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教对福寿的看法

佛教对福寿有何看法,从一首偈文中可以了解一点端倪: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禄变祸兆。

心好命不好,转祸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惠能大师告诉我们,一切的福寿果报都离不开心地的修持,心地纯善,平时又知与人结缘,培植福寿的因缘,自然富贵随身,长命百岁。存心险恶,虽能左右逢源,享受一时的快乐,但转瞬间即变成灾难祸殃。譬如抢劫偷窃别人的财富,虽能得到短暂的欲乐,但是却埋下日后服刑受苦的恶因,好比以舌头舐食剑上的蜂蜜,虽然尝到甜美的蜂蜜,却把舌头也割伤了。因此,虽然眼前因缘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灾祸也会转化成幸福。心地既凶狠,又不知善植福德因缘,必然会遭到贫穷短命的果报。福禄寿命的获得,取决于我们的心念清净与否?只要我们能把这颗心照顾好,时时摄护它,处处观照它,不任它放逸,不使它逾矩,二六时中住在正法之中,那么福寿的获得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才能增福添寿?依佛教的看法,福寿并非上天所赐,亦不是他人所给予,而是自己的业力感得。所谓自作自受,自己的净行善业能为自己带来无尽的福寿,自己的劣行恶业也会断绝福寿的因缘,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讲的五戒,不杀生就能永保长寿,不偷盗就能拥有福报,只要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寿。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自我修持,才能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呢?下列妙诀,可供参考:

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亏。

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

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

这诗偈告诉我们正确的生活态度、正常的生活规律,能够如此,福寿自然会有。日常食衣住行中,吃东西不精挑细拣。除了吃得粗、吃得少,更要吃得苦、吃得亏,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吃亏受苦中煎熬出来的,污泥里才能长出净莲,烈火中才能冶炼出黄金,在打击挫折下才能造就成熟的生命。如何才能福寿绵长?生活要有规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轻易闹情绪,不随便发脾气,让自己忙碌起来,忙碌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忙碌于事业的创造,忙碌于服务社会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让烦恼没有一丝空隙可乘,享受放旷逍遥的欢乐人生!

佛教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获得多少,而是在于对已经拥有的能珍惜几分。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最富贵的人。“别人骑马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比较别人,只有带给自己更多的怨愤痛苦,幸福就在一念的肯定,当下的承担,不忮不求、不悲不恼的当下一念,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羡他人富,勿悲自己穷,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

福寿既然是我们所企盼追求,那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福寿呢?佛教认为世间的福寿无论如何的广长,都有它的缺憾限量,不是最究竟殊胜。明朝唐寅有一首诗《一世歌》描写得好:

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虚幻似水上浮沤,每天在吃喝拉撒之际浪费多少宝贵光阴,在所剩不多的生命里,又装满多少的贪瞋苦闷,这种如梦幻泡影的福寿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对象,这种如镜花水月的人生不是我们所实践的目标,那么人生当求怎样的福寿呢?

求福当求永久福,增寿当增无量寿;

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

我们追求福报应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报,而不是追求一生一世的短暂福报,如《金刚经》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尽、有为、有漏;永久的幸福是无限、无量、无尽、无为、无漏、盗贼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永恒不缺失的幸福。

长寿,如果只是肉体生命的延长,而无言教、工作、道德、智慧、和谐等精神作为生命的内涵,其实长寿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我们应该追求永恒不死的真生命,追求与虚空宇宙同在,亘古不灭的无量寿。“求福当求智慧福,增寿当增慈悲寿”。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好比独轮难行,单翅难飞,必须融合了智慧的福报才功行圆满,有了智慧的福报,才能运用智慧把自己的福报回馈给一切众生。同样地,只有长寿而不知行善,这种长寿对众生而言,无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追求智慧福、慈悲寿,如观世音菩萨,累劫累世慈悲度化,不求自我完成。在人间,福有限,寿亦有限,如果能把福德修成福德性,那就是无量的了。将有限的人生寿命,修行证悟到自己的真心本性,那个不老、不死,永恒不灭生命,便能随缘逍遥,任运自在,其乐融融了。

1984年7月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