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答

记得六、七十年前中国的私塾,入学读书的稚龄儿童,最初都先要学习“应对”,以便将来跟人谈话时能应答得体。

在我的记忆里,先生说“天”,我们要对“地”;先生说“手”,我们要对“足”;先生说“山”,我们要对“水”;先生说“牛”,我们要对“羊”。如此学习久了,不但说话应对如仪,甚至还能写对联。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喜欢吟诗作对,因此有不少巧联妙对传世。在佛光山的大雄宝殿,曾有湖南才子张剑芬,以殿内的三宝佛为题,写下一首对联:“兜率娑婆,去来不动金刚座”,这是说中间的释迦牟尼佛;“琉璃安养,左右同尊大法王”,这是说两旁的药师佛与阿弥陀佛,真是妙哉斯对。

另外,张先生也针对儿孙超度先人,做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对联:“永念亲恩,今日有缘今日度;本无地狱,此心能造此心消。”里面蕴含至深的佛法哲理。

现代的学校教育,再没有讲究学习“应对”的学科,所以一些现代人的应答,真是千奇百怪,兹举数例如下:

一、序分太长,答非所问:有的人,你问他一句简单的话:“你吃过饭了没有?”他的回答可以从早上起床做了什么运动,继而述说家中的情况,甚至出门前朋友来电、路上塞车等,说了一大堆话,序分太长,到最后有没有吃饭,忘记了回答。

二、惜言如金,问答过简:有时候,一个问题,问者问得简洁,答者要明白论述,让人了解。例如,人问:“昨天晚上睡得好吗?”他要回答:“睡得很好,感谢您准备的棉被很暖和。”但是他只回答:“好!”给人的感觉,好像多讲一个字都不愿意,甚至回答的话只在口中“嗯哼”一声,语音不清,这就是没有教养,不能有问必答,有答必明,实在可惜。

三、就题回答,附带说明:能够就着问题回答,本来是很好的应答,但是有的人就题回答以后,附带的说明可以长篇大论,大大发表他的意见,也会让人嫌恶。例如,一般讲演为了台上台下交流,都会让听众提出问题。但是有些先生女士,提问题时忘了自己是提问人,一时兴起,反客为主,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论,这就是不懂得拿捏分寸,不会应答。

四、话匣一开,难以煞车:记得有一年的奥运在伦敦举行,开幕典礼请英国女王主持。事前大家都在猜测,女王应该会长篇大论讲说体育的重要。但是当时还很年轻的女王,只把右手举起,说了一句:“我宣布奥运会开始。”顿时会场响起如雷的掌声,久久不息。可见讲话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讲演如少女的裙子,愈短愈好,愈有青春气息。”可是反观中国人,常见一些典礼场合中,应邀出席的来宾,因为地位比人崇高,主人礼貌性地请他致词,他一上台拿起麦克风,就开始发表演说,没有十分、二十分钟不会罢休。其实这种应酬场合,三、五句话就足够表达祝贺之意了,为什么不懂得惜言如金呢?大概就是因为没有学过“应答”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