪水,哽咽着说:“父亲,我记住了……你不要过度忧伤,要保重身体,你一定能看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
师:同学们,从这首陆游写给他儿子的绝笔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陆游的爱国精神太令人感动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心中不能了却的不是家事,也不是与亲人永别的痛苦,而是国家统一的大事。
生:陆游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爱国诗人!
生: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师:是呀,陆游的这首绝笔诗,正是他一生人格抱负的真实写照。他那种至死不衰的爱国深情,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深深崇敬之情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评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诗歌,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的便是“诗境”!“悟诗境”,即悟诗蕴、悟诗情、悟诗美。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驱动下,“诗境”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涵泳其中,与之交流、对话、碰撞、提升,逐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理应是诗歌教学在陶冶人性、增强人文底蕴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上面的片段中,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悟“诗境”,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妙的艺术情境,对学生的心灵是极为有效的净化与提升。(杨建新 徐美琴)
参考资料
1.前人评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顾宸:“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促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促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
王嗣奭:“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浦起龙:“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承作转,第五仍能缓受,第六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2.陆游诗简评。
陆游的诗歌创作道路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可分为三个时期:
四十五岁之前为初期,此期的创作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大,曾几、吕本中的爱国精神和诗法技巧都给他以很大的教益,其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已初步奠定,但视野还不够广阔,同时偏重形式技巧,以“藻绘”为工,尚未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
四十六岁至六十五岁为中期,是陆诗创作臻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他创作最为辉煌的高峰期。火热的前线生活为诗人的爱国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频繁的迁徙使其眼界和心胸都随之大开,他的诗风逐渐跨越了江西诗派的樊篱,形成了博大宏肆、雄浑苍劲的主导风格,这是陆游创作中具有本质性的变化。
六十六岁至去世为晚期,陆游诗的内容和风格较之以前又有所变化。自然风光、田园景物、农村生活成为诗中表现的主题,风格也趋于闲适自然、古朴平淡,但诗人的爱国热情始终不衰,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中期的主导风格。这二十年,诗人写了七千多首诗,是他创作的又一丰收期。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① 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② 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代表作品有《关山月》、《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极其少见的。
③ 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书愤》、《夜泊水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格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④ 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
(2)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是陆游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剑门道中遇微雨》、《临安春雨初霁》。
(3)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在陆游的诗歌创作中也是颇为突出的。代表作品有《游山西村》、《农家叹》等,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淳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这在爱情诗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宋代诗坛上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